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6日農曆乙巳年7月望旦拜經開示】
「(農曆)7月了,15(日)了,佛陀說,是歡喜月,是佛與僧眾的歡喜月,我們結夏安居的圓滿日。」
農曆7月是民間習俗鬼門開的月份,然而,對佛教而言,卻是歡喜的月份。證嚴上人在9月6日(農曆7月15日)望旦拜經後,對眾開示,7月是佛與僧眾的歡喜月,而俗稱的中元節,也是結夏安居的圓滿日。
「佛陀,為了要提醒大家勤精進,讓大家比較有時間修行,不用再每日向外托缽,所以他設了『結夏安居』(自農曆月4月16日至7月15日)的制度。修行者這幾個月,好好在叢林裡,由在家居士來供養、提供道糧,讓大家安心生活,所以叫做結夏安居。一個夏天可以安住,不用日日出外去,讓我們安心修行。」
自力更生擔使命 籲眾同行菩薩道
佛陀時代,修行者每天要挨家挨戶去托缽,藉由托缽與在家人結一個好緣,讓他有機會供養,接觸出家人,這叫做「化緣」,就是要度化眾生的緣。不過,上人在出家時就立下「不接受供養」的志願。
「百丈禪師的時代,他就說:『忖己德行。』我們有什麼樣的德行,可以接受在家人的供養呢?他就開始提倡要道場的僧眾,好好自力更生,農禪合一。自己種稻、種菜、做油,供自己來生活。百丈禪師自己修行,好好自修,還要做為人間佛教徒的典範。」
「我們修行要內修外行,內,就是對自己不斷地警惕:時間過得很快,還有多少生命好修行?多少時間可求法?多少時間可以讓自己體悟生命的無常?讓自己可以對佛法深入?這就是時間。結夏安居,讓我們專心自我警惕,把握時間。」
「但是,依我們靜思家風,我們開始,就要自己忖己德行。全缺應供,不如自己好好耕作,老實修行,調適我們的心,還要以佛陀的教育,教化眾生,救濟苦難,這就是我們的責任。所以,我們慈濟家風,就是一路這樣走過來。」
「很感恩!感恩各位修行發心,同入我們的宗門裡,以靜思法脈為我們精神的立定點。我們生活的方式,開啟了慈濟宗門,不只是自修,還要兼利他人,所以要呼籲更多更多的人知道要造福;慈濟,就是給人人造福的機會,不是來供僧,是來與僧同行,和我們一起走菩薩道。」
「僧,有使命——帶著社會的大眾,入人群中,面對苦難的眾生,我們要去幫助;有急難的事,我們要去支援,這就是我們的使命。感恩各位,我們有共同一念心,共同身體力行;大家這樣聚攏過來,一起去做。你、我,還有他,共同一個心念,同一個動作,為人間去付出。」
法華馨香啟大愛 不忘初心勤精進
上人續言,內修外行,日日生活要虔誠,要誠意。一如晨起拜經,浸潤在佛法薰香中,誠意方殷,帶動起對人、對事的那分愛,充滿誠意的大愛。
「各位菩薩,聲聲句句稱呼大家都是菩薩。出家菩薩,有使命,要有入世度眾的使命;在家菩薩,要護法,除了家庭、社會的責任,還要擁護佛法在人間,才可以普及教育,人間才可以有真軌道而正焉。孔子的教育,就是要教育人人,就軌道而正焉。人生這個軌道,佛教、儒教、道教,一樣都是講道。所以說,這個道,道理是一條路。」
「各位,日日我們的心,在佛法中香薰;這個香氣薰習我們的心,我們的心常常要香;修行,要讓我們的生命是香的。但是,我們也要反省,身體是不淨的;以不淨身,來修清淨行,靠這個身體,我們要把清淨的本性顯現出來。人人本具佛性,這就是香。」
「所以,大家要依教奉行,日日要勤精進,生活時時要謹慎,慎勿放逸。開口動舌,身體行為,我們都要顧好這一念心——這個行動是不是要謹慎?依教奉行,多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