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伸閱讀標籤: 慈濟人文
  • 報導地點: 宏都拉斯

宏都拉斯慈濟資深志工張鴻才,於臺灣時間202523日凌晨三點,因心臟衰竭安詳辭世,享壽75歲。這位在異鄉默默耕耘近30年的慈濟人,以其慈悲胸懷與堅毅精神,在中美洲這片貧瘠的土地上,播下了無數愛與希望的種子。

張鴻才生於臺灣,年輕時赴美求學,取得土木工程碩士學位後進入臺電工作,並於後來被派駐宏都拉斯,協助當地電力基礎建設。這一派駐,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緣起不滅 信受奉行

 

199810月,密契颶風重創宏都拉斯,家園盡毀,生靈塗炭。當時,慈濟賑災團進入災區,發放60個貨櫃的賑災物資。張鴻才因工作關係,協助物資出關與運輸,並親眼見證慈濟的賑災過程。當他親手將援助送到災民手中時,內心泛起暖流:「助人的感覺真好!」這份觸動,成為他日後投身慈濟的契機。

 

初入慈濟,張鴻才對慈濟的運作方式有所疑問。例如,他不理解為何發放要經過繁複的程序、為何要接引當地人為志工,而非直接給予物資。習慣了效率至上的工程思維,他常覺得「慈濟的動作太慢了!」甚至有時會跳過程序,直接掏腰包幫助對方。

 

但他並未停留在質疑,而是選擇深入學習。他開始恭讀證嚴法師的開示,理解「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理念。他漸漸體悟,唯有培育本土志工,才能讓慈濟在當地生根,而不是僅靠外援來解決問題。於是,他毅然接下重任,帶動本土志工,推動慈善行動。

 

宏都拉斯慈濟第一顆種子、資深志工張鴻才,於2025年2月3日凌晨因心臟衰竭安詳辭世,享壽75歲。(圖:慈濟基金會)

 

建屋義診 安居安身

 

2011年,宏都拉斯再遭熱帶暴雨侵襲,數千戶家庭流離失所。張鴻才帶領志工,在短短十天內完成1200戶物資發放,創下慈濟賑災史上的精準發放紀錄。然而,他深知救急不如救窮,於是推動援建計畫。

 

2012年至2013年間,在馬可比雅市的蒙哈拉斯村,他帶領志工分兩期建造永久屋——第一期三十戶,第二期擴大至一百二十七戶。他堅持採取「以工代賑」,讓受災居民參與建設,既能獲得收入,也能建立歸屬感。此外,他還帶動竹筒歲月活動,讓居民學習惜福與付出。

 

工程進行期間,他每天利用休息時間舉辦靜思語讀書會,與村民分享慈濟精神。他說:「不只是蓋房子,而是要建造一個充滿愛的社區。」

 

除了居住問題,張鴻才也關心當地醫療資源的匱乏。他促成了宏都拉斯慈濟人醫會的成立,並於2015年邀請美國慈濟人醫會舉辦首場大型義診,服務超過千名病患。他還推動茲卡病毒防疫計畫,發放蚊帳給民眾,以防範蚊蟲叮咬造成疫情。

 

毅力慈悲 慈濟典範

 

張鴻才深信,慈濟在宏都拉斯的永續發展,必須仰賴當地志工。因此,他用心培育在地人才。2011年,他舉辦志工培訓茶會,招募23位本土志工。2012年,他帶領四位當地志工返臺,參與慈濟海外培訓課程。2018年,他再度率領九位宏都拉斯慈濟志工遠赴臺灣,參與慈濟委員慈誠精神研習,讓當地慈濟人能親身感受慈濟文化。

 

這些年來,宏都拉斯的慈濟志工團隊逐漸成形。即便張鴻才在2025年離世,他用心培育的種子,已經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

 

證嚴上人曾提及:「你看這位張居士,離我這麼遙遠,十多年來,他認清自己的責任,雖然只有一個人,仍不願意放棄。這分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張鴻才的精神,正如上人所說——「有心就有福,有願就有力。」他的毅力與慈悲,為我們樹立了典範。

 

張鴻才在宏都拉斯種下的慈濟種子,已在當地生根發芽,開出燦爛的人文之花。(圖:慈濟基金會)

 

大愛不息 精神長存

 

2024年,張鴻才因二度中風,健康逐漸下滑。202523日(臺灣時間),他於宏都拉斯安詳離世,享壽七十五歲。他的兒子張佑勤師兄,陪伴他走完最後一程。

 

在他的告別式上,當地慈濟志工齊聚一堂,以歌聲和祝禱送別這位播撒大愛的園丁。他的遺願是土葬於宏國,與他深愛的土地共存。

 

張鴻才的一生,詮釋了什麼是「行菩薩道」。他以工程師的專業,建設的不只是房屋,而是一個充滿愛與希望的社區。他以慈濟志工的身分,所做的不只是救濟,而是創造永續發展的機會。

 

如今,他雖已離開,但他在宏都拉斯留下的慈濟志業,將會繼續延續。他的故事,也將激勵更多人投入慈善行動,讓這份大愛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