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愛的感覺真好!」想要被愛,就要先付出愛人;人生本來就是互動的,有了互動,你愛他,他也會愛你,這樣的社會,就會有很健康的循環;這樣的時代是一個很進步,而且是互相幫助、互相利益的大時代,所以大家都要把握這樣的時代發展。科技發展,人與人之間還是會有互動的方法,這是我們要把握的。
人與人的連結,貴在良善的互動,彼此互信、互愛、互利。證嚴上人七月九日行腳至新店靜思堂,與雙和新住民成長班、揚善青年團隊溫馨座談。從眾人分享中,上人感受到弟子帶動人人不分種族,互相幫助,也看見青年願意投入善行,顯示出人間不因重視科技而變得冷漠,反而發展出適時適性的互動模式,是有福且幸福的一代。不過,儘管如此,上人仍不忘殷殷叮嚀,莫忘人間倫理。
「現在都說『愛的教育』,期待父母也要多聽孩子的話。過去是孩子要聽父母的話,現在是父母也要聽孩子的話,而且父母也認同,覺得:『我是為了孩子,我也要適應時代。』父母通達人情世俗是很好,但是孩子能不能懂得父母心,是現在很令人擔心的。」
愛的教育藏危機 人間教育啟當責
即使現代社會父母的角色不再是絕對的「威權」,但愛孩子,盼孩子好的那一念心,從未改變。然而,孩子會不會因為無法克制物質誘惑,在教養方式的改變下,道德倫理觀念式微,令上人憂心,故而慈示:「人間教育要發揮影響力。」
「人間的教育若少了倫理循環,對人間社會將慢慢形成一種危機,所以我們這一代也要多發揮,如何拿捏平衡?就好像是一個天秤,假如要讓它很平均,分擔在肩膀上,就會很輕鬆;假如一頭重一頭輕,會不平衡,就會很辛苦。所以,現在人生要如何用『法』讓它平衡?」
「常聽到年輕人不懂事變得很自然,但是什麼樣的年齡叫年輕呢?我們以前年輕時很早熟,現在到三十歲還被稱年輕,還是不很成熟;以前的人,十五歲開始就已經通達道理了,『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他懂得道理,選擇他要學什麼?忠於自己,知道要做什麼?不管苦讀或苦學,都要守護住禮節與規矩,這是過去的時代。」
「現在的時代,小孩子總是要讓他很活潑,讓孩子多學,現在小小的孩子,也要學外語、音樂、舞蹈等等,說他很幸福嗎?實在很辛苦。但是沒有辦法,現在一半是社會壓力,一半是父母的榮耀感,要顯現孩子多才多藝,代表父母有能力,不輸在起跑點。」
人生經驗是藏經 行善行孝作典範
隨著社會經濟的蓬勃發展,在功利主義驅使下,人們的價值觀被改變,漸漸將利益與功名凌駕道德倫常之上,總是將一己之利放在最前,貪念一起,便蒙蔽了本具的清淨智慧。
上人以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施益民教授的研究發現——當我們聞聲見苦時,在腦中有一塊區域,即會激起悲憫心,而這塊區域,可稱之為「慈悲利他區」。由此說明,人人本具佛性。
「用科學、醫學來看,我們人人與生俱來,本具有佛性。施教授跟我說,『這一塊沒有讓它動,細胞會睡著。』所以我們要常啟動我們的善心、愛心、善念,我們若能常啟動,那種智慧,清淨無污的智慧,很自然就會產生。」
「若是煩惱無明、雜念多,則是啟動貪念,永遠利己不利他,變成習氣。凡夫在自己過去生中以來,已經培養出這種習慣,一直貪、一直貪,貪利為己,總是要付出時很吝嗇,求貪無窮盡。」
「所以佛陀來人間,教我們要去除貪念,我們要訓練毅力、願力,發揮善、愛的力量,愛人才是真正愛己,成就自己;成就別人就是成就自己,好好往這方向去想,你通了,就叫『覺』。」
「法,不是師父說的才是法,你們講的,將自己經驗、人生所聽、所看讓人學習,『這個人說的話很有道理,我們也能用在生活中。』也是在說法,這就叫善知識。佛陀鼓勵我們要多親近善知識,好好行善、行孝,都是人的典範,做『人的典範』就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