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伸閱讀標籤: 國際慈善
  • 報導地點: 美洲

二○二五年三月廿七日至廿九日,由靜思精舍德宸、德淵兩位法師及慈濟基金會顏博文執行長、何日生副執行長所率領的慈濟學術團隊,與哈佛大學荷蘭(Holland)博士、希克曼.梅納德(Hickman-Maynard)博士、桑福德(Sanford)牧師博士,以及哈佛宗教學院和醫學院的學者們,齊聚於哈佛宗教學院(Harvard Divinity School),共同參與心靈療癒研討會(Colloquium on Intercultural Spiritual Care for Culturally Chinese Populations),探討心靈照護的理論框架、背景脈絡、核心能力及心靈照護者的培育,藉由跨文化激盪學習的機會,開啟相關議題的深度交流與對話。

 

東方佛學與西方教育互相砥礪交流,慈濟基金會期許和哈佛學院互相學習,共同成長,為所有尋求的人帶來救助、安慰與智慧。(圖:慈濟基金會)

三月廿七日,顏博文執行長在開幕致詞中表示,這次研討會是獨特而重要的,它是多元信仰與傳統的匯聚,在一個共同的使命下,為有需要的人帶來安慰、指導與希望。在一個經常分裂的世界中,這樣的努力提醒我們,真正的慈悲是超越界限的。
 
顏執行長認為慈濟的心靈關懷方法,深深植根於大愛、智慧及行動的原則中,而這一方法來自於慈濟創辦人證嚴上人的教誨啟發,期許透過這次研討會,東方佛學與西方學術有機會交流有關心靈關懷的經驗、方法和觀點,繼而加深彼此間的理解,完善實踐並擴大服務的能力。
 
執行長代表上人,也代表慈濟致贈哈佛宗教學院一份特別的禮物——由靜思精舍出家眾手工製作的無量心燈。這盞心燈代表了慈濟心靈傳統的核心,燈上的浮雕文字摘自《無量義經》,講述菩薩無私地為眾生減輕痛苦,並引導眾生走向覺悟。
 
長期以來,哈佛宗教學院一直是跨信仰和傳統之間對話的聖地與橋梁。

何日生副執行長在此次學術論壇上,以〈慈濟的案例研究:心靈療癒的教學法〉為題,介紹慈濟的心靈療癒方法,「榜樣示範」、「故事分享」、「資深指導」及「法的滋養」等,闡述慈濟心靈療癒教學法的四個核心原則,體現了從一位模範人物傳遞到另一位的學習教學法。
 
何副執行長表示,這種能量必須與更大的因緣相連,才能形成新的完整感。心靈關懷在於幫助個體重新獲得這種完整感,找到內心的平衡,並喚醒內在的慈悲力量,以幫助更多的人,並與世界建立積極的聯絡。 
 
這次在哈佛舉辦學術研討會,不只是慈濟走向西方世界,西方的學界向慈濟學習,慈濟也向西方最高的學術殿堂——哈佛的宗教學院學習。對整個慈濟來說,是慈濟把佛教全球化向世界開敞的契機,也是慈濟「利他」的特色全球化的重要里程碑。慈濟除了吸收許多西方學者的見解,也瞭解整個政治情勢的改變;當國家主義、民族主義、自我主義特別高漲對立時,這個世界就更需要利他、平等。
 
「佛教在走入世界的過程中,治理世界最好的價值觀是慈悲利他。」何副執行長總結,慈濟與哈佛這次的合作獲得了初步的成果,這只是一個開始,相信每一年持續舉辦,透過籌備、出版與教案的建立,將形成一股巨大的能量,而這股能量的核心精神就是證嚴上人的「慈悲利他」,這股能量也將會對佛教的當代化、普世化、人間化、生活化產生很重大的影響。

 

何副執行長表示,每一個人的生命中都有自我強大的慈悲智慧的能量,而這樣的能量只有通過利他、慈悲才能夠自我呈現、自我肯定、自我驗證、自我發掘,甚至使一個本來具足的佛性自然體現。(圖:慈濟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