• 延伸閱讀標籤: 醫療
  • 報導地點: 臺灣

五十八歲的陳女士罹患肝細胞癌晚期,日前位於肝臟右葉的十二點六公分大腫瘤破裂,造成腹腔出血,臺北慈濟醫院放射腫瘤科常佑康醫師,以兩週內接受五次大劑量的「身體立體定位放射治療(SBRT)」,之後配合免疫藥物和標靶藥物,成功使腫瘤縮小至五點八公分,準備轉回一般外科評估手術可能性。

 

過往,肝癌病人多在其他治療無明顯效果時,才轉至接受放射線治療,治療成效相對受限。 

 

常佑康醫師解釋,SBRT不同於傳統長療程低劑量放療,而是以少次數、大劑量(總劑量約40-50Gy,單次8-10Gy)的方式治療腫瘤,使腫瘤細胞有效死亡,達到腫瘤縮小或消失的效果。

 

然而,肝臟會隨呼吸上下移動,為了精準定位腫瘤、避免傷及周圍正常肝臟與腸胃道器官,治療前會以儀器壓迫橫膈膜限制腫瘤的移動範圍,並進行三組電腦斷層掃描,提高放射治療準確度。 

 

常佑康醫師提及,這項治療適用於無法手術切除腫瘤的病人。小腫瘤以SBRT治療有機會完全消失,另可應用於較大腫瘤的橋接治療,即先給予SBRT使腫瘤縮小,再銜接至手術切除或肝臟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