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伸閱讀標籤: 慈善
  • 報導地點: 花蓮

在瑞穗靜思堂,不論是歲末祝福的湯麵,還是支援災區的上千份便當,背後都凝聚了鄉親與志工們共同的心力。這些溫熱的餐點,不僅填飽了肚子,也拉近了彼此的距離,讓人感受到一個社區最樸實卻堅強的力量。

 

二○二四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瑞穗靜思堂首次舉辦歲末祝福感恩會。自今啟用以來,已成為地方重要的交流據點。從浴佛大典、新芽獎助學金典禮,到偏鄉兒童伴讀班、長照據點、手語班、花道班與讀書會,堂內活動不斷,逐漸串聯起居民彼此的情誼。

 

不只在日常活動,當災難來臨時,這群志工更是第一時間站出來。

 

災區的超級後廚:日夜趕工七千個便當

 

日前花蓮光復鄉因馬太鞍溪堰塞湖潰流,湧入大量泥水,災後清理需要大量人力與物資支援。全台各地自發來到現場的「鏟子超人」在社群掀起熱烈討論,而在他們背後,還有一群默默守住災區廚房的志工。

 

便當的色香味俱全,背後是志工製作餐點的用心。(圖:慈濟基金會)

 

「每天要準備三千多個便當,還有回程一千多份,光碗就要至少六千兩百個。」志工蔡月桂回憶當時,臉上依然帶著疲憊卻堅定的神情。

 

為了趕上需求,花蓮慈濟志工凌晨三、四點起床,載運食材到瑞穗靜思堂。

 

有的居民聽聞消息,直接將家裡的蔬果送到堂口。「這裡的鄉親好可愛,家裡有兩個南瓜就送兩個南瓜,有冬瓜就送冬瓜。」志工呂鳳瑛笑著說。

 

餐飲經驗超過三十年的張子興,也在第一時間加入香積行列。他坦言:「發生水災時,我就打電話問需要幫忙什麼,至少我對餐飲熟悉,可以出點力。」

 

「今天切紅蘿蔔絲、也切高麗菜,平時在家沒有做過這樣的事,覺得很新鮮。」來自林口的王同學(中)在連假與爸媽、阿姨到瑞穗探望長輩,也一同參與協助。(圖:慈濟基金會)


「與你分享」的快樂  暖胃更暖心

 

救災便當不只解決飢餓,更成為傳遞溫情的媒介。網友在社群分享:「今天拿到一個便當,從筷子到餐盒全部可重複使用,雖然都是青菜,但多樣又好吃。」另一人則說:「有炒胡蘿蔔跟素肉燥,一不小心就吃光了。」

 

炒麵、湯麵、鹹粥、熱湯、麵線羹……慈濟行動廚房用食物溫暖人心。(圖:慈濟基金會)

 

還有人回憶起一段感動的小插曲:一位「鏟子超人」將手上的便當轉送給同行的朋友,說自己回到吉安很快就能用餐,反而他要北上比較需要。「能在列車上相遇都是緣分,感謝師姐的便當,希望她吉祥平安!」

 

從廚房切菜聲到飯菜香氣,再到志工間的互相提醒:「太重了會受傷喔!」這些日常對話中,蘊含著彼此守護的心意。正如志工陳莊禾邊炒鍋邊說:「這是要做三杯杏鮑菇,為災區的大眾盡一點心力,大家都是共襄盛舉。」

 

瑞穗靜思堂,不只是新落成的社區空間,更是一個能在平日舉辦文化活動,在災後成為支持後盾的地方。無論是一碗歲末的湯麵,或是災區裡的七千份便當,這份熱騰騰的心意,正在滋養著瑞穗與花蓮人的彼此情誼。

 

香氣撲鼻的便當、清涼的飲品與新鮮水果,從自距離光復火車站約十九公里的慈濟瑞穗共修處出發,送往前線為光復每一位勇士充飽電,再出發。(圖:慈濟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