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五四年,第二次國共戰爭期間,一群雲南籍為主的國軍退至緬甸北境成了孤軍;他們猶如「流浪民族」般輾轉遷移,最後在泰北荒山野嶺間安家落戶。
數十年來,難民身分就像無形牢獄,綿延重山將他們禁錮其間,宿命般的貧窮枷鎖拷制著他們,無法跨步逐夢。
一九九四年,時任行政院僑委會委員長的章孝嚴先生(現改名為蔣孝嚴)專程到靜思精舍拜訪證嚴上人,轉知泰北義胞在山區生活的困境,期待慈濟能協助泰北義胞村。因上人悲心,牽起慈濟走入泰北的因緣,爾後啟動三年扶困計畫。
三年扶困計畫期間(一九九五年~一九九七年)慈濟志工穿梭各難民村提供援助,也協助村內中文學校建設、提供教學所需與助學金等。
長年奔走之下,了解到深山學童求學的困難與匱乏,上人決定著手建校,俾使一時的扶困化為百年的教育大計。
一九九八年,慈濟泰國聯絡處正式升格為分會,並向泰國教育部門提出設立學校申請。慈濟人一方面發放獎助學金,一方面積極尋覓合適的校地。在泰國政府的支持下,加上當地居民慷慨捐出土地,清邁慈濟學校終於在二○○二年四月動工興建,二○○五年五月,小學部正式開學,於是慈濟海外教育事業邁出了重要的一步,不僅實現了慈濟在泰北的教育願景,為當地孩子打造了一個充滿愛的教育環境,也為他們帶來新的希望。
如今,泰北扶困走過卅年,清邁慈濟學校也屆滿廿年,透過造村鋪路、農業輔導及深耕教育,慈濟持續在泰北傳遞愛與善。
泰北不必再以傷懷的筆端,書寫充溢悲情於歷史的篇章;繼之而起的是真誠的愛,堆砌起清邁慈濟學校,讓世代在這裡勇敢築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