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工早會

- 細節
- 作者 潘俞臻
- 分類: 志工早會
- 點擊數: 96
【證嚴上人6月29日行腳臺中靜思堂溫馨座談開示】
「感恩啦!願意啦!有心、有願就有力,只要人人願意,愛心『惦』在這裡。每一日跨一步,就是一步福,後面再一步叫做慧,福慧,福慧雙修啦!只要一念愛心,這一念愛,就是造福人群。要記得我們的心要正,意要誠,誠意正念正方向,這對人間就是一大的福。」
證嚴上人六月廿九日下午行腳至臺中靜思堂與靜思弟子溫馨座談,席間,弟子分享付出中的體會與法喜,聽聞弟子們將「經」行在腳上,踏實為人間而付出,上人甚是欣慰;慈示慈濟人走入人群,是本於佛心,也是出於師志。
「慈濟是為了照顧人群而走入社會;而佛陀來人間的一大事,就是為了要入人群度化眾生,行菩薩道,這是佛陀的心願。佛陀的心願也是我的心願,因為我以佛的心願作為我來人生學佛的心願,所以佛願既是如此,學佛的心願亦如是,也是一樣。」
「還有一個因緣是皈依我的師父,我的師父給我六個字兩句話,也就是『為佛教,為眾生』——今天皈依,你一定要開始為佛教,為眾生。師徒因緣不可思議,我的師父給我這樣的人生方向:為佛教,為眾生。我真的是依教奉行,這條路走過來已經是五、六十年囉!」
愛心福緣祈平安 依教奉行志不移
證嚴上人領受印順導師「為佛教,為眾生」六字教誨,即一生奉行;從五毛錢的竹筒歲月開始,到成為國際NGO,恆持初心。昔日「竹筒歲月」的善念從菜市場擴散,近幾年,慈濟志工再度走入街頭巷弄,邀約店家加入「愛心商店」的行列,讓志工在店內擺上愛心竹筒,廣邀人人隨喜功德,上人期待「竹筒歲月」能再次帶動善的效應。
「這五、六十年來開始的第一個念,是一日五角銀(五毛錢),我現在還是一樣,一樣每日行一善,這『竹筒歲月』很期待每一家店都是『福店』,福『惦』在這裡。」
「過去都常常說愛心商店,我要把它改過來,叫愛心的福緣店。我們福的因緣『惦』在這裡,只要他發一個心,這叫做隨喜功德。」
上人續言,藉由這一念善起,還可以進一步引導他了解慈濟並傳遞善念,匯聚更多的愛心,虔誠為天下祈安。
「大愛臺每天中午都有播放〈祈禱〉,若每個人都同一時間,同心一起來祈禱,那就真的上達諸佛菩薩聽。」
勤行環保自長照 慈悲不老展良能
溫馨座談會上,環保老菩薩送上利用回收物品製作的手工藝品,上人歡喜無比,剴切地說,慈濟就是「長照」道場。
「菩薩很可愛,師父愛什麼就給師父什麼;(你們)給師父的,我沒有把它囤起來喔!馬上流通,如果有國際慈濟人回來,我都會送。若能動腦筋動巧手,就教老菩薩做,長照老菩薩就教會他。」
「現在師父全球都在推動,這個年紀大要讓他動手動腦,手若動手就巧,他永遠都很靈活;腦若動,他會很敏捷,不會老人痴呆。大家若有互動——若有時間就跟他說話,多說話,才不會話久沒說,就說不出來。」
「所以我們長照就是在道場,慈濟的長照道場——環保站是很好的,環保不是為了要回收去賣錢,環保是要讓老人有一個安心,可以發揮他的兩隻手,讓他動動腦筋的地方。」
現今人口老化,年輕人為了家庭出外打拚,「長照」議題浮上檯面。上人直言,家中長輩在環保站裡,有人陪伴、聊天,在做環保的過程中,又可以動腦,活絡四肢筋骨,晚年生活有志工彼此關心照顧,還能創造價值。
「話說回來,有價值。讓老人家動手、動腦,大家在那裡都說好話,讓他心很靜;不然,年輕人上班、上學去了,孤單老人在家裡,沒有人可對話,會很鬱卒;鬱卒就這樣壓住他,他總是沒有人可對話,容易老人痴呆。」
「總是,如果要上班,就把老人帶去我們的環保站,很多人午飯都在環保站吃,吃得很高興。在這個地方不是坐著讓人養,是在這個地方,對社會、人間都有奉獻,又快樂,又讓子孫安心,這是很好的。」

- 細節
- 作者 潘俞臻
- 分類: 志工早會
- 點擊數: 75
【證嚴上人行腳2025年6月23日北區慈誠委員溫馨座談開示】
證嚴上人年中行腳,第一站抵達新店靜思堂,與北區慈誠委員溫馨座談,聽取資深弟子們盤點自己的生命歷程。上人讚歎每一個人的生命故事不僅是珍貴的慈濟歷史,更是踏踏實實的現代《阿含經》。
《阿含經》是佛陀根本思想及言行的最早紀錄。它記錄了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教化弟子們如何觀察世間和身心的無常,進而斷煩惱求解脫。彷若靜思弟子秉持佛心師志,行入人間菩薩道,做中學、學中覺,度人度己。
盤點生命憶來路 微光成炬照前路
靜思語:「生命因利他而豐富,慧命因自覺而成長。」正是志工在菩薩道上的生命軌跡,每一次的投入和付出,都不斷地累積生命價值。
「你們在這裡分享,師父就覺得說,這些弟子生命有價值了,幾十年了,真的做了不少利益人間的事;從第一場在臺大校園的『預約人間淨土』活動,穿一件衣服,正正方方(方形圖案:綠底黑字——預約人間淨土),就這樣開始。」
一九八〇到一九九〇年間,臺灣經濟持續狂飆,投機取利風氣瀰漫,連帶使得環境破壞相當嚴重。一九九一年,證嚴上人結合金車文教基金會,呼籲人人「預約人間淨土」,從人心、家庭到社會環境,帶動起一股省視自我心靈的風潮。
溫馨座談中,志工透過一張張照片回憶從前,盤點生命;上人稱許,志工就像小小螢火蟲,即使個己的力量極微,但群聚在一起,也能像黯黑天空裡的點點繁星,為人指引方向,安定人心。
「真的是群,像火金姑(螢火蟲)般的『群』聚,現在已經是天上的『閃亮星星』。總而言之,我們每個人永遠、永遠,對的事情,真的要開步走,而且不要喊累。」
「看看《法華經》,《法華經》也是這樣做,譬喻一個導師帶一群人要走上一條正確的大路;走久了,心疲力倦了,想要停下來,這一位導師就用手比一下,『看!寶處在近了,已經靠近了寶處,你們休息一下。』再好好地為他們說法。」
「佛陀先說小乘佛法,一直到大家累了,停一下;接下來就說中乘的佛法,中乘佛法,不是只有獨善自己,還要記住如何將佛法普傳;再來,講出了他的使命。佛陀為一大事來人間,就是要為人間說菩薩法,教菩薩道,這就是我們現在要做的。」
寶處在近續精進 人間阿含廣宣說
上人以《法華經・化城喻品》說明,慈濟近一甲子以來,從蓽路藍縷到現在勇敢承擔起佛陀精神,以廣鋪人間菩薩道為使命,早已行入「大乘法門」。
「我們現在走的就是大乘法,不是一輛腳踏車載兩個人,也不是一部小轎車,我們是大巴士。那時候師父在蓋醫院,你們的『慈濟列車』怎麼帶?如果沒有那時候你們的『慈濟列車』,醫院蓋不起來。那個時代,你們是多辛苦啊!步步艱鉅真的很困難,你們已經做到了。」
上人直言,「寶處在近」人人更應積極為人間說菩薩法,尤其是每個人走過的路,都是見證。
「所以我們要見人說慈濟,遇人講慈濟,把握時間、因緣,分秒口口相傳;不是說空話,因為你們的人生,有很充分的歷史可說。其實你們現在說的故事,是現代的大藏經,叫做《阿含經》。」
「『阿含部(大正藏裡的第一部,是佛教小乘部經典的總稱。)』裡面就是一段一段的故事,我看過去的《阿含經》,並沒有真的腳踏實地去做;現在看你們所做,聽你們所說,感覺很充足、很飽滿。」
「所以你們現在要開始發心立願,認真說我們的故事,見人說慈濟,逢人說慈濟,不管怎麼樣,總是要讓他聽,這就是我們現在要努力的。」
「好話要常說,好字要常寫,只要有道理,我們都要把它累積起來,這就是在累積人間『阿含』的藏經,大家要用心、虔誠!」

- 細節
- 作者 潘俞臻
- 分類: 志工早會
- 點擊數: 59
【證嚴上人2025年6月15日美國溫馨座談開示】
「我一直說:『行要正、心要誠。』我們的誠心、正行,就是人間最重要的,尤其是愛,愛心,就是人生的價值。人要做好人,話要說好話,身體力行,要有正確方向。這樣的人生,才是有價值的人生。」
慈濟美國分會迄今走過卅六個年頭,二○二五年六月十五日,美國慈濟志工與證嚴上人溫馨座談;志工分享行菩薩道的人生智慧,上人讚許志工活出有意義的人生,慈示生命有限,光陰流逝不復返,但只要創造出人生價值,剎那即是永恆。
「時間,總是在分秒中過去,我們的價值觀卻是永恆影響人間。時間,是剎那、剎那,秒秒地過去,就失落掉了,不會再回來;但若能夠創造價值,利益人間,秒秒就是天長地久。可是人生啦!生命總是有限。」
善心善念共善行 群策群力心和合
上人感慨:「是日已過,命亦隨減。」見志工投入幾十年來,從青絲變華髮,殷殷叮囑,人間菩薩招生的力道要再多用心,尤其是年輕人的帶動。
「如何來教育眾生、度化眾生?有度,但是有沒有同化來修?有修養好,有沒有教育他的心?培養人才真正不簡單;而且就算方向對準確,這優良行為,又能有多少成就?所以實在是很困難。不過能不做嗎?非做不可。這就是『非教不可、非做不可』。」
「慈濟在人間,五、六十年,近一甲子了,但是能影響社會、人間有多少呢?不過,不做也不行,總是要做。做了,好好地往好的方向來看——有啊!慈濟在臺灣,真的對臺灣有影響,影響很大。幾十年來,我們的社會,真的是改善了很多。」
「最近教聯會(慈濟教師聯誼會)回來,我看到這些老師們,每個人都老了。不過,聽他們分享,好溫馨喔!卅幾年前,那些孩子那麼難教,雖然也是說愛的教育,但是那一支教鞭拿得很緊;接觸到了慈濟,接觸到了靜思語,就開始教「靜思語」,還成立教聯會,就是老師傳給老師。有想要推動的教育,但是欠缺那個伴——群啦!所以說,想要群策群力,必須要有伴,所以好話、好人、好行為,都是必須心要和合。」
三細境緣長六粗 利益眾生去無明
上人續言,生命會老去,但共業生生世世不斷累積;無常瞬息萬變,有益人間的事,要不斷不斷地接續去做,人間才有辦法改變。而「好」、「壞」只在一念之間。
「很多事情好與壞,都是在瞬息間,有智慧的人就能警覺,做對選擇,這是一連串的影響。警覺現在這個人在說的話,我自己說話也要小心,要有警覺;假如一不小心就響應他,好話,當然就多一個好人,好人增加力量;壞人在說話,我附和他,壞人也就多一分壞的行為。總而言之,我們要發揮智慧,時時注意跟警覺,智慧當然也須要培養。」
「人人做慈濟事、說慈濟話,而且呼應了大家做好事;好人好事,大家共同力行來做,這就是我們愛的能力、能量,大家要虔誠。」
「業力無形,人心靈一轉變,總是累積業力,也許哪一天就造成災情(業力現前),所以我們真正地要好好培養智慧之愛、無染的大愛,智慧無染的大愛。我們培養智慧要謹慎,心不要感染到壞的事情;我們修行要身體力行,還要預防一念無明。」
「『一念無明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一個境來,馬上生三細——貪瞋癡。這種很微細的念,在腦海中一轉,看到東西就想貪為己有;貪不到,瞋怒就在我們的心裡了。若貪求富有、自大、自我,那就是五慢了——『貪嗔癡慢疑』,這就是五大的無明。總之,我們要很用心。」
「學佛,就是要學著如何去無明、學菩薩;佛陀教育菩薩道,就是要利益眾生;去無明,利益眾生,這就是修行,修菩薩道。修,就是去無明;行,就是要行菩薩道。」

- 細節
- 作者 潘俞臻
- 分類: 志工早會
- 點擊數: 124
【摘自證嚴上人2025年6月9日慈善志業溫馨分享開示】
「人人每一天的生活,都涵藏著很豐富的大藏經,這不只是今生此世,是生生世世累積過來的。」
人人身上都有一部大藏經,而且正在影響著身邊的人,乃至於這個社會。2025年6月9日上午,慈濟教師聯誼會老師們回到靜思精舍與證嚴上人座談;是日下午,慈善志業分享時,其中,慈濟歌選溯源介紹〈老師心 菩薩心〉,令上人格外感恩教聯會老師投入教育,為淨化人心、祥和社會而付出。
「上午,教聯會老師群聚在眼前盤點生命,讓我感覺人人都是時日不斷地揮灑過去,內心感恩滿滿。這一群教聯會老師的付出是「淨化人心」,也是「祥和社會」,那一段時間老師們投入教育,走入了慈濟教聯會,那一分的精進,都是真誠的。」
「今天下午,他們唱起了〈老師心,菩薩心〉;這一首歌的歌詞——『愛之深,教之切』感覺很親。人間真正地需要這種菩薩情,父母生育讓我們趁著這一分父母因緣來到人間,再來是有這種社群的因緣——從小時候,踏入了學校,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再走入人間的社教,時時都在社會中;社會中的人情,無不都是互相相教,互相學習,這就是智慧。有智慧的人,把握剎那成為永恆。」
靜思好話播善種 校園清流育人群
1992年7月23日,全臺逾千位教師齊聚花蓮靜思堂,成立慈濟教師聯誼會,以推展慈濟精神、淨化校園及社會為宗旨。自成立以來,教聯會老師們積極投入,將「靜思語教學」帶入校園,每日一句證嚴上人的靜思語教學,不僅拉近了師生與家長的關係,也為校園注入一股愛的清流。
「很感恩,尤其是在那一段時間(註:90年代臺灣經濟快速起飛,社會上追求物質與金錢的風氣正盛,倫理、道德式微。)教聯會抱著這一分教育的使命,就是要淨化人心,要把孩子的心地照顧好,要好好地把愛的能量,撒播在孩子的心田。不管他是用言教或者是愛的教育,他們也真正地教育出了不少人才,現在在社會上已經都是中年人,或已經快進入中老年了,都是社會的菁英。」
慈濟教聯會成立在一個功利主義盛行、師道尊嚴面臨考驗的時代;凝聚了一群有心付出的老師,從自身心靈的淨化做起,進而將這股清流帶入校園;這股清流伴著學子成長,在離開校園投入各行各業後,也發揮了穩定社會的良能。
「當初有了這一群教育種子的撒播,在人群中,他們不分職業,不管是教育志業,或者是從商做生意營利、家庭主婦;也不管年齡是老、青、幼,每一個人有了因緣接觸到了,他們都會把握因緣再去撒播種子。」
廣結善緣學而教 教化眾生學而覺
慈濟教聯會將靜思好話帶進課堂,帶動校園「口說好話、心想好意、身行好事」的風氣,上人慈示,好話、好事的福田,不但要勤耕,還要深耕。常常都跟大家說廣結善緣,也就是佛陀來人間說法的一大事——教菩薩法。
「菩薩法就是拉長情、擴大愛,有情才有愛,有長長的情,才有大大的愛。所以拉長情、擴大愛,這是我們生生世世要鋪的路。永永遠遠,長長久久,要靠我們在每一天的分秒中,都不要斷了這一個心念。期待我們把握因緣覺有情擴大愛,與人間結好緣。」
「其實佛陀就是要我們在人間『教菩薩法』。教,不就是老師?成為老師之前,就是學;畢業了,發心當老師,就是要教。所以這個『教』,就是要有人『學』,所以說教學、教學。」
「我們行菩薩道,教化眾生,教人『擴大心、立大願』,這叫做教學。教、學,學而覺也,所以我們天天要覺悟,天天要學習度人的方法,生生世世心念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