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塑膠製品尚未普及的年代,人們便懂得就地取材,運用自然素材製作生活用品,不僅順應節氣與土地,也展現出珍貴的環保智慧。這些取之自然、用之簡單的器物,隨著人們對環保理念的日益重視,如今也再次被看見、被珍惜。
天然的菜瓜布
目前市售常見的菜瓜布多為化纖製品,其實我們熟悉的「菜瓜布」,原是過熟絲瓜曬乾後形成的天然纖維,也就是俗稱的絲瓜絡。這種天然纖維可裁剪使用,洗碗、清潔身體皆宜,用完後亦可自然分解,不會產生微塑膠。購買時可留意顏色偏黃褐色為未漂白的天然品。

瓠瓜做成天然水瓢
瓠瓜,又稱「扁蒲」或「蒲仔」,正式名稱為「葫蘆」。除了可新鮮食用,或刨絲曬乾成干;待其成熟且木質化後,就成了天然的容器。成熟木質化的瓠瓜,曬乾後鋸開,便成天然水瓢或容器。上下寬窄的瓜型自成握柄,是過去家庭盛水、舀湯的實用品,也象徵物盡其用的生活哲學。

竹枝與芒草掃帚
竹掃帚與芒草掃帚是許多長輩童年記憶中的清潔工具。前者以細竹枝去葉綁束,堅固耐用;後者則以秋冬採集的芒草曬乾製成,柔軟細緻。這些手作掃帚,材料簡單、結構樸實,卻可長年使用。
動物毛製的刷具與撢子
早期刷地工具多以豬毛製成,化妝刷與牙刷則使用馬毛、羊毛等動物毛。傳統雞毛撢子則是天然不吸塵、不起靜電的拂塵工具,製作工序繁複,一支若保養得當,可用數十年。如今,這些物件多數已被塑膠製品所取代。

天然海綿的消逝
真正的海綿是生長於海中的多孔動物,有「海底濾水器」之稱。觸感柔軟、吸水性強,是潔膚或作畫的理想工具。然而,因深海採集不易、氣候變遷衝擊棲地,天然海綿已逐漸消逝。
延長使用壽命,是最實在的環保
對於避免使用動物製品的人來說,選擇天然刷具或塑膠用品,常是一道難題。其實,環保從來不是非黑即白的選擇題,更重要的是思考一項用品在整體生命週期中所耗費的資源與造成的影響。無論選擇天然或人造材質,唯有珍惜現有資源,妥善保養與延長使用年限,才是真正減少浪費、實踐友善環境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