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伸閱讀標籤: 人文
  • 報導地點: 臺灣

慈濟朝山的緣起

 

一九七九年,證嚴上人正式宣布要建設「佛教慈濟綜合醫院」。當時土地與經費等都充滿挑戰,許多人擔憂上人身體無法承受,紛紛勸退。北區志工王游錦決心全力支持,不僅募心募款,還發願三步一拜,從蘇花公路朝山進入靜思精舍,為建院與上人法體安康祈願。此舉感動了姊姊陳錦花與許多北區志工與會員,帶動了花蓮地區的朝山風氣。

 

朝山步道的建立與意義

 

一九八二年靜思精舍佛七圓滿日,朝山活動已發展成全臺志工與護持者共同參與,為醫院建設與上人健康祈福。至二〇一六年,慈濟五十週年時,正式鋪設朝山步道,使用回收大理石邊料,符合環保理念。上人開示:「朝」是方向,「山」象徵德行,朝山即是向內心的崇高德行頂禮,落實於日常修行,讓身心淨化,法喜充滿。

 

經行修持找回清淨心

 

二〇一九年底至二〇二三年,因新冠疫情停辦朝山活動,二〇二四年重啟朝山活動,並調整為「經行」。德法師父表示:經行又稱為行禪,一種以步行方式來修行止觀的方法。在行走之中,心念不要被自己的妄念及外界的環境打斷,找回清淨心。同時勉眾,透過朝山經行的修持後,回到家仍要時時刻刻以此心態,落實在日常生活,實踐朝山經行真正的意涵。

 

靜思精舍朝山經行,從跪拜調整為步行,讓許多年長與行動不便者都可參與。(攝影:陳坤富)

 

今年朝山經行已啟動

 

慈濟即將邁向一甲子,週年慶前朝山經行已啟動,首支隊伍來自高雄,四百多位志工與會眾在法師帶領下,以經行方式前進,為自己與天下祈福。經行取代傳統跪拜方式,讓年長或行動不便者也能圓滿心願。靜思精舍作為慈濟發祥地,朝山形式雖變,初心不變,道心更加堅定。

 

靜思精舍朝山步道,由回收的大理石邊料鋪設而成,符合環保理念。(圖:慈濟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