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工早會

- 細節
- 作者 潘俞臻
- 分類: 志工早會
- 點擊數: 57
【證嚴上人2025年8月4日慈善志業分享開示】
「人生在大地上,大地養萬物,需要大空間;普天之下,抬頭看天空,到底天空有多高?永遠都測不出它有多高,因為那是『空』;但,空中妙有,這個世界,除了地球的世界以外,還有多少星球在這樣的空中世界裡?」
虛空浩瀚無垠,地球也只是虛空中的一顆星球。2025年8月4日證嚴上人在慈善志業分享會上,以虛空宇宙觀闡述在同一時間,可以發生許多的人間事,哪怕只是空過時日或小小的方向偏差,都會累積共業,造成莫大的影響。
「同一秒鐘的時間裡,天下發生的事情有多麼多!我們真正地要好好把握時間,真正地尊重時間。天下眾生人與人之間,更需要空間;有了這麼大的空間,才會有講不完的溫馨事,以及講不完的悲歡離合的苦難事。」
時間空間願力會合 惜時惜緣溫馨人間
然而,在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所發生的事,無不都是因緣生滅。印順導師曾形容自己的人生是一片葉子落入水中,隨之打轉漂流⋯⋯上人直言,誰又何嘗不是?
「我們人人不都是一樣嗎?我從出生和父母有生育和養育的因緣,生育、養育的因緣,跟我的生命很密切;而一直以來,在座每一位在我的生命裡,不也是因緣非常重要與密切嗎?」
「天下苦難多,我們大家共同為人間事付出,需要有慈善機構。慈濟這樣的慈善,來自於那一分大愛,付出無所求,人人以為天下眾生的共同願力會合,組織而成。以慈善面對著人間疾苦,有因緣接案,大家就趕快共同設法,及時去付出。」
上人以輔具為例。慈濟人從一開始只是珍惜物命,發展出收送環保輔具助人的架構,不但解決輔具用過無處安置的問題,更締造出許多溫馨故事。輔具如此,再生電腦亦如是。
「疫情期間,孩子必須在家裡遠距上課,再生電腦這個因緣連線起來,孩子們得以順利在家連線上課。那段時間,我就覺得,「好在那個時候的這一念——資源回收。慈濟人把它回收回來修好,囤積起來,哪裡需要,我們就及時送到。」
「在這樣物資很豐盛的時代,物資快速汰舊換新;又有一群慈濟人,總是愛惜物命,回收來洗刷、整理、囤起來,遇到經濟有困難,孩子有需要的,慈濟人就可以及時送到。這都是人間互相幫助,愛惜物資,充分利用,這都是慈濟人的用心。」
點滴分秒累積善愛 敬天愛地戒慎防災
慈濟行善近一甲子,足跡遍136個國家,都是全球慈濟人點滴分秒累積而成。
「我一直都相信,人人本具有佛性,總是聞善法、行好事的人偏多。所以我們還是要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我們應該要有心,而且不斷用心;互相感恩、彼此尊重,不管時代是怎麼變,善的能量一定要在人與人之間不斷普及。」
極端氣候肆虐下,全球災難頻仍;7月初,丹娜絲颱風重創嘉義、臺南地區,慈濟動員全臺志工,協助鄉親重建家園。
「今年,臺灣曾經有過地震,也曾經有過水災等等,不就是人與人之間發揮了愛的能量,及時動員?水災過後,東西淹濕了,房屋裡面泥濘不堪,可知道現在的獨居老人偏多,鄉下這麼多人,假如沒有愛心人,這麼多的老人,無語問蒼天,誰來關心他?」
「要知道,現在的這一群老人,就是過去為人間建設,很努力付出的一大群人;現在年紀大了,兒女遠離家鄉,怎麼辦?我們還是要好好地用心,關懷社會,關懷人間,關懷獨居老人,關懷貧窮病苦的人;而且更需要呼籲人人用愛去付出。」
「所以人間不能沒有慈善機構,我們要用心用愛,為人間疾苦去付出。總而言之,人間有苦,大家要互相努力,互相關懷。」
「天地威力很強,不要說不怕;我們要怕,我們要敬重。天地的威力很大,這個威力是眾生共業累積,氣候變遷也是眾生共業,這種眼睛看不到的,危機更大。我們還是要多多呼籲,呼籲人人愛的能量,一定要多啟動、多宣導。」

- 細節
- 作者 潘俞臻
- 分類: 志工早會
- 點擊數: 14
【證嚴上人2025年7月29日馬來西亞人醫團隊溫馨座談開示】
「人間菩薩就是為人間苦難而付出,尤其是各位從事醫療,不管是醫師或者是護理,這都是與病苦人在一起,陪伴著他們,膚慰著他們,他們有苦、有痛,你們總是充滿愛心,輕輕、溫暖地膚慰。」
馬來西亞人醫團隊於7月回到靜思精舍尋根,並於29日與證嚴上人溫馨座談,分享人醫會在馬來西亞義診點滴,上人讚揚大醫王視病如親,膚慰苦痛;指出生命終有盡,短暫的生命過程中,人與人之間如果能彼此善解、包容,用心、用愛相互陪伴,就是拔苦的「靈方妙藥」。
「每個人的生命總是短暫,人間沒有什麼靈方妙藥可以讓人長生不死。這個人有病苦,你們與他有緣,關心他、愛護他、膚慰他,他的人生路才能真正地踏穩。」
態度臉色差人意 善解包容有妙用
如何與人相處,是學問,更是功夫。「人」字的筆畫很少,但要寫得好,卻不容易,上人以寫「人」字來形容,人與人的相處互動,差分毫意義就不同。
「人(上人用手勢比出『人』字)不是這樣嗎?在我這邊看是這樣,在你們那裡是怎樣?總是這樣叫什麼?(入)有差距。這樣,是「人」;這樣是「入」,或者拉開一點,是「八」。總之,這個字,二筆畫之間一點距離,分毫的差別就是不同意義。同樣的道理,每個人的行為也是差毫釐失千里;態度、臉色一點點不一樣,在別人看來,感受到的心情就不一樣——有的看了很歡喜,有的看了很不高興,都只是因為我們的臉色、態度,差一點點而已。你覺得你讓人家看到的都差不多,但就是差強人意。」
「反之,看的人也需要多善解、多包容。尤其是慈濟人,很多不同國界的人,語言不相同,他們的人文也不相同,在人與人之間,與慈濟的因緣會合,都有共同的一念心,我們要多學習善解、包容。」
「在慈濟,需要各位多用心、用愛。用心,用的是什麼心?善解的心,包容的心。只要善解、包容,了解到語言的內涵,我們就可以接受。師父本身永遠都是自我警惕——要學,學會包容。」
「能被包容,也一定是能被善解。如何讓人家包容你?自己要先包容人家,這就是靈方妙法。我們要學習靈方妙法——包容別人、善解別人,才能時常被包容、被善解,人與人之間是互相的、相對的。」
恆存善念在心頭 明心見性見佛法
上人進一步以慈濟慈善足跡已擴及到全球136個國家地區為例,說明一個人要成就一件事,也需要有人共同來成就。
「人要靠(倚靠)人,就像師父做慈濟,也要靠人;因為我廣結善緣,大家跟師父有緣,才會響應師父想做的事。而且我不是今生才跟大家結好緣,是過去生中,生生世世都跟大家結好緣;因為是自長久以來就已經結緣,才能在國際間擴得很廣闊。我這一生從來沒有離開過臺灣,可是我結的好緣,卻是在普天下。」
「我很期待各位菩薩,學師父廣結善緣,這樣的善緣不只在今生,還有來生,生生世世,這就是學佛、學法、學僧眾說法。師父是僧,我學佛陀出世間的目標;我也走入人群,因為我要了解人間的道理。也因為我很專心地學習佛法,走入人群,才有這樣的因緣會合,有善人、有善法、有好緣來相聚。」
「各位菩薩,人人可以作為接引人的好因緣,這樣的人就是菩薩,也就是人人可行菩薩道,人人都可成為『活佛在人間』。菩薩不是雕刻的像,是我們的內心永遠真正保持住那一分善的念頭。」
「佛陀對我們說:『人人本具有佛性。』佛性本來就在,只要你啟動這一念心,你現前的就是佛心,佛心就要先行菩薩道,才能明心見性;要明心見性,才能真正地看見佛法。」

- 細節
- 作者 潘俞臻
- 分類: 志工早會
- 點擊數: 121
【證嚴上人2025年7月24日院校聯席會開示】
「人的一生就是生老病死,一出生的哭聲,到最後的那一口氣吞下去,往生了,來與去之間,如何生長?每一個人環境都不相同,每一個人的經歷也都不相同,有人環境很好,但知足了沒?還是埋怨的多?」
2025年7月24日,慈濟醫療志業與教育志業以「醫教同行,共織未來」為主題,向上人報告醫療與教育,致力於培育良醫與相關研究及創新的成果。上人讚許各單位的努力,言及人人都會經歷生老病死,也殷切期盼醫教同行,為人類謀福址。
善教育影響世間 學與覺改變人生
人隨著業力轉生來到這個世間,有人環境富有,卻不知足;也有人被迫接受貧窮困苦,未曾覺知,可以學習良能改變環境。上人直言,學與覺是一體兩面,而人的思想,決定了方向。
「『學』字下面是一個『子』,開頭總是懵懵懂懂。人要來(出生)之前懵懵,自己無法知道要到哪一個家庭?是哪一對父母?都不知,很懵懂。就如人在夢中不由自主,夢醒才知是虛幻的;人也是一樣,很迷茫地隨這個境來到世間。不過,好在有機會讓懵懂的自己學習,從幼教到中學、大學,這是很有福的人生。」
「學校教育需要那麼長的時間完成,但人生無常,我們能不能真的按照節奏學得很有方向?學了能不能為人間服務?能不能滿足?所幸,我們在臺灣很有福,我們的時代都是很平靜,而且社會也是很繁榮,交通方便,科技發達。我們想怎麼做,只要有心、願意,總是可以做得到,可以學得到。」
有願就有力,回首過往,許多人從臺灣西部來到花蓮,跟隨上人一步一腳印,將慈善、醫療、教育、人文四大志業,扎根在東部,再擴及到全臺,乃至國際間。上人期待慈濟的歷史,能好好編纂成冊,教育人間。
「幾十年前,尤其是在東臺灣,太缺乏教育,假如慈濟不在東臺灣蓋學校,尤其是護理學校;假如當時的那一念沒有落實,就沒有今天大家聚在這裡開會,談教育、醫療;從起始到現在,我們不斷盤點,都不後悔,真的是很感恩!最重要是我們共同合心,而且有共同的方向——從教育到醫療,為社會服務。這一路盤點過來,慈濟真的為花蓮造福很多。」
「我們現在就是要走入過去的歷史,盤點現在如何做?才能奠定永恆的未來;沒有過去的點滴,就無法像現在這麼成熟地在一起,所以感恩過去,我們要珍惜現在,才會有永續的未來。」
善科技分享見聞 正方向兼利天下
聯席會中,學校與醫院都分享了在培育人才上的作法與成績,上人語重心長,囑咐所有的付出與投入,都要落實到利益人間。
「現在是兩校合一(慈濟大學與慈濟科技大學合併),劉(怡均)校長可以和大家互動一下,教育和醫療體系怎麼完整地會合?醫生如何治療好病人?要從教育培養起;要當一個好醫師也要先當好學生。這過程需要許多教學配套和環境,雖然都是很瑣碎,但也可以整合得很好。」
「總而言之,一個準則——方向要對。每一家醫院在臨床的醫療過程有什麼特別的,在會議分享時,可以透過視訊,讓其他醫院踴躍參與;我們彼此是同一個系統,四大一體,何況醫療和教育更是不能分離。不要想說,『我是在醫院是醫生,與教育無關。』這個時代醫生當教授、教授當醫生,教育在現代和職場會愈來愈連接在一起,我們要看遠一點;從現在起就要用心——八家醫院、一家診所,醫生互相聯繫,互相觀摩,用視訊互通訊息是很好的方式,總是可以提高見聞。」
「期待我們大家共同一心,我們進步,天下通通進步;更期待天下進步,我們都可以通通吸收進來。要如何為人間開發出真正良性的、善導引的教學?只要有心。」
「有『學』就要有『覺』,覺是利益人群,覺悟者真正地導向正確的善良的方向,就是人間所需要的。」

- 細節
- 作者 潘俞臻
- 分類: 志工早會
- 點擊數: 76
「被愛的感覺真好!」想要被愛,就要先付出愛人;人生本來就是互動的,有了互動,你愛他,他也會愛你,這樣的社會,就會有很健康的循環;這樣的時代是一個很進步,而且是互相幫助、互相利益的大時代,所以大家都要把握這樣的時代發展。科技發展,人與人之間還是會有互動的方法,這是我們要把握的。
人與人的連結,貴在良善的互動,彼此互信、互愛、互利。證嚴上人七月九日行腳至新店靜思堂,與雙和新住民成長班、揚善青年團隊溫馨座談。從眾人分享中,上人感受到弟子帶動人人不分種族,互相幫助,也看見青年願意投入善行,顯示出人間不因重視科技而變得冷漠,反而發展出適時適性的互動模式,是有福且幸福的一代。不過,儘管如此,上人仍不忘殷殷叮嚀,莫忘人間倫理。
「現在都說『愛的教育』,期待父母也要多聽孩子的話。過去是孩子要聽父母的話,現在是父母也要聽孩子的話,而且父母也認同,覺得:『我是為了孩子,我也要適應時代。』父母通達人情世俗是很好,但是孩子能不能懂得父母心,是現在很令人擔心的。」
愛的教育藏危機 人間教育啟當責
即使現代社會父母的角色不再是絕對的「威權」,但愛孩子,盼孩子好的那一念心,從未改變。然而,孩子會不會因為無法克制物質誘惑,在教養方式的改變下,道德倫理觀念式微,令上人憂心,故而慈示:「人間教育要發揮影響力。」
「人間的教育若少了倫理循環,對人間社會將慢慢形成一種危機,所以我們這一代也要多發揮,如何拿捏平衡?就好像是一個天秤,假如要讓它很平均,分擔在肩膀上,就會很輕鬆;假如一頭重一頭輕,會不平衡,就會很辛苦。所以,現在人生要如何用『法』讓它平衡?」
「常聽到年輕人不懂事變得很自然,但是什麼樣的年齡叫年輕呢?我們以前年輕時很早熟,現在到三十歲還被稱年輕,還是不很成熟;以前的人,十五歲開始就已經通達道理了,『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他懂得道理,選擇他要學什麼?忠於自己,知道要做什麼?不管苦讀或苦學,都要守護住禮節與規矩,這是過去的時代。」
「現在的時代,小孩子總是要讓他很活潑,讓孩子多學,現在小小的孩子,也要學外語、音樂、舞蹈等等,說他很幸福嗎?實在很辛苦。但是沒有辦法,現在一半是社會壓力,一半是父母的榮耀感,要顯現孩子多才多藝,代表父母有能力,不輸在起跑點。」
人生經驗是藏經 行善行孝作典範
隨著社會經濟的蓬勃發展,在功利主義驅使下,人們的價值觀被改變,漸漸將利益與功名凌駕道德倫常之上,總是將一己之利放在最前,貪念一起,便蒙蔽了本具的清淨智慧。
上人以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施益民教授的研究發現——當我們聞聲見苦時,在腦中有一塊區域,即會激起悲憫心,而這塊區域,可稱之為「慈悲利他區」。由此說明,人人本具佛性。
「用科學、醫學來看,我們人人與生俱來,本具有佛性。施教授跟我說,『這一塊沒有讓它動,細胞會睡著。』所以我們要常啟動我們的善心、愛心、善念,我們若能常啟動,那種智慧,清淨無污的智慧,很自然就會產生。」
「若是煩惱無明、雜念多,則是啟動貪念,永遠利己不利他,變成習氣。凡夫在自己過去生中以來,已經培養出這種習慣,一直貪、一直貪,貪利為己,總是要付出時很吝嗇,求貪無窮盡。」
「所以佛陀來人間,教我們要去除貪念,我們要訓練毅力、願力,發揮善、愛的力量,愛人才是真正愛己,成就自己;成就別人就是成就自己,好好往這方向去想,你通了,就叫『覺』。」
「法,不是師父說的才是法,你們講的,將自己經驗、人生所聽、所看讓人學習,『這個人說的話很有道理,我們也能用在生活中。』也是在說法,這就叫善知識。佛陀鼓勵我們要多親近善知識,好好行善、行孝,都是人的典範,做『人的典範』就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