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伸閱讀標籤: 翻轉非洲
  • 報導地點: 辛巴威

辛巴威位於非洲東南部,平均海拔超過千公尺,曾是農產豐饒的國家,被稱為「非洲的麵包籃」。然而,歷經內戰、土地改革與經濟崩潰後,辛巴威長年陷入貧困,基礎設施老舊失修,特別是安全水源極度缺乏。多數偏鄉,沒有穩定的供水系統,居民只能依賴污染的淺井或水溝維生,取水途中甚至可能遭野獸攻擊。水源不足也導致霍亂、傷寒等疾病流行,威脅著當地民眾的生命安全。

 

水井修復工程不易,團隊從白天做到星斗滿天,利用手電筒為工作區域照明,朱金財(右)在旁指導,傳承經驗。(攝影:明安)

 

用水改寫辛巴威的命運

 

起初,慈濟發放淨水藥片止疫,但治標不治本。2012年,當地傷寒疫情大爆發,慈濟志工朱金財的兒子也因此染病,讓他更加堅定要在首都近郊艾普沃斯展開鑿井行動。

 

朱金財深知:「想在辛巴威救命,就要先救水。」2013年,他展開一項長期的「生命之泉」計畫,目標是為辛巴威人民鑿井、修井,解決根本的用水困境。然而,當地缺乏打井設備,所有鑽機與材料都需仰賴進口,成本動輒數千美元。而且早期的牛皮水封壽命短,修復費用高昂,導致許多水井因無人維修而荒廢。

 

為突破這項瓶頸,臺灣志工梁續設計出耐用廿年的橡膠水封,並與臺灣企業合作提供不鏽鋼管,讓水井的壽命加倍延長。此外,志工們還學會利用玻璃瓶尋找地下水脈,並透過社區協議,保障水井公共使用,不可私佔。

 

辛巴威許多村莊用水是取自路邊水漥、淺水塘或是幾乎乾涸的井水,常與牲畜共用不乾淨的水。(圖:慈濟基金會)

 

一口井提升民生與教育

 

2013年11月11日,慈濟為辛巴威鑿出第一口井啟用後,截至2025年4月,包含修復及新鑿水井已達3,182處、遍布全國九省,每日受益超過三百萬人。隨著乾淨水源的取得,村民罹患霍亂、傷寒等傳染疾病的風險大幅降低;學生不再為了取水曠課,上學率提高;水井周邊的土地開闢成菜園,農作物的產出減緩了飢餓的威脅。此外,婦女與兒童不必再冒險穿越危險地帶汲水,生活更添一分安全與尊嚴。

 

志工們在取水點與村民交流靜思語,藉由水井建設傳遞善念與慈悲的理念,甚至影響到周遭動物。水井的功能得以發揮,不僅潤漬乾涸的大地,更滋養了人的心靈,讓偏遠村落感受到希望,在關懷中變得安定溫和。

 

臺南、高雄慈濟志工,在慈濟岡山園區為辛巴威鑿井物資裝櫃。(攝影:朱立葦)

 

朱金財將這些井稱為「菩薩井」,因為這是救人性命、慈悲的工程。 為讓水井計畫永續,朱金財更帶領當地志工來臺學習有機農業、電腦維修、攝影記錄等技能。目前已組成五支鑿井隊、一百五十名當地志工,可接續更多水井的興建與維修;他們更發願,每年修復二千口舊井、鑿建千口新井。

 

慈濟在辛巴威的這股生命之泉,見證了「水是生命,愛是力量」,當地不只有了乾淨的水源,更是流動愛與希望的湧泉。眾人無私的付出,讓一滴水成就無限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