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伸閱讀標籤: 人文
  • 報導地點: 花蓮

「當我們讓動物在繪本裡流淚、微笑,孩子們就產生同理心——牠們和我們一樣,會痛、會怕、會愛。」8月14日晚間,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宗教研究學系賀耐嫻教授(Natasha Heller)在靜思精舍人文講堂,以一本小小的慈濟繪本《我愛蔬果,我愛地球》,揭開了慈濟兒童文學的深層智慧。 

 

賀教授與慈濟的緣分可追溯至1996年,當時她來臺學習中文,在慈濟文化中心擔任翻譯志工,也曾到花蓮慈濟醫院服務。近三十年後,這位昔日的年輕志工已成為深研佛教文學的學者,來到精舍與大家一起分享她今(2025)年1月出版的新書《Literature for Little Bodhisattvas》(小菩薩的文學)的其中一小部分內容解析慈濟如何透過繪本,在孩子心中播下環保與慈悲的種子。 

 

賀耐嫻老師新出版的《小菩薩文學:現代臺灣佛教家庭的建立》 (圖:慈濟基金會)

 

一本被忽視的繪本,一個改變世界的起點 

 

「你們知道嗎?《我愛蔬果,我愛地球》在美國所有研究圖書館的聯合目錄WorldCat中,沒有任何一間圖書館收藏。」賀教授展示查詢結果時,語氣中帶著惋惜。這個發現反映出學術界長期忽視兒童佛教文學的現實——學者們研究經典、探討哲學,卻很少注意到這些為孩子創作的「小書」。 

 

事實上,繪本是精心製作的成品,不只是透過圖片和文字兩者以各種方式互動,還要兼顧雙重讀者群:看不懂文字的小小孩,以及為小小孩朗讀的成人。因此,賀教授認為這些繪本的影響力可能超乎想像。她引用金鼎獎童書作家幸佳慧的話:「科學研究論文可能只有幾百人閱讀,但一本好的繪本卻能影響千千萬萬的家庭。」這正是她決定深入研究慈濟繪本的原因。 

 

《我愛蔬果,我愛地球》是一本造型特殊的硬頁書(board book),封面就是一個小女孩的形狀。「這個設計並非偶然,」賀教授解釋,「當孩子拿起這本書,他們實際上是在『擁抱』一個和自己一樣的小朋友,這種具象化的設計讓閱讀變成一種身體經驗。」 

慈濟繪本《我愛蔬果 我愛地球》內頁。(圖:慈濟基金會)

 

動物為什麼會哭?繪本中的同理心教育 

 

翻開繪本,賀教授指著一幅插圖——一群雞正在哭泣,因為同伴被一隻手抓走了。「雞真的會流淚嗎?當然不會。但透過這種擬人化的表現,孩子們能夠理解分離的痛苦、失去的恐懼。」 

 

這種動物擬人化(anthropomorphism)正是賀教授分析的第一個關鍵策略。她舉例說明:繪本中的小豬戴著派對帽、熊穿著花環、兔子雙手合十回應小男孩的敬禮。這些看似簡單的圖像,實際上在傳達深刻的訊息——動物和人類共享情感、值得尊重。 

 

「這讓我想起印順導師的話,」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戴愛蓮教授Elise Anne DeVido在與談時補充,「『以自己的心情,推度別人(一切眾生)的心情』,這種『自通之法』正是培養慈悲心的基礎。」戴教授指出,這種透過動物故事培養同理心的傳統,可以追溯到蓮池大師的《戒殺放生文圖說》和豐子愷的《護生畫集》。 

 

繪本轉化科學語言,讓小孩子認識病毒,也傳達「天地萬物本來就相依相存」的理念。(圖:慈濟基金會)

 

當科學遇見慈悲:知識如何轉化為行動 

 

繪本中出現了「二氧化碳」、「甲烷」、「傳染病」等科學術語,這對一本給幼兒的硬頁書來說相當罕見。賀教授認為,這正是慈濟繪本的第二個特色——科學語言的運用。 

 

她以2020年出版的《新冠病毒大解密》為例,這本由慈濟大學校長劉怡均提供文字內容的繪本,不僅解釋了病毒的構造、傳播途徑,還說明了人類破壞自然環境如何增加疫病風險。「作者特意將病毒畫得很可愛,因為『天地萬物本來就相依相存』,如果人類能尊重其他物種的生命,病毒與我們敵對的機會就會減少。」 

 

臺灣師範大學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葉欣誠教授對此深有感觸:「我們發現,在環境教育中,知識是背景,但真正驅動行動的是態度和意識。」他分享了一個有趣的研究發現:「根據調查,大學裡對環境保護最積極的,往往是文組的女學生,而不是理工科系的學生。懂得越多,有時反而做得越少。」 

 

pasted-movie.heic

 

小志工的大願力:孩子如何成為改變的力量 

 

繪本中最動人的部分,是真實的兒童證《我愛蔬果,我愛地球》中,五歲的小志工說:「植物被摘了還能再長,但動物死了就要重新投胎。」九歲的孩子說:「動物是我們的朋友,為了一餐就讓牠們被殺,太不人道了。」 

 

賀教授特別注意到繪本中孩子們穿著藍白色的慈濟制服。「這不只是服裝,而是身分認同的標誌。當孩子穿上這套衣服,他們不再只是被動的學習者,而是『小志工』——能夠影響他人、改變世界的行動者。」 

 

這正是賀教授分析的第三個策略:將兒童呈現為推動宗教信念的主體(religious agents)。證嚴上人曾說:「小朋友也能做菩薩。」這句話在繪本中具體呈現——孩子們不僅自己吃素,還能說服家人、影響同學 

 

pasted-movie.heic

 

同理心+知識=行動:一個簡單卻深刻的公式 

 

同理心+知識=行動」——賀教授用這個公式總結她的研究發現。當孩子透過可愛的動物形象產生同理心,再加上科學知識的支撐,就能轉化為具體的環保行動。

 

葉欣誠教授補充道:「這正符合環境教育的三階段理論:知識、態度、行動。但最關鍵的是『希望感』(hopefulness)。如果只告訴孩子地球暖化的可怕,他們可能會感到無力;但如果讓他們知道『我吃素就有機會救地球』,這種正向的力量才能驅動改變。」

 

會場上,慈濟基金會宗教處環保推展組的同仁陳哲霖提出了實務工作的困境:「我們到全國培訓環保講師,大家都能理解知識,但從理解到行動還有一段距離。即使有行動,要感更多人參與行動更是困難。」 

 

賀教授坦承這是個難題沒有具體的答案,但認為兒童文學可以帶來長期改變的可能:「改變成年人很困難,但如果從小培養,這種價值觀會成為生命的一部分。這是一種世代的轉變,需要時間,但影響更深遠。」 

 

IMG_7505.jpeg

 

不只是臺灣經驗:全球視野下的慈濟特色 

 

戴愛蓮教授在與談中提出了重要的歷史脈絡。她指出,慈濟並非憑空創造這些教育方法:「素食主義結合科學論述,早在20世紀初就開始了。豐子愷、印光大師、呂碧城、弘一大師等人都曾以健康和動物福利的角度推廣素食。」 

 

但她強調,慈濟的獨特貢獻在於環境保護的全球視野:「豐子愷沒有談環境科學與氣候變遷,他談的是護生。但證嚴上人的視野是由最新的科學發展、網路科技和全球環運動所形塑的。這種將佛教慈悲、科學知識與地球永續結合的方式,確實是慈濟的創新。」 

 

戴教授特別提到慈濟的教育體系:「慈濟有從幼稚園到大學的完整教育系統。相較於其他佛教團體,慈濟更強調『將孩子培養為傳遞信念的主體』。這不只是NGO的慈善工作,而是佛教社會運動——每個人都能成為『人間菩薩』。」

 

她也點出一個有趣的觀察:「慈濟稱志工為『志工』而非『義工』,這個『志』字代表的是志業——不只是自願服務,而是承擔使命。當孩子穿上藍白制服成為『小志工』,他們不只在做好事,而是在實踐慈濟的四大志業。」 

 

與談時間,由右至左為賀耐嫻老師、葉欣誠老師、戴愛蓮老師。(圖:慈濟基金會)

 

從「可愛」到「慈悲」:美學如何承載倫理 

 

討論中,一個有趣的話題浮現:為什麼要把動物畫得這麼可愛? 

 

賀教授引用了動物行為學家康拉德·洛倫茨(Konrad Lorenz)的研究:「大頭、大眼睛、圓臉——這些『幼態特徵』(Kindchenschema)會激發人類的保護欲。這是演化的結果,原本是為了讓成人照顧無助的嬰兒。」 

 

「但在佛教脈絡中,」戴教授補充,「這不只是生物本能,而是『同體大悲』的體現。當我們看到可愛的動物,產生的不只是『喜歡』,而是認識到眾生平等、皆有佛性。」 

 

葉教授從永續發展的角度提供了另一種詮釋:「具象化(materialization)對兒童特別重要。蔬菜是真實的、動物是真實的,當孩子接觸真實的事物,他們的感受和回應也是真實的。抽象的概念他們可能不懂,但一隻哭泣的小雞,他們立刻能理解。」 

 

 

 

未來的挑戰:如何讓更多人採取行動? 

 

講座尾聲,慈濟基金會執行長辦公室主任王運敬提問:「為什麼態度比知識更能影響行動?」 

 

葉教授回答:「根據研究,態度與行動的相關性非常強,但知識有時呈現負相關。有些人覺得『我都知道了』,反而不想做。最積極的往往是那些被情感觸動的人,而不是最懂的人。」 

 

賀教授補充:「這正是繪本的價值。它不是在教授知識,而是在培養情感連結。當孩子抱著小女孩形狀的書,看著會哭的動物,他們建立的是情感關係,不只是認知理解。」

  

 

 

播種未來:一本繪本能改變世界嗎? 

 

這場講座揭示了一個常被忽視的真理:改變世界的觸發點不是高深的理論或複雜的論文而是一本能觸動心靈的繪本。賀教授分享了一個澳洲的研究發現:「當參與環保運動的成年人被問到童年最喜愛的讀物時,他們更常提到的是關於自然的虛構故事,而非科學書籍。這顯示想像力在形塑環保世界觀上的重要性。」這個研究證實了看似簡單的童書,可能比學術著作對人的一生產生更深遠的影響。 

 

正如賀教授在結語中所說:「我們研究這些繪本,不是因為它們是次要的兒童讀物,而是因為它們可能是最重要的佛教文學。它們在孩子心中種下的種子,將在未來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