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伸閱讀標籤: 青年志工
  • 報導地點: 臺灣
慈濟基金會「滿納海的承諾」敘利亞難民華語文伴學計畫,由慈濟大學與臺灣師範大學組成學伴團,於土耳其滿納海國際學校展開交流。學伴團與學生及當地志工相見歡並準備華語夏令營。穆斯塔法.哈莫未(左)協助學伴林子恆(右)搬運物品。

 

來自敘利亞的穆斯塔法,曾因身分而屢次被拒於職業足球門外。如今,他在土耳其的滿納海學校化身孩子們的教練,用足球與教育重燃信念。這段跨越戰火與歧視的旅程,是關於堅持、陪伴與夢想重生的真實故事,也是他獻給世界的溫柔反擊。

 

2014 年,敘利亞爆發內戰,數百萬人被迫離開家園、逃往異國他鄉。

戰火不只奪走無數人的性命、健康與資產,也讓許多孩子失去受教的機會。當時,旅居土耳其的胡光中、周如意夫婦與於余自成先生,憂心孩童們可能面臨文盲與文化斷根的未來,在多方積極奔走下,最終與臺灣慈濟基金會合作創立了「滿納海國際學校」(以下簡稱滿納海)。

這所學校提供免費教育,課程涵蓋土耳其當地課綱,也兼顧阿拉伯語及伊斯蘭教義的傳承,讓孩子們得以安心學習,不僅延續故土文化記憶,也為未來打開更多可能。

 

自 2023 年起,慈濟基金會與臺灣師範大學攜手展開「滿納海的承諾──敘利亞難民華語學習計畫」,至今即將邁入第三年。每期計畫招募 35 位「學伴志工」,透過線上平台為滿納海的學生提供一對一華語教學;寒暑假期間,志工們更親赴土耳其伊斯坦堡省蘇丹加濟市,分組帶來華語營隊,傳遞來自世界各地的溫暖與祝福。

 

走入滿納海國際學校,顛覆「難民」的既有印象

 

我從 2023 年開始擔任學伴志工,至今已是第三年。起初,希望在增進華語教學專業的同時,也能順道做些好事;然而,隨著實際走入滿納海,與師生相識、了解他們的故事後,「陪他們一起走回家的路」便成了我在繁忙生活中,仍選擇堅持參與這項計畫的理由。

 

談起難民,多數人腦海中浮現的總是苦難與貧病………《閱讀完整文章》


本篇文章刊登於換日線。

 

《關於作者》

 

張家芳

 

出生成長於中部,南北求學 7 年,走過不同城市的街巷與風景。

現為華語文教學系碩士生,期望透過語言觸碰多元文化,以文字記錄世界的細節與人們的故事。

 

換日線執行、核稿編輯:羅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