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兼「病人」、「演員」和「老師」三合一功能的「標準化病人」,雖然很少得到掌聲和關注,卻是肩負醫病之間重要的橋梁與提升醫療品質的重責大任。
從二○○六年開始至今,臺灣醫療教育引進標準化病人制度已經十九年,聽起來硬梆梆的「標準化病人」,其實是醫病之間最重要的潤滑劑,也是培育醫師過程中非常重要的關鍵角色之一。
臺灣標準化病人協會與花蓮慈濟醫院合作,在疫情過後首次在東部花蓮慈濟醫院舉辦「全國標準化病人成長工作坊暨聯誼活動」。花蓮慈院教學部邀請了實力超強的師資陣容,擔任臺灣標準化病人協會理事長的陳淑宇也帶來精良師資齊聚花蓮共同升級。
花蓮慈濟醫院副院長陳宗鷹表示,在AI已經逐漸取代真人的時代,唯有人的「情」無可取代,也更顯珍貴。標準化病人願意在這個時候持續投身醫療教育,為未來訓練能與病人溝通、「以病人為中心」的良醫,非常值得尊敬。
臺灣標準化病人協會監事、同時是馬偕紀念醫院臨床技能訓練中心主任王明淑說,擔任標準化病人是一條專注而漫長的路,都是一群認真的人做著有意義的事,因為將來大家都是要把自己的身體,交給這群曾經栽培過的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