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伸閱讀標籤: 認識慈濟
  • 報導地點: 台灣

慈濟五十九週年紀念日,各地志工如遊子歸鄉般回花蓮靜思精舍尋根。包括歐洲及日本的志工團隊,個個把握因緣,從天南海北各自不同的修行地,齊聚在精舍——慈濟人心靈的故鄉,跟著常住師父一起出坡,體驗修行生活。

 

雖然頂著大太陽,汗流浹背,但人人或跪或彎腰,時而清除雜草,時而掃除積塵,每個動作都深有體悟,內心充滿無限法喜。

 

從日本回到精舍的慈濟志工,是一群樣樣都自己來的娘子軍,四月完成大船渡林火賑災,有人從一開始只是個會做菜的家庭主婦,現在已能拿起攝影機拍照、錄影……團隊的補位與默契,就是靠用心、勤學走過來的。

 

「都要做,法也要聽,工作也要做,世界這麼多國家的志工回來,確實讓我很感動。」善種子飄洋過海,日本志工林秋里返臺,學到了師父的農禪精神。(圖:慈濟基金會)

 

「到精舍來,才能真正聞到精舍的空氣,感染到法親之間的熱情,投入付出的時候,才知道師父們真的非常非常地幸福,所以,我們在海外真的要多多努力。」不常做園藝工作,雖然汗流浹背,心卻充滿歡喜,第一次從日本回到精舍的林真子,真正用心體會精舍的生活教育,發現無處不是禪。

 

「這種尖尖的……要拔掉,胖胖的就要留住它。」戴著斗笠,大太陽底下彎著腰,法國志工張麗珠笑著拿起一株草葉說:「有一點像我們的無明煩惱,有點兒除不盡。」

 

「好像那種比較深的習氣,你就需要一段時間,不斷地內觀,才能慢慢地練習除掉那些習氣。」劉珊珊是愛爾蘭的第一位慈濟志工,在新冠疫情期間,她透過慈濟人的幫忙度過難關,因而結下慈濟緣。

 

在靜思精舍,掃地、掃廁所都是出家師父承擔。精舍農禪,體現慈濟的人文精神。過去,海外慈濟人常定期回到精舍,與常住師父一起在菜園勞作,而這種奉獻付出的精神,也是透過每一位回來接受洗禮的志工,帶回到世界各地。

 

靜思精舍師父的勤行,是所有慈濟人的典範,每年都有海外志工回到精舍,向師父學習服務、付出的精神。(圖:慈濟基金會)

 

藉著鋤草、撿石頭等出坡勞務,讓自己的心沉澱放空,用心體會生活,無處不是禪境。來自歐洲七個國家、卅多位志工,不僅初次體驗了農禪生活,還與日本志工一起出坡,從彼此的互動與交流,理解與生長地別樣不同的東方人文樣貌。

 

海外慈濟人回來尋根,接受精舍農禪洗滌心靈,喚醒初發心,並見證慈濟立足五十九,邁向六十,齊祝慈濟生日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