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伸閱讀標籤: 人文
  • 報導地點: 臺灣

歷經兩年細緻修復,證嚴上人出家前珍藏的佛教經典——七卷二十八品《法華經》,由國立臺灣圖書館於今夏正式修復完成,並於七月十一日由館長曹翠英親率修復團隊,將此極具歷史意義與宗教價值的經典,恭敬送回上人手中。

 

此次修復工程不僅是宗教界的重要盛事,更展現慈濟對佛教文化與歷史保存的深切關注與使命實踐。

 

國立臺灣圖書館歷時兩年,曹翠英館長(左五)與修復團隊完成證嚴上人託付,修復七卷《法華經》。

 

此套《法華經》可追溯至清同治年間(一八六四–一八七四),原為木板經摺裝形式,歷經歲月洗禮,書頁受潮黴變、蟲蛀破損,部分頁面幾近無法翻閱。這部經典承載著證嚴上人弘法初志,是其出家前唯一隨身攜帶的佛典,亦象徵著法華精神在塵世中的不斷傳承。

 

國立臺灣圖書館自日治時期即設有製本室,擁有修復古籍的專業技術與經驗。自民國112年6月起,修復團隊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動員專家學者組成諮詢團隊,細心評估、縝密操作,在不更動原始結構的前提下,成功完成此次修復任務。繼《古蘭經》的成功修復後,再次展現臺灣古籍修復的高度專業與文化融合的寬廣視野。

 

「這是一場跨越時間與文化的佛法修行。」曹館長表示,《法華經》修復是一項極具挑戰的工程,團隊以東西方修復技術融合、慈悲與智慧同行的精神,完成這場經典重生之旅。證嚴上人重睹修復完成的經典時,深感動容,並以「生活即佛教,佛教即生活」闡述法華精神,期許大眾於日常中踐行法華,行於安樂道上。

 

《法華經》的重生,不僅為東方古籍保存立下典範,也彰顯慈濟長年來對文化資產保存的承擔與實踐。面對全球化與現代化衝擊,慈濟深知文化與信仰是社會的根基與靈魂,故持續推動教育、出版、文史保存等多面向工作,落實宗教入世精神。

 

值此慈濟即將邁入六十周年的重要時刻,這部重獲新生的《法華經》,不僅見證慈濟走過半世紀弘法濟世的足跡,更象徵著文化傳承與宗教信仰的永續延續。未來,慈濟將繼續秉持「守護文化根基,傳承永續使命」的初心,與社會大眾攜手共護人類精神的共同資產。

 

繼《古蘭經》修復後,國臺圖歷經百餘次人力與物力投入,秉持「修舊如舊」原則,在不影響主結構、不更動任何片段的前提下,成功還原原始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