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工早會

- 細節
- 作者 潘俞臻
- 分類: 志工早會
- 點擊數: 76
以德傳家 揚善傳法
【證嚴上人歲末行腳2024年12月21日嘉義溫馨座談開示】
「嘉義第一顆種子王壽榮,他剛剛坐在我的身邊,其實壽榮他是慈濟第三代。第一代、第二代在臺東,他們家從阿嬤、父母開始做慈濟,阿嬤很可愛;那個時候,阿嬤已經將近八十歲,很活潑,很有善心。」
慈濟行願逾半世紀,近一甲子,許多資深菩薩跟著證嚴上人一路走來,已傳承二代、三代。證嚴上人歲末行腳,於二○二四年十二月廿一日與弟子溫馨座談時,欣見慈濟家庭法脈相傳,遂歡喜對眾分享雲嘉地區第一顆慈濟種子王壽榮一家的故事,期盼人人以德傳家,散播善與愛,傳善法淨化人間。
慈濟家庭一脈承 人間至福善傳家
王壽榮一家三代都是慈濟人,父親王添丁和母親黃玉女是臺東最早的慈濟委員,退休前都在教育界服務。
「他的父親是校長,母親是老師,在臺東是第一個慈濟家庭、第一顆種子,代替師父將慈濟鋪在臺東,鋪得滿滿都是慈濟人。尤其是王校長全心全力推動慈濟,他任職的學校在山上,天天騎著摩托車上下班;他勸募老師們來了解慈濟,老師們也很響應,而且也去邀別校的校長加入慈濟,那個時代要教育界加入慈濟,實在很不簡單。」
「如果有個案提出,再偏僻的地方,校長也一定親自到位。他跟黃老師,兩夫妻總是做慈濟、收會員;勸募很認真,幫助苦難人絕對不假手於人,總是走在前面。」
王壽榮的父母,做慈濟為善競爭;王壽榮的阿嬤也投入勸募慈濟會員。
「阿嬤要支持媳婦的會員增加,也要支持兒子的會員增加。要怎樣去支持?當她看到某個家庭有媳婦懷孕,就跟人家勸募,如果生男孩就是兒子的會員;生女孩就是媳婦的會員,很公平,所以這個家庭好可愛。」
「後來,壽榮離開臺東去念書,在嘉義定居、成家立業。阿嬤也鼓勵他:『你在那裡你要開始做慈濟;(王添丁)校長跟黃老師去他們家,牽著媳婦的手說:『妳也要做慈濟。』這個慈濟家庭就是這樣以善傳家,真的是很標準。師父常說:『人間最有福,就是以善傳家。』」
菩薩行跡織善網 彙編成史淨人心
慈濟種子一生無量,從臺東到嘉義開枝散葉。王壽榮一家的故事,是慈濟家庭的典範,也是眾多慈濟家庭的縮影。上人勉勵弟子,將慈濟家譜溫馨的故事流傳下來,教育後世。
「這樣的家庭故事就是我們教育的典範,若是可以記錄下來連綿流長,就是未來的歷史。昨天師父也在這裡聽到很多溫馨的故事,那些故事寫下來再拿出來講,就是歷史。歷史這樣一直一直累積編纂下來的,就是一本一本的故事。」
上人續言,慈濟人走過的足跡,每一步都是佛法的實踐,串聯起來就是慈濟發展的歷史軌跡,也是真正的菩薩網。
「慈濟人的歷史牽來牽去,就像一個蜘蛛網一樣,這叫法的網——佛法的網,是真正很有架構的網路,菩薩網。」
慈濟志業隨著人的因緣,從臺灣東部到西部,再到全球,慈善足跡遍及一百三十六個國家地區。然而,緣起緣滅,上人深切叮嚀,要珍惜!
「緣!我說過,因緣很輕。菩薩,我們要把握時間,師父來的時間,現在愈來愈少,大家要珍惜;不只是珍惜師父來的因緣,你們的會合也是要珍惜。因為你們都是好人,不只是好人;你們都是菩薩,菩薩聚會一處,那就是造福。」
「大家在一起不說是非,都說好話;說好話就是在傳法,就是在度人。這個時代是五濁惡世,多啟發一顆愛心,人間就多淨化一分的,讓我們世間平安。造福就是消災難,期待我們大家用心用愛,把法用出來,用法在人間度眾生。」

- 細節
- 作者 潘俞臻
- 分類: 志工早會
- 點擊數: 127
【證嚴上人歲末行腳12月25日臺南溫馨座談開示】
「人生的自然法則,總是很快速地接近,我時常自我反省,這一生中年紀從小到老,不一樣的生態。」
人生在歲月的淘洗下,不斷變化,不僅身體從年少到衰老,身處的環境也一直在變遷。證嚴上人歲末行腳,十二月廿五日於臺南靜思堂與弟子們進行溫馨座談,感念人事物皆在行蘊中變換,殷殷叮嚀弟子,珍惜時日盤點生命,寫下人生藏經,留史淑世。
「時代在變遷,我一直覺得現在這個時代,是很有福的時代。從光復以來,我們的社會就不斷不斷地成長,現在經濟穩定,教育體系也很健全;在光復臺灣幾十年後的現在,已經是人人都有受教育,而且教育程度都很高。社會也因為教育『質』提升了,我們應該要很惜福。」
前人種樹蔭後世 知足感恩思回饋
教育的普及,帶動了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繁榮,生活品質、人文風氣也隨之提升,回顧既往,現今我們能過上安穩的日子,實是父祖輩們代代努力才有的成果,上人直言,要惜福,而且要懂得回饋。
「我們受到社會資源的培養,當如何回饋人間?有的人會想,『這是我的生活,是我自己很努力來的。』是啊!人人一定要努力,才能成功,但是如果沒有這社會的大環境,要如何努力?不管怎麼樣,人人一定要有感恩心,有感恩心的人才會滿足,有滿足的人生,心才會歡喜輕安;要不然,無窮盡地追求欲望,會很辛苦。」
世人意望深無底,總是上演著一齣又齣名為「貪欲」的劇碼。上人籲眾,莫要耽戀於物質經濟的享受。
「享福!什麼樣的人最有福?能造福的人最有福;不懂得造福,再怎麼樣都是感覺自己還不夠,這樣的心情叫做煩惱。無明煩惱從一個「貪」字起,貪念永無滿足。」
知足感恩最富貴 善解包容修福慧
知足最大富,感恩最大貴,善解最大智,包容最大慧。懂得知足、感恩、善解、包容的人,不生無明煩惱,但,如何能讓人體會了解呢?
「他們就是缺少了這分知足的心態,缺少了友好的團體接引他們,假如像我們這樣的好人團體,接引到他,我們就可以教育他;運用多種的工具,好好地教他。」
「從『不會』教到『會』,沒有心得教到有心得,他們有了心得,法才會入心,他才會回向給社會。如果自己沒有心得,哪怕聽了,知道了,要去跟人家說,方法不很深入,就沒法度。」
弘法利生結福緣 留德傳家譜藏經
說法、傳法,弘法利生。上人深切期待,慈濟善法能藉由每個人的緣,擴散出去,而且寫下自己的生命故事——如何做中學、學中覺?用生命教育生命。
「因緣不能讓它散去!時間不斷過去,師父上一回來,看到弟子頭髮花白了,這一回來再看頭髮都全白了。時間在無形中過去,不得不認老,但,總是要把握生命,要留下歷史。時間過去就是歷史,我有做事,有值得分享的歷史,是寶貴的;如果沒有做事,過去的時間,空空如也沒有歷史,就是空過時光。」
「師父常常說拉長情,擴大愛,從你曾經有過的關係結大福緣,造福人間。人間造福就是需要有人,有人才有人力造福人間,師父這回出門,就要跟慈濟人傳法。」
「提醒大家,人人要自我反觀;自然法則,人人一定要重視,要把握時日回憶人生,不回憶就是空檔人生。趁現在記憶還好,還可以記得,趕快紀錄一下,留下這輩子的歷史,留下價值。這個生命歷史,一來成為你的傳家寶,再來就是給社會真實人生的教育,」

- 細節
- 作者 潘俞臻
- 分類: 志工早會
- 點擊數: 113
知福造福 心富有餘
【證嚴上人歲末行腳12月23日嘉義溫馨座談開示】
「大自然的法則,有春夏秋冬,現在是冬天,冬天冷是正常,我們在天地間生活,總是配合我們的四季,這是必然。」
寒流來襲,冷風刺骨,擋不住弟子見師心切。證嚴上人歲末行腳12月23日於大林慈院與雲嘉南區慈誠委員溫馨座談。感於四時變幻,提及人的一生,生死乃是自然法則,但生為何來,死又何去,然,苦短人生,如何做才不迷失?
「看師父,其實說話也很辛苦,是怎麼苦?老來,這個功能一直一直消退,那個聲音也一直變了⋯⋯」
得聞佛法思源頭 明因識果勤修行
上人創立慈濟,近一甲子以來,深入潛出闡示佛陀教法,引領弟子「入人群行菩薩道」,寫下一頁頁人生經藏,見證佛法真實在人間。
「菩薩叫做覺有情,我們要學的就是覺悟,人人就是迷糊掉了,所以無明多;佛陀來人間就是要開解我們的無明,要帶領、接引我們向一條準確的道路,這條路叫做覺悟之路。」
佛陀教導眾生因緣果報,沒有因緣果報觀的人,很容易因為欲求不滿,導致無明煩惱。
「我這輩子命運怎麼這樣?別人可以這樣,我為什麼會這樣?一比較,就會埋怨;或是為什麼我沒有,他有?不公平!所以我要爭,於是就會起爭端;有了爭端,心不平,無明就一直纏繞,所做的事情就錯誤,這叫做錯誤人生,這錯誤叫做業,造很多不應該有的業。」
「佛陀來人間,教導我們因緣果報,因,是什麼因?在我們的過去生,已經累積很多的業,我們過去生是造好因嗎?還是結惡緣?這是在過去。現在是什麼緣來到這個人間?就是你與這對父母有因,有緣,藉著他們的因緣來人間,但是我們過去的業力,是帶福來,或是造業來,這就要看自己過去生了。」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
「這都不用埋怨,我們要知道過去因,是今生的緣;過去因,也是今生的果;也是現在的緣,所以造了苦因。所以過去也是有很多的因緣果報,與我們現在一樣。」
「過去不知道因緣果報的來源,我們一輩子有這個因緣,聽聞佛法,了解了;又有這個慈濟的緣,共同行菩薩道;這個緣,鋪了這條路,我們在走,這叫『做菩薩的過程』,做一項,了解一項。」
示苦菩薩現真理 見苦知福再造福
慈濟人聞聲救苦,在付出的過程中,看見受助的人示現苦難,也從別人的不足中,感受到自己的幸福,而能啟發悲心捨欲造福。
「在受助的個案中我們學到很多,『做中學,學中覺』。我們若沒有做慈濟,無法接觸個案;無法接觸個案,我們總是永遠原地踏步,在那裡埋怨,在那裡彼此互爭互鬥,業上加業。」
「走入慈濟,我們聽到道,看到路,而且有伴一起走這條路,互相勉勵,互相相伴。我要去看個案,其實我自己身體也不好;我要去看貧窮苦難,其實我的環境也沒有很好,但是我就是要去做。」
「我們就是去做,我們就會比較看看。說起身體,我比他好;講起環境,我沒有比他差;我們比他更好的是,我有一群關心,互相關心的道友法親。有法親同時走這條路,我們有伴。」
上人續以《法華經・火宅喻品》慈示。
「我們人生比如一個火宅,這個火宅就是苦,所以叫做三界如火宅。人間叫做欲界,這個欲界就是我們現在在生活的這個世界。我們因欲心而造業,因欲心追求造作無明,這叫做凡夫。」
「我們現在有幸遇到佛法,更加幸福,更加有福,不是有幸而已,我們又再有福。我們能走入慈濟,慈濟法親在我們身邊,我們共同勉勵,要造福人群。這樣有法、有伴、有路,叫做『菩提伴侶』。我們在這覺道上,我們有法親來陪伴,所以菩提就是覺道,伴侶那就是『我有這樣的法親,我有這樣的伴,我們共同勉勵要走這條路。』」
去貪知足常感恩 菩薩道場互陪伴
上人勉眾,人生要知分寸,要能安貧守道、知足常樂,莫要「因貪而貧」。
「我們憑著我們過去帶來善惡業力在人間,如果沒有遇到佛法,很容易受大環境薰陶,煩惱無明重重疊疊一直造業。而今,我們遇到佛法了,知道苦啊,要堪忍、勘忍!看到這個東西我很愛,忍著就過去了,久而久之貪念就沒有了。」
「虔誠認真地做人,哪怕我們的生活不是很好,不過知足心常樂。我知足了,我還是快樂,比起別人,我富有餘。因為我心沒有煩惱,我也沒有掛礙;我心不貪、我有分寸;我健康、我感恩;我的家庭平安,感恩,時時念感恩,心中有感恩,那就是富有餘。」
知足最大富,不滿足的人不懂得感恩,永遠有一缺九,無止境的追求欲望,往往造業而不自知。然而眾生共業,上人直言,最令人擔憂的就是四大不調。
「眾生這樣共業,最煩惱的影響是四大,四大就是地水火風,那個共業力的破壞,師父很擔心;地、水、風的力量,愈來是愈大,要怎麼樣才能夠緩和?就是要共善業;這個善業要從人心開始,要如何去累積?入群行善。人間,因為心『貧』才『貪』無窮,我們好好地用心,不要『貪』。」
「為了天下苦難飢餓人,我們要挑起米籮,給予資糧,讓他們能度過貧窮的人生,我們還要再進一步,『苦既拔已,復為說法。』。要拔除掉那個貧的因,還要給他致福的種子,所以我們也要把他帶出來,一起去助人。」
人間是菩薩的訓練道場,只要有心,就有一分助人的力量。有許多慈濟濟助的個案,在志工的陪伴下,翻轉手心,改變人生。
「任何一個有辛苦、病痛,或者是心靈無明、不調和的人,這都是菩薩的責任,我們要去膚慰他、輔導他,有錢的人也要去輔導。見苦知福,你要去造福、陪伴,這就是智慧之道。學佛是要學智慧的道,要學如何去救度?有錢的人我們也要救他,讓他增長智慧,讓他除去了貪得無厭的病;貪是大病,貪是帶來來生來世的苦難,所以我們用智慧去為他去除開了這種貪這病,這就是我們學佛,行菩薩道,來人間一大事因緣。」
「人人都是菩薩,請大家要自我相信,彼此尊重,互相愛,弘法利生,祝福大家修福修慧,福慧雙修。」

- 細節
- 作者 潘俞臻
- 分類: 志工早會
- 點擊數: 77
【證嚴上人行腳2024年12月22日嘉義歲末祝福行腳開示】
時間成就一切、累積一切;人生是否活得有價值,也在個人是否能把握時間,為人間付出。證嚴上人第二階段歲末行腳,匆匆已過半月,12月22日證嚴上人行腳來到了嘉義,主持歲末祝福暨授證感恩會;上人雖感慨一年容易又將過去,卻也欣慰慈濟家庭又添新丁,並不忘叮嚀弟子,切莫忘記生命有限,人生無常,「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師父常常跟大家說,一天就是八萬六千四百秒,生命在秒秒中過,我們可以秒秒過,就是表示是平安、平安地過;平安才能讓人在時間中有所作為,功德無量也是靠時間累積。人一生的時間越長,就可以做更多的工作,造更多的福業、做更多的好事。」
「生命在時間中秒秒過,最重要的就是那一念心;起那一念心是最重要,這一念心起得早,那我們在人間就能很早就發揮愛的良能。」
生命價值自造就 發一念心無餘修
普賢菩薩《警眾偈》:「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但念無常,慎勿放逸。」上人常以此勉眾,勿空過時日。
「若說要過年了,師父就想:『又過了一年。這一年,我的生命中又流失掉了。時日已過,命亦隨減。』時間在過,生命跟著時間流失,就像一條魚在甕裡面,那個甕有裂一點一點地漏,魚就在水裡邊漏邊過,水越來越少,一直到水乾了,魚也就無法活下去了。我們生命的大限,就像那一條魚在那樣的水缸裡,被限制在那缸水中⋯⋯」
「人生就像魚在水裡面,總是說『如魚得水』是最高興的,但要怎樣才是高興?時間實用,我們有做到善用時間。用在哪裡?做好事,為人間付出。也就是我們要在這有限制的水的裡面,發揮生命的價值,而我們生命的價值就來自那一念心。」
一切唯心造,因為時間有限、生命有限,若能越早升起那「一念心」,就能有越多的時間去累積、成就生命的價值。
「一直感覺說,幸好我發心發得早,現在,我們慈濟將近六十年了;今年是五十九年了,開始就要靠近六十年了,接近一甲子了,我們因為有緣,可以在這麼長的時間,凝聚這一股的力量。慈濟從臺灣起點,散播到了全球很多的國家;我們走過的國家,是因為那一個國家有災難,過去慈濟人還沒有很普遍,都要從臺灣出發,都是臺灣慈濟人啟動去救災。」
同志同道共成就 老實修行長慧命
哪裡有災,哪裡就有「藍天白雲」身影,慈濟發祥在臺灣,從五毛錢「竹筒歲月」起家,如今慈善足跡已遍及全球一百三十六個國家,走過的每一步都源自那一念不捨眾生受苦難的心;救助的同時,志工也啟發受助者本具的慈悲——「苦既拔己,復為說法。」一點一滴將菩薩法落實在悲悽暗角,也在分分秒秒中豐富自己的人生。
「慈濟人真正是做很多事,我們去發放、付出,造福人群,我們所作的一切,沒有一項不是累積我們生命的價值。慈濟人所有動作,開口動舌、舉腳跨步,都是有方向,都是有價值,這也是我們走入慈濟的價值。」
「人生的目的不是只有賺錢、賺錢;不是只有我地位多大、多大。生命總會過去,人生總有無常,總是有起有落,但是,我們生命價值的起落由我們自己決定。時間在過去,生命也隨著自然的法則在流逝,但是慧命我們自己創造;慧命一啟動,我們總是穩定地向前,步步踏實。」
「行在菩薩道上,停是自己停,進是自己進,跟眾生結好緣是我自己得,所以說:『己修己得』;哪怕是父子、夫妻也都是己修己得。不過,互相有鼓勵,有支持。雖然你成就他的功德,讓他沒有障礙,也是歡喜功德,也是一種成就,但是跟我們以自己生命去深入,增長慧命深入還是有差別,所以若能夠成就別人,同時自己也不缺席,也投入,就是最美滿的。」
「總而言之,要把握因緣發揮愛的能量,不要有退道心,要步步精進,修福還增長智慧,祝福大家,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