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伸閱讀標籤: 社區故事
  • 報導地點: 臺南

025年6月21日,臺南市楠西區迎來一場意義非凡的典禮——「大愛福利園區」動土儀式,在臺南市長黃偉哲率領市府團隊,與慈濟基金會林碧玉副總、慈善志業顏博文執行長,眾多民代、建築委員與鄉親共同見證下,與 會代表人員以金鏟象徵性鏟土,祝福工程順利進行正式啟動。

「0121嘉義地震」後,臺南市政府攜手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簽訂災後重建「安居計畫」打造園區,預計2026年完工,期望為災後重建注入新力量,讓受災民眾安身立命、重建生活。

 

圖左 :林碧玉副總走進廚坊,細細查看每個角落,彎下腰用手機拍下,以不鏽鋼片補丁修補的大鍋子,這口煮粽子的大鍋歷經無數次使用依然堅實耐用。(攝影者:林千用)


廚坊傳愛 助人無國界

今日(6/21),林碧玉副總風塵僕僕趕赴楠西,途中在玉井地區遇上嚴重塞車,這才得知「2025臺灣芒果季-臺南國際芒果節」正於走馬瀨農場盛大開幕,吸引大批遊客湧入,振興在地經濟。

雖然車流壅塞,為地方熱鬧繁榮感到欣慰,但林碧玉副總此行肩負重要使命,專程代表證嚴上人出席「大愛福利園區」動土典禮,親自恭讀上人祝福信,字字句句蘊含慈悲與堅定,傳遞最真摯的祝福與陪伴,期盼為災後重建注入希望與力量。

 

林碧玉副總(左)也看到廚坊旁邊的房子外牆,還有需要整修的部分,隨手拍照記錄,當場叮嚀團隊持續關心修繕與安全。(攝影者:林千用)


動土儀式圓滿禮成後,林碧玉副總特別前往探視志工廖花末家,也是地震災後成立薑湯、熱食供餐的露天廚房位址。現在由慈濟基金會協助,搭建鋼構鐵皮屋,已轉型為功能齊備的「楠西大愛廚坊」。


「楠西大愛廚坊」可以提供來楠西區做訪視、安美專案團隊、營建處人員等等,與志工的膳食,讓志工專心勤務付出、無後顧之憂。過去露天廚房也長期綁粽子,為嘉義大林慈濟醫院義賣素粽,與會眾一起共善。廚坊甫完工,志工眾志成城,為緬甸地震災民接力製作素粽義賣,以實際行動傳遞關懷大愛。「楠西大愛廚坊」不僅是楠西區鄉親的支援中心,更是大愛無國界的希望基地。

 

林碧玉副總(右一)以自己從二十八歲開始,到四十歲跟隨證嚴上人蓋醫院,現在仍然為回饋佛陀的故鄉努力不懈,勉勵臺南慈誠志工繼續精進增長慧命。(攝影者:王永周)


林碧玉副總走進廚坊,細細查看每個角落,彎下腰用手機拍下,以不鏽鋼片補丁修補的大鍋子,這口煮粽子的大鍋歷經無數次使用依然堅實耐用,展現惜物惜福、助人為樂的精神,令她深深感佩。

林碧玉副總也看到廚坊旁邊的房子外牆,還有需要整修的部分,隨手拍照紀錄,當場叮嚀團隊持續關心修繕與安全,讓志工能在更好的環境中服務大眾,期許廣邀人間菩薩,一起發揮善的力量。

 

林碧玉副總(中)親切地與大家話家常,仔細傾聽第一線志工的經驗與需求,真誠鼓勵大家在震後依舊堅守崗位,用愛持續溫暖更多家庭。(攝影者:王永周)


志工座談 教育愛推動

隨後,林碧玉副總移步慈濟玉井大愛園區聯絡點,與臺南志工共進午餐,品嚐香積團隊用心烹調的美味佳餚,彷彿回到四個月前,當時修繕團隊每天在曾文青年活動中心用餐的溫馨場景。

午餐後,展開一場兩小時的溫馨座談。由資深志工黃惠擔任司儀,介紹在地志工,讓林副總能更快認識每位分享者。林副總親切地與大家話家常,仔細傾聽第一線志工的經驗與需求,真誠鼓勵大家在震後依舊堅守崗位,用愛持續溫暖更多家庭。現場氣氛輕鬆融洽,不時傳出陣陣笑聲與溫暖回應。

 

圖左 :許秀玉、江茂田(桌邊立者)在前面分享,感恩玉井課輔班造福偏鄉學童。嚴聖賢(右立者)補充分享,課輔班孩子參訪成大科普活動,拓展視野,啟發翻轉人生的希望。(攝影者:王永周)


「聽說前幾天這裡還下大雨,但今天動土卻風和日麗,微風徐徐吹來,代表每個人為愛付出的心念,一心一志期盼工程早日完工,讓鄉親能安心安住。」林碧玉副總深信,真誠的願力能感動天地,她抬頭望向天空,雲朵層層堆聚,宛如一尊尊守護的菩薩,祥雲湧現,心境與天地相通。

「接到慈濟關懷的電話,就像有靠山了。」同樣是「0121嘉義地震」受災戶的志工許秀玉,感恩地分享當時法親的陪伴帶來的安定力量。今天動土典禮在烈日下列隊歡迎貴賓,她因中暑而感到不好意思,還自嘲「做得還不夠多」。

 

海報看板照片,記錄著林碧玉副總(左二)當年參與「玉井慈濟大愛園區」入厝的畫面。十五年後,林副總與當年的自己同框,見證慈濟在玉井大愛園區深耕的歷史足跡。(攝影者:王永周)


許秀玉的先生江茂田則感謝玉井課輔班在聯絡點開課,造福偏鄉孩子,漸漸看到良好成效。課輔班也安裝了二手冷氣,讓大學伴在陪伴小學生時擁有舒適環境。

志工嚴聖賢補充,課輔班的孩子由成功大學陳岳男教授帶領,前往成大參觀物理系。孩子們親眼看見液態氮的科普實驗,玫瑰花瓣在超低溫下變得脆如薄冰,一碰即碎,這新奇的體驗讓偏鄉孩子大開眼界,也讓教育帶領他們看見更寬廣的世界,找到翻轉人生的機會。

慈濟課輔班目前和大學、企業合作,交通由「和運租賃公司」協助接送學生。林碧玉副總表示,請當區志工先去了解玉井大愛園區,是否有沒人居住的空屋,再與市政府研商,未來可活化運用,作為大學伴住宿、倉庫或營隊寮房等用途,持續擴展愛的服務範圍。

 

「0121嘉義地震」楠西災區應變中心行政團隊難得齊聚,志工把握動土典禮因緣合影,歡笑中見證同心協力的寶貴時刻。(攝影者:王永周)


合和互協 共善熊蓋讚

當場,嚴聖賢拿出從倉庫找到的一幅珍貴海報看板,上頭是2010年8月3日由黃筱哲拍攝的照片,記錄著林碧玉副總當年參與「玉井慈濟大愛園區」入厝的畫面。十五年後,林副總與當年的自己同框,見證慈濟在玉井大愛園區深耕的歷史足跡,格外有意義。

「難得今天大家都在,先請林副總跟我們一起合照。」遠從安平區來的志工王雪吟笑著提議。她說,在災區楠西區應變中心的行政團隊,因為上班的志工,人力輪流駐點,難得同時出現災區現場,大家把握這珍貴的因緣,在歡笑聲中留下彼此合和互協的見證。

「一機在手,希望無窮。」行政團隊邱博義分享,由他設計的修繕資料管理APP,操作簡單,能即時更新正確數據,是災區修繕的重要助力。但近來依賴AI科技,不免有被AI取代的危機意識。不過邱博義談到在社區與年輕人合作的過程,學習如何帶動他們投入,激發更多行動力,為志工團隊注入活力,讓他信心滿滿。

擔任修繕工班窗口的林俊良也向林副總表達感恩:「參加動土典禮讓我想起,工班從投入到3月圓滿完成階段性任務,一路走來全臺工班的支持都讓我們受益良多。未來,我們也將正式成立臺南工班團隊,成為應變中心下的常態組織,繼續累積經驗。」他感恩當時全臺工班的相挺,讓臺南工班學習成長。

「新營!新營!熊蓋讚!(臺語:非常棒)」新營區志工王春分帶領團隊一起呼口號。在爽朗的笑聲中,她分享這三年在社區活動與合作中,逐漸培養出深厚的默契與情誼,也即將擴編組隊。她也跟林副總提出,有臺灣夏威夷之稱的新營聯絡處,期待能擴展聯絡處場地使用空間。

王春分說,即使每次活動都需要投入許多心力,但一群人合和互協、彼此扶持,總能把辛勞的勤務「玩成一片」,做得不累還充滿喜悅。為了廣邀社區志工活絡道場,目前活動已安排至九月了。

 

新營區志工團隊充滿活力,即使每次活動都需要投入許多心力,但一群人合和互協、彼此扶持,總能把辛勞的勤務「玩成一片」,做得不累還充滿喜悅。(攝影者:王永周)


駕馭科技 被需要而擔

當區志工陳金柱感恩分享,回想5月19日初次場勘時,大家對動土典禮的具體需求仍摸不清楚,只知道黃偉哲市長非常重視,希望工程盡快啟動。接到任務後,全臺南志工迅速達成共識,「使命必達」成為每個人的目標,也再次展現修繕期間「合和互協」的團隊精神。

他談到準備過程中,典禮前夕突遇傾盆大雨,場地泥濘不堪,志工立刻拍照回報市政府請求協助,工務單位當晚連夜整地鋪設,隔天才有今日這片平整場地可以動土。一場看似逆境的大雨,反而促成場地的改善,成就不可思議的好因緣。

此次由慈濟善化聯絡處三個和氣擔任地主隊,陳金柱特別感恩全區志工齊心承擔,展現臺南區一心一志的信念與行動力。他開心地說,現在這個座談的場地,能讓課輔班的孩子在冬暖夏涼的環境中安心學習,不再「冬天吹冷氣、夏天吹暖氣」。這一切努力都凝聚成一個心願:「請副總轉達上人,臺南志工一定會努力做到最好,請上人放心。」

聽完各區志工分享後,林碧玉副總深深感受到臺南志工的活力與凝聚力,尤其是新營地區展現出的希望與可能。她提到,如今新營已發展成兩個和氣,未來甚至有機會繼續擴展,象徵慈善工作的延伸與進步。

面對當代挑戰,林副總分享自己如何運用AI蒐集莫三比克相關統計數據,證明善用科技可以補足人力與資訊的不足。同時,她也鼓勵年輕志工不要擔心被AI取代,而要主動學習運用工具,創造價值。她說:「AI是要我們去駕馭它,不是被它駕馭。」

 

此次動土典禮由慈濟善化聯絡處三個和氣擔任地主隊,陳金柱(右一)特別感恩全區志工齊心承擔,展現臺南區一心一志的信念與行動力。(攝影者:王永周)


林副總強調,慈濟志工的使命不只是慈悲行善,更要接引人心,激發每個人的參與感。許多人願意加入,是因為「感覺自己被需要」;這種「我不做就沒人做」的責任感,就是啟發行動的原動力。她鼓勵資深與年輕志工一起思考:「未來慈善要怎麼做?怎麼更有創意?如何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林副總以自己從二十八歲走入慈濟,因為「被需要」的使命感,到後來承擔醫院建設的歷程為例,提醒大家:「機會是留給願意承擔的人。」未來的慈善之路,要有人帶頭開道,更要讓每一顆心都願意一起同行,這才是永續慈善最珍貴的力量。

她也提到,不同地區有不同需求,像玉井、新營、善化、安平等各區,都可以規劃各自合適的經營方向。只要有團隊,有願力、有創意,就能一步步落實,讓慈善升級再進化。溫馨座談在笑聲與感動中圓滿落幕,眾人一起留下大合照,為這段攜手共行、彼此鼓勵的時光,畫下深刻見證與溫暖的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