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伸閱讀標籤: 慈善
  • 報導地點: 高雄

在高雄大樹,鳳梨不僅是農作物,更是居民生活的共同記憶。當地志工運用新鮮鳳梨,加入豆粕、糖、鹽與甘草片醃製,製成別具風味的「鳳梨醬瓜」。這份酸甜的滋味,不只是地方特產,更承載著一段段愛與感恩的故事。

 

次等果變愛心醬瓜 無名善舉延續溫情

 

800斤香氣濃郁的鳳梨,卻因賣相差成為次等果,果農捐給大樹共修處,製作募心募愛的醬瓜。(圖:大愛新聞)

 

「(鳳梨)皮削一削,有果目,就削乾淨。」慈濟志工蔡美娟耐心示範。800斤香氣濃郁的鳳梨,因外觀不佳被視為次等果,本可能被棄置,卻因果農的捐贈,來到大樹共修處,成為「募心募愛」的好材料。志工康桂芳笑著說:「算是比較次等果,不要丟掉,就來做成鳳梨醬瓜。」

 

這份善緣的起點,來自一位不願曝光的果農。志工吳錦媛分享:「我們有位師姊,她媽媽曾經來長照班上課,後來她就很誠意地把鳳梨捐出來。」母親雖已往生,但她仍以每年捐鳳梨的方式,延續這份情誼。這些鳳梨,見證了她的善念,也溫暖了許多人的心。

 

從果園到共修處 志工巧手化酸甜為大愛

 

香積團隊的獨家配方,讓鳳梨醬瓜成為大樹共修處的特色,成為募心募愛的利器。(圖:大愛新聞)

 

在共修處裡,志工們細心醃製鳳梨醬瓜,果肉與鹽、豆鼓、糖調和出香氣四溢的滋味。連切除的鳳梨心,也被環保站長熊美香珍惜利用:「我都會先(用果汁機)打,打一打,再熬煮過就可以。」這杯酸甜果汁,成了環保志工降火氣、補充能量的小確幸。

 

志工黃淑錦笑說:「有酸酸甜甜的味道。」王美惠也感受到滿滿關懷:「她就是都很照顧我們,怕我們熱,就是讓我們喝這個降火氣。」

 

人親土地親 從產地到餐桌的好滋味

 

感恩的鳳梨,加上志工的用心,讓酸甜滋味成為推動大愛的力量。(圖:大愛新聞)

 

從田間到餐桌,從果農到志工,這些鳳梨經過一雙雙雙手,轉化為滋養人心的美味。酸甜之間,傳遞的是感恩與善意。如今,大樹共修處的鳳梨醬瓜,不僅是地方特色,更是推動蔬食、義賣與社區活動的重要助力。

 

一顆顆鳳梨,從果園走進眾人心田,化作募心募愛的力量。這份簡單卻真摯的滋味,正是大樹在地人最美的生命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