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backend
  1. 你目前位置:  
  2. Home
  3. 志工早會

志工早會

證嚴上人開示:「出家菩薩,有使命,要有入世度眾的使命;在家菩薩,要護法,除了家庭、社會的責任,還要擁護佛法在人間,才可以普及教育,人間才可以有真軌道而正焉。孔子的教育,就是要教育人人,就軌道而正焉。人生這個軌道,佛教、儒教、道教,一樣都是講道。所以說,這個道,道理是一條路。」(攝影:許登蘭)

僧度眾生 同行正道

細節
作者 潘俞臻
分類: 志工早會
發佈: 2025年9月15日
點擊數: 160
  • 志工早會
  • 延伸閱讀標籤: 志工早會

【2025年9月6日農曆乙巳年7月望旦拜經開示】

「(農曆)7月了,15(日)了,佛陀說,是歡喜月,是佛與僧眾的歡喜月,我們結夏安居的圓滿日。」

 

農曆7月是民間習俗鬼門開的月份,然而,對佛教而言,卻是歡喜的月份。證嚴上人在9月6日(農曆7月15日)望旦拜經後,對眾開示,7月是佛與僧眾的歡喜月,而俗稱的中元節,也是結夏安居的圓滿日。

 

「佛陀,為了要提醒大家勤精進,讓大家比較有時間修行,不用再每日向外托缽,所以他設了『結夏安居』(自農曆月4月16日至7月15日)的制度。修行者這幾個月,好好在叢林裡,由在家居士來供養、提供道糧,讓大家安心生活,所以叫做結夏安居。一個夏天可以安住,不用日日出外去,讓我們安心修行。」

 

自力更生擔使命 籲眾同行菩薩道

 

佛陀時代,修行者每天要挨家挨戶去托缽,藉由托缽與在家人結一個好緣,讓他有機會供養,接觸出家人,這叫做「化緣」,就是要度化眾生的緣。不過,上人在出家時就立下「不接受供養」的志願。

 

「百丈禪師的時代,他就說:『忖己德行。』我們有什麼樣的德行,可以接受在家人的供養呢?他就開始提倡要道場的僧眾,好好自力更生,農禪合一。自己種稻、種菜、做油,供自己來生活。百丈禪師自己修行,好好自修,還要做為人間佛教徒的典範。」

 

「我們修行要內修外行,內,就是對自己不斷地警惕:時間過得很快,還有多少生命好修行?多少時間可求法?多少時間可以讓自己體悟生命的無常?讓自己可以對佛法深入?這就是時間。結夏安居,讓我們專心自我警惕,把握時間。」

 

「但是,依我們靜思家風,我們開始,就要自己忖己德行。全缺應供,不如自己好好耕作,老實修行,調適我們的心,還要以佛陀的教育,教化眾生,救濟苦難,這就是我們的責任。所以,我們慈濟家風,就是一路這樣走過來。」

 

「很感恩!感恩各位修行發心,同入我們的宗門裡,以靜思法脈為我們精神的立定點。我們生活的方式,開啟了慈濟宗門,不只是自修,還要兼利他人,所以要呼籲更多更多的人知道要造福;慈濟,就是給人人造福的機會,不是來供僧,是來與僧同行,和我們一起走菩薩道。」

 

「僧,有使命——帶著社會的大眾,入人群中,面對苦難的眾生,我們要去幫助;有急難的事,我們要去支援,這就是我們的使命。感恩各位,我們有共同一念心,共同身體力行;大家這樣聚攏過來,一起去做。你、我,還有他,共同一個心念,同一個動作,為人間去付出。」

 

法華馨香啟大愛 不忘初心勤精進

 

上人續言,內修外行,日日生活要虔誠,要誠意。一如晨起拜經,浸潤在佛法薰香中,誠意方殷,帶動起對人、對事的那分愛,充滿誠意的大愛。

 

「各位菩薩,聲聲句句稱呼大家都是菩薩。出家菩薩,有使命,要有入世度眾的使命;在家菩薩,要護法,除了家庭、社會的責任,還要擁護佛法在人間,才可以普及教育,人間才可以有真軌道而正焉。孔子的教育,就是要教育人人,就軌道而正焉。人生這個軌道,佛教、儒教、道教,一樣都是講道。所以說,這個道,道理是一條路。」

 

「各位,日日我們的心,在佛法中香薰;這個香氣薰習我們的心,我們的心常常要香;修行,要讓我們的生命是香的。但是,我們也要反省,身體是不淨的;以不淨身,來修清淨行,靠這個身體,我們要把清淨的本性顯現出來。人人本具佛性,這就是香。」

 

「所以,大家要依教奉行,日日要勤精進,生活時時要謹慎,慎勿放逸。開口動舌,身體行為,我們都要顧好這一念心——這個行動是不是要謹慎?依教奉行,多用心!」

 

證嚴上人開示:「「茹素,就是平時說的守善,守善奉道。守這個善良的行為,戒掉殺生;對眾生有不利的,我們都要戒掉,若是這樣,自然就會累積福氣。守善奉道,只是一個心念而已。」

恆守善念 修身口意

細節
作者 潘俞臻
分類: 志工早會
發佈: 2025年9月03日
點擊數: 47
  • 志工早會
  • 延伸閱讀標籤: 志工早會

【證嚴上人2025年8月31日與臺南志工溫馨座談開示】

「大地平安,我們人間才有辦法安住。地水火風是人間少不了的,但是不調和時,人間就會有災難,所以,四大要調和,才能平安。」

 

今年七月初,中颱丹娜絲重創臺南沿海地區,慈濟自災後即投入勘災關懷,並協助鄉親修繕房舍、重建家園。近兩個月來的付出,終於讓鄉親重拾安心的生活。八月卅一日,臺南慈濟志工回到靜思精舍與證嚴上人溫馨座談,儘管災區已復原,但回顧災情畫面,極端氣候的威力仍令人心生敬畏;上人剴切叮嚀,唯有虔誠齋戒,才能聚福擋災。

 

「二、三年來,大家不也都常聽師父說,氣候變遷,威力之強,非人力可以擋得住,不是人的力量可以抗衡,唯有虔誠齋戒,就是盡量大家素食;生活的規矩、戒律,我們要守好。」

 

利他為上法入行 循規守戒立典範

 

上人進一步說明,守規矩、守戒律,就是在調和身、口、意;當人人身行好事、口說好話、心想好意時,人間就會祥和,就會有福氣。上人殷殷期許:「慈濟人能做天下人的典範。」

 

「在受證的時候,師父就給大家慈濟十戒,所以我們慈濟人都必須守戒律,也就是調適身心——身、口、意業。這十戒若守得好,一定都是很善良的人;慈濟人,人人守得到,就是為天下做典範。」

 

「因為我們是慈濟人,我們有因緣見人就說慈濟;天下有事情發生,我們就挺身而出去做慈濟,做了之後,又可以和朋友分享:『人生確實是很無常,地水火風不調和,又有什麼災難,這回(在)臺南,有什麼事情發生,慈濟人所看到的情況是怎麼樣,資料之多,這叫做法。』」

 

「這種人間無常法,你們都看到了;而且不只是看到,在我們責任之內的,就去勘災。我們不會認為:『別人在受災,跟我沒關係;還好,我有福報,所以沒有受災。』不是這樣想而已,我們是真正地把膚慰苦難當作是我們的責任。」

 

看到、聽到災難發生,慈濟人總是責無旁貸投入救災,即使自己也受災,仍先放下自己的事,先為更需要的人去付出。

 

「你們聽師父的話:『天下有災,我們是有責任的,所以我們要去幫助他。』雖然自己也有受災,但就是覺得自己還好,把力量集中,趕快去幫助人家,幫助完回過頭來再做自己的。這一回也看到了法親之愛,看到大家互相幫忙。」

 

戒殺茹素是修善 守善積福能破災

 

驚世的災難要有警世的覺悟,上人續言,「這一回,也是天地教育。」

 

「『世間無常,唯有愛能弭災!』常常用佛法來說,講久了,就是常常聽而沒有輕重(常聽而不覺得重要之意)。這一回,風不調,水不調,就是給我們一個很大的教育。大自然的現象顯現無常,我們現在要再啟動一下,將平常聞法的心得拿出來分享,呼籲大家共同來付出。」

 

「我們總是抱持著『做善事不能缺我一人』的心念,自我盤點起來感覺人生無缺,而且覺得『貧有餘力』;我們這樣一直做慈濟,一直說慈濟,越做人越多,所以是『貧有餘力』。」

 

「每個人說:『哇!慈濟人,你看,他們就是這麼做。』三個、五個、十個,這樣一直會聚過來,就是因為我們做出人品典範。慈濟人是你們做出來的形象,可以吸引人人共同一心,這叫做度人。」

 

「(災區)那些人我們已經認識了,我們要常來跟他分享,把他度進來。平時讓他接近慈濟,萬一有什麼事情,就可以一呼百應。我們要怎麼救度眾生?先度人才能救人。」

 

「我們如果沒有先度人家,哪有力氣?所以平時我們要用心培養力量,把人接引進來認識佛法,了解慈濟,增加人力,這就是度人。我們如果可以這樣度人,增加力量,當然人人守規矩,造福人間,這世間自然就是造福大。造福大的意思,就是說有福氣啦!有福氣就會減少災難。」

 

「我們要很虔誠地推動茹素。我們每個人都素食慣了,總是盡量保持修善,茹素就是修善;你們做便當,供應熱食,人人都吃得很開心啊!所以吃素,其實沒問題。葷,那就會殺,就是『凶』啦!我們素,就是『福』,善就是福,所以我們要推動茹素。」

 

「茹素,就是平時說的守善,守善奉道。守這個善良的行為,戒掉殺生;對眾生有不利的,我們都要戒掉,若是這樣,自然就會累積福氣。守善奉道,只是一個心念而已。」

 

丹娜絲重創嘉義、臺南,慈濟在網路上召募志工,全臺民眾熱烈響應。上人開示:「我一直都相信,人人本具有佛性,總是聞善法、行好事的人偏多。所以我們還是要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我們應該要有心,而且不斷用心;互相感恩、彼此尊重,不管時代是怎麼變,善的能量一定要在人與人之間不斷普及。」(攝影:羅勇輝)

蓄愛能量 聚福摒災

細節
作者 潘俞臻
分類: 志工早會
發佈: 2025年8月13日
點擊數: 139
  • 志工早會
  • 延伸閱讀標籤: 志工早會

【證嚴上人2025年8月4日慈善志業分享開示】

「人生在大地上,大地養萬物,需要大空間;普天之下,抬頭看天空,到底天空有多高?永遠都測不出它有多高,因為那是『空』;但,空中妙有,這個世界,除了地球的世界以外,還有多少星球在這樣的空中世界裡?」

 

虛空浩瀚無垠,地球也只是虛空中的一顆星球。2025年8月4日證嚴上人在慈善志業分享會上,以虛空宇宙觀闡述在同一時間,可以發生許多的人間事,哪怕只是空過時日或小小的方向偏差,都會累積共業,造成莫大的影響。

 

「同一秒鐘的時間裡,天下發生的事情有多麼多!我們真正地要好好把握時間,真正地尊重時間。天下眾生人與人之間,更需要空間;有了這麼大的空間,才會有講不完的溫馨事,以及講不完的悲歡離合的苦難事。」

 

時間空間願力會合 惜時惜緣溫馨人間

 

然而,在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所發生的事,無不都是因緣生滅。印順導師曾形容自己的人生是一片葉子落入水中,隨之打轉漂流⋯⋯上人直言,誰又何嘗不是?

 

「我們人人不都是一樣嗎?我從出生和父母有生育和養育的因緣,生育、養育的因緣,跟我的生命很密切;而一直以來,在座每一位在我的生命裡,不也是因緣非常重要與密切嗎?」

 

「天下苦難多,我們大家共同為人間事付出,需要有慈善機構。慈濟這樣的慈善,來自於那一分大愛,付出無所求,人人以為天下眾生的共同願力會合,組織而成。以慈善面對著人間疾苦,有因緣接案,大家就趕快共同設法,及時去付出。」

 

上人以輔具為例。慈濟人從一開始只是珍惜物命,發展出收送環保輔具助人的架構,不但解決輔具用過無處安置的問題,更締造出許多溫馨故事。輔具如此,再生電腦亦如是。

 

「疫情期間,孩子必須在家裡遠距上課,再生電腦這個因緣連線起來,孩子們得以順利在家連線上課。那段時間,我就覺得,「好在那個時候的這一念——資源回收。慈濟人把它回收回來修好,囤積起來,哪裡需要,我們就及時送到。」

 

「在這樣物資很豐盛的時代,物資快速汰舊換新;又有一群慈濟人,總是愛惜物命,回收來洗刷、整理、囤起來,遇到經濟有困難,孩子有需要的,慈濟人就可以及時送到。這都是人間互相幫助,愛惜物資,充分利用,這都是慈濟人的用心。」

 

點滴分秒累積善愛 敬天愛地戒慎防災

 

慈濟行善近一甲子,足跡遍136個國家,都是全球慈濟人點滴分秒累積而成。

 

「我一直都相信,人人本具有佛性,總是聞善法、行好事的人偏多。所以我們還是要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我們應該要有心,而且不斷用心;互相感恩、彼此尊重,不管時代是怎麼變,善的能量一定要在人與人之間不斷普及。」

 

極端氣候肆虐下,全球災難頻仍;7月初,丹娜絲颱風重創嘉義、臺南地區,慈濟動員全臺志工,協助鄉親重建家園。

 

「今年,臺灣曾經有過地震,也曾經有過水災等等,不就是人與人之間發揮了愛的能量,及時動員?水災過後,東西淹濕了,房屋裡面泥濘不堪,可知道現在的獨居老人偏多,鄉下這麼多人,假如沒有愛心人,這麼多的老人,無語問蒼天,誰來關心他?」

 

「要知道,現在的這一群老人,就是過去為人間建設,很努力付出的一大群人;現在年紀大了,兒女遠離家鄉,怎麼辦?我們還是要好好地用心,關懷社會,關懷人間,關懷獨居老人,關懷貧窮病苦的人;而且更需要呼籲人人用愛去付出。」

 

「所以人間不能沒有慈善機構,我們要用心用愛,為人間疾苦去付出。總而言之,人間有苦,大家要互相努力,互相關懷。」

 

「天地威力很強,不要說不怕;我們要怕,我們要敬重。天地的威力很大,這個威力是眾生共業累積,氣候變遷也是眾生共業,這種眼睛看不到的,危機更大。我們還是要多多呼籲,呼籲人人愛的能量,一定要多啟動、多宣導。」

 

證嚴上人開示:「「每個人的生命總是短暫,人間沒有什麼靈方妙藥可以讓人長生不死。這個人有病苦,你們與他有緣,關心他、愛護他、膚慰他,他的人生路才能真正地踏穩。」(攝影:黃瑞芬)

互為倚靠 入群行善

細節
作者 潘俞臻
分類: 志工早會
發佈: 2025年8月06日
點擊數: 50
  • 志工早會
  • 延伸閱讀標籤: 志工早會

【證嚴上人2025年7月29日馬來西亞人醫團隊溫馨座談開示】

「人間菩薩就是為人間苦難而付出,尤其是各位從事醫療,不管是醫師或者是護理,這都是與病苦人在一起,陪伴著他們,膚慰著他們,他們有苦、有痛,你們總是充滿愛心,輕輕、溫暖地膚慰。」

 

馬來西亞人醫團隊於7月回到靜思精舍尋根,並於29日與證嚴上人溫馨座談,分享人醫會在馬來西亞義診點滴,上人讚揚大醫王視病如親,膚慰苦痛;指出生命終有盡,短暫的生命過程中,人與人之間如果能彼此善解、包容,用心、用愛相互陪伴,就是拔苦的「靈方妙藥」。

 

「每個人的生命總是短暫,人間沒有什麼靈方妙藥可以讓人長生不死。這個人有病苦,你們與他有緣,關心他、愛護他、膚慰他,他的人生路才能真正地踏穩。」

 

態度臉色差人意 善解包容有妙用

 

如何與人相處,是學問,更是功夫。「人」字的筆畫很少,但要寫得好,卻不容易,上人以寫「人」字來形容,人與人的相處互動,差分毫意義就不同。

 

「人(上人用手勢比出『人』字)不是這樣嗎?在我這邊看是這樣,在你們那裡是怎樣?總是這樣叫什麼?(入)有差距。這樣,是「人」;這樣是「入」,或者拉開一點,是「八」。總之,這個字,二筆畫之間一點距離,分毫的差別就是不同意義。同樣的道理,每個人的行為也是差毫釐失千里;態度、臉色一點點不一樣,在別人看來,感受到的心情就不一樣——有的看了很歡喜,有的看了很不高興,都只是因為我們的臉色、態度,差一點點而已。你覺得你讓人家看到的都差不多,但就是差強人意。」

 

「反之,看的人也需要多善解、多包容。尤其是慈濟人,很多不同國界的人,語言不相同,他們的人文也不相同,在人與人之間,與慈濟的因緣會合,都有共同的一念心,我們要多學習善解、包容。」

 

「在慈濟,需要各位多用心、用愛。用心,用的是什麼心?善解的心,包容的心。只要善解、包容,了解到語言的內涵,我們就可以接受。師父本身永遠都是自我警惕——要學,學會包容。」

 

「能被包容,也一定是能被善解。如何讓人家包容你?自己要先包容人家,這就是靈方妙法。我們要學習靈方妙法——包容別人、善解別人,才能時常被包容、被善解,人與人之間是互相的、相對的。」

 

恆存善念在心頭 明心見性見佛法

 

上人進一步以慈濟慈善足跡已擴及到全球136個國家地區為例,說明一個人要成就一件事,也需要有人共同來成就。

 

「人要靠(倚靠)人,就像師父做慈濟,也要靠人;因為我廣結善緣,大家跟師父有緣,才會響應師父想做的事。而且我不是今生才跟大家結好緣,是過去生中,生生世世都跟大家結好緣;因為是自長久以來就已經結緣,才能在國際間擴得很廣闊。我這一生從來沒有離開過臺灣,可是我結的好緣,卻是在普天下。」

 

「我很期待各位菩薩,學師父廣結善緣,這樣的善緣不只在今生,還有來生,生生世世,這就是學佛、學法、學僧眾說法。師父是僧,我學佛陀出世間的目標;我也走入人群,因為我要了解人間的道理。也因為我很專心地學習佛法,走入人群,才有這樣的因緣會合,有善人、有善法、有好緣來相聚。」

 

「各位菩薩,人人可以作為接引人的好因緣,這樣的人就是菩薩,也就是人人可行菩薩道,人人都可成為『活佛在人間』。菩薩不是雕刻的像,是我們的內心永遠真正保持住那一分善的念頭。」

 

「佛陀對我們說:『人人本具有佛性。』佛性本來就在,只要你啟動這一念心,你現前的就是佛心,佛心就要先行菩薩道,才能明心見性;要明心見性,才能真正地看見佛法。」

 

第 1 頁 共 47 頁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Main Menu

  • Home
  • SSO login
  • 登入表單
  • 各據點消息

Login Form

  • 忘記你的密碼?
  • 忘記你的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