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伸閱讀標籤: 人文
  • 報導地點: 臺灣

「很多人以為我們在付出,其實是在服務別人的時候,才能真正體悟你所擁有的。」二○二五年三月八日,慈濟全球靜思生活營的「回眸來時路」課程,退休教師呂鳳瑛承擔導覽志工,以自身經歷分享參與賑災的心情。

 

她說:「如果沒有參與賑災,總覺得衣服、鞋子永遠不夠,車子不是名牌。」直到第一次到了災區,才深深感受「原來平安健康是多麼幸福的事!」此後,她珍惜每一分一秒,讓生命再創造價值去幫助他人。

 

而來自新加坡的沈若彬,是在媽媽蔡雅歲的鼓勵下飛來臺灣,第一次參與實業家靜思生活營活動。在新加坡,沈若彬都跟隨爸爸沈喜州參與義賣。她說:「爸爸做慈濟事都很忙,二○二一年爸爸突然往生,他的事就是我的事;時間到了進入慈濟,有因緣我願意承擔。」

 

來自新加坡的實業家沈若彬,受父親與母親的影響投入慈濟。能夠去幫助別人,是何其幸福的事,也因此體悟自己真的很富有。(圖:慈濟基金會)

 

身為穆斯林的沈若彬,這次來臺灣,最不一樣的感受是:「我們所做的事都是小愛,為家庭、為自己,而慈悲的證嚴上人所作所為卻是大愛,他做任何事都是為了地球、為了全人類,很令人感動。看到很多師兄、師姊,都是很用心的在做慈濟,很感動就是他們竟然可以堅持這麼久。」

 

將行善變成日常,證嚴上人願大志堅,慈濟人拳拳服膺,從慈善、醫療、教育、人文,一一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