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故事

- 細節
- 作者 何書葶
- 分類: 社區故事
- 點擊數: 81
- 報導地點: 桃園
「很開心吧?」慈濟志工溫素蕊問。
收到電動床的戴先生一旁連連點頭,深表贊同,而臉上的笑容更是溢於言表。
乍暖還寒、春寒料峭的四月二日早晨,細雨綿綿,桃園區慈濟志工來為行動不便的戴先生送上電動床。春雨潤物,萬物復甦,沉滯之氣能驅散,一如輔具助人,使其生活便利,身心調和,有益健康,生氣蓬勃!

輔具平台醫療床 活動自在心歡喜
六十多歲的戴先生是一位退伍的士官長,他因為糖尿病截肢,長期行動不便,一星期還要洗腎三天,無法工作,平日由八十多歲高齡的母親照顧,榮民服務處得知他的狀況後,除給予協助外,也向慈濟基金會桃園輔具平台申請了醫療病床。

醫療病床送到時,退輔會志工與慈濟志工一行人一同幫忙慈濟的洪瑞棟師兄將電動床搬下車,並協助安置完成,「電動的(遙控)給你,你自己操作,這邊頭太高,這邊身體會滑下去,你就是要用這個把腳抬高把它抵住……這樣操作,這樣再給他起來……」洪瑞棟師兄教著電動床的操作與使用方式。

「沒問題!沒問題!」戴先躺上舒適的醫療床上,又坐起來活動,接著說:「之前我沒辦法走到外面去,我都待在裡面,我感謝……」他一邊回應著志工,又一邊試著從床上移動到固定的椅子上,在移動到輪椅上,見他活動變得方便自在,在場的所有人都跟他一樣感到歡喜。

合作共善 義舉暖人間
桃園市榮民服務處處長鄭源敏分享:「我們輔導會和慈濟基金會,有一個合作共善的計畫,所以我們有一些困難的地方,就會透過這個計畫,來請慈濟基金會來申請,所以我特別透過,桃園分會輔具平台的申請,請求慈濟基金會,桃園分會來支援這個案子。」他也特地致贈感謝狀,感恩慈濟的善行,他們也得到過十多次慈濟的幫助,真的非常感恩慈濟。

慈濟桃園區負責輔具的窗口志工彭振維也分享:「自己曾經做過小小的統計,回收的輪椅大概一百張裡,有七張來自退輔會或榮民們,我們之所以會有這麼多的輔具的原因是來自於環保站,來自於各位的愛心,慈濟基金會秉持把愛推動到社區的一個理念,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最主要的,我們還是以慈善跟急難為主。」

慈濟基金會桃園分會輔具平台是從2018年成立,將各界捐贈及環保回收的輔具整理維修、消毒回收再利用,然後把輔具提供給需要的長者、身心障礙、貧困的民眾或家庭。
慈濟志工溫素蕊說:「我們把輔具送過來,我覺得非常好,就是案主他有一個,很好活動的功能,然後再來就是減輕他媽媽的負擔,那這個當中,我們看到剛剛,也讓他裝好以後去使用,他非常開心。」

溫素蕊也分享慈濟還有「安穩家園、美善社區」專案,簡稱的「安美專案」,是跟社區村、里結合,以預防性的方式,為長輩改善居家環境,減少意外發生。比如裝置安全扶手、無障礙坡道、止滑措施、照明改善、蹲式馬桶改成坐式馬桶、浴缸拆除等,輔助長輩的行動上的安全。希望長者生活空間改善後,居住品質可以更好,晚年的生活更加健康自在。
而慈濟輔具平台為需要的人提供所需要的輔具,讓其生活更安全與機能更好。邀約大家一同共善,守護社區一起來。


- 細節
- 作者 潘俞臻
- 分類: 社區故事
- 點擊數: 78
- 報導地點: 桃園
法親之間,沒有血緣關係,卻最為珍貴。上人慈示:「俗親是一生一世,法親是生生世世,法親關懷很重要,透過法親關懷,能讓久未出勤的法親再續法緣。」
法親關懷在日常 關懷陪伴拉感情
馬來西亞四合一 幹部,共兩百零二人,再次來臺取經。3月13至14日在桃園八德靜思堂,展開兩天的精進研習。而法親關懷,是慈濟推動三大專案之一,桃園邀請八德和中壢兩個組隊,與大家分享,如何扮演有溫度的法親關懷。

一開始,慈濟志工石美英帶動分享,2006年冬之卷,上人開示,只要踏入慈濟宗門就是法親。所以法親應是互相扶持,互相關心。這分感情很珍貴,而且是一種清淨之愛。當法親一旦自己碰到困難的時候,要怎麼辦?組隊就要做一個互相關心與關懷。傳遞祝福與鼓勵,成為對方心靈上一種依靠,度過人生難關。
她接著表示,法親彼此之間,要互相拉攏感情,所以平常就要關懷,不是因某個法親身體不舒服或有事才去拜訪;或有時打電話問候,電話若一直沒接,更要前去了解,為何沒接電話,是不是發生什麼事等。
另有些慈濟家人受證後,沒出來參加活動,她關切提醒大家,「這時候也要給予關心,或資深菩薩因年紀大、或身體出狀況等,我們更要及時去關心。」最後,她提及長者法親關懷,組隊以恆常的愛,去互動、去關心,送上祝福禮表達上人的關心,安美專案也是希望讓長者生活更安穩更舒適。

法親是寶 陪伴關懷溫暖人心
法親關懷經驗傳承,代表八德組隊的慈濟志工王宜文表示,她受證好一段時間,都是承擔功能幹事,這次是第一次承擔協力長,所以她還要多學習,「我們協力,超過七十五歲以上的長者法親有八位,剛承擔時,心想怎麼跟法親互動,因她們年紀很大,但很感恩大家身體健康又精進。」
有心就不難,她耐心關懷與陪伴,帶著她們勤耕福田,也邀約每周加入線上品書會聞法,及所有勤務都盡量邀約,她和蔡明昂,就負責接送法親,「如每周一上長照課,會在每次接送過程中,更了解法親們,所以透過真心關懷中,參與她們的生命和生活,如有位法親一上車跟我說,『我最近腰很痛。』我就知道待會做福田,不要讓她拖地,且要持續關心。」

謹記法親多關照,王宜文分享另一位陳春妹師姊,「社區因有法親,讓她覺得不孤單,偶爾她會利用先生外出,把握因緣,要我們載她去做福田,當一上車,歡喜之心溢於言表,真正感受到上人開示:『法親相互關懷與扶持,是一分很珍貴的清淨之愛。』」
承擔協力組長,王宜文更能感受上人的殷切叮嚀。當得知陳春妹住安養機構,她即刻和師姊們去探望,而知道她喜歡閱讀,所以每次去關懷,除帶點心也會帶上人著作給她看,因陳春妹跟她說,上人法語是她的精神糧食,時時滋養心靈。
付出得歡喜,王宜文表示,與其說她在關懷法親,其實是法親們在關懷愛護她,「上人說,『「法親比血親更重要,遠親不如近鄰,法親就是近鄰。』看到春妹師姊想做慈濟,卻被關在家裡,心裡的苦,只能向我們傾訴,我們是她的依靠。」

深知每位法親都是上人的寶,王宜文希望法親關懷,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將關心化為實際行動,「因長者最需要的就是關心,一通電話、一個問候、一個拜訪、一個幫助、一個擁抱,都會溫暖激勵人心,這就是愛的力量。」
七旬長者勇擔組長 將心比心伴法親
今年七十七歲的慈濟志工江瓊瑤,承擔協力組長邁入第六年,組內有二十多位師姊,但一半以上都是年長者,而擔任組長的她,還是最年長的一位。
但她精進勇於承擔,陪伴法親盡心盡力,這次雪隆家人取經,她與大家分享,陪伴幾位法親之愛的經歷,「何智美師姊獨居,一年中做了兩次肝癌手術,有一天打電話關懷,她說,『心跳一百多下,很不舒服。』我趕快聯絡師兄,開車陪她就醫,讓她感受到如家人般溫暖,現在恢復良好。」

看著事先備好的手稿,江瓊瑤繼續分享,一位劉瑞清師姊,「她幾年前自北區回歸八德,本身罹患口腔癌,又要照顧一家老小,非常辛苦。而她先生往生時,打電話給我,馬上衝去她家陪伴,及聯絡組隊趕往助念,之後持續關懷陪伴,現在只要她體力允許,都會參與勤務。」
關懷在即時,她關懷法親將心比心,接著她分享一對同修張慈運師姊與張濟智師兄,「之前我在臺北慈院做醫療志工,意外發現慈運師姊手受傷住院,我自己也是長者,知道骨頭受傷很痛,且恢復不易,所以持續給予關懷至康復。」
而另一位志工陳姿格,是她多年老鄰居,所以不時給予關懷,「先生往生後,她很落寞孤單,我自己在幾年前,也遭遇喪夫之痛,那種心靈空掉的感覺,我能感同身受。而擔心她個性內向,會憂鬱走不出來,就常邀請她出來做志工,讓她生活有重心有寄託。」

陪伴,契而不捨,江瓊瑤看到陳姿格在付出中,感受到法喜與法親之愛,她很感動說,「雖然她已七十多歲,仍勇敢報名見習及培訓,順利在2023年受證為慈濟委員。」
江瓊瑤做慈濟,意志堅定,她很感恩上人給她承擔與學習的機會,「我也是長者,更能體會長者的心,我會繼續關懷陪伴法親,讓上人放心。」

法親支持法親 用愛與毅力關懷
承擔和氣組長的徐素珍,在陪伴法親也是盡心盡力,她與大家分享一位李合珠師姊,今年七十三歲,是一位退休老師,未婚,為人謙虛,經常在中壢園區環保站做環保,與侄子同住,因大哥、大嫂已往生。
有一天,她因為跌倒手骨折,精神有些恍惚,侄子因要上班無法照顧,就將她送到安養機構。徐素珍與組隊得知她住安養機構,趕緊去探望。知道她喜歡閱讀,且說上人的法語是她的精神糧食,所以每次去關懷,除帶點心也會帶上人的著作。

法親如家人,徐素珍接著分享另一位英華師姊,她在組隊承擔勤務,一直很精進,不管是諮詢、香積與福田等,但自從師兄往生後,心情常不好,走不出來,因為獨居,接觸的人不多,因此患了失語及失憶症。
關懷時,看著她常對窗外觀看,眼睛茫茫然,且埋怨自己說不出話,也沒辦法走路,連最愛的慈濟事都無法做了,徐素珍看了很難過,「只能流著眼淚,無語問蒼天,這幾年組隊陪伴關懷,她終於會說一兩句話,但是片段記憶,手腳無法使力,但是有進度,我們會繼續努力陪伴。」
去年發現她進步很多,講話中氣十足,而且口齒清晰,常會坐輪椅去曬太陽與人互動,徐素珍感到很安心,「歲末祝福,組隊代表上人送福慧紅包,當她拿到紅包,得到上人的祝福,感動到流淚,因為大家的愛,現在也可以和大家電話聊天。」
愛的接力,徐素珍接續分享另一位劉張貴師姊,她是跨區關懷,而她因罹患帕金森氏症,又因椎間盤突出,手術後未持續治療,雙腿行動退化,所以也須靠輪椅。她的師兄劉瑞山,也因記憶衰退健忘,一個月至少兩次走丟,曾經從海邊走到山邊,走到外縣市,是警察通報尋回。

為什麼跨區?徐素珍回溯2020年4月,因八德租屋,上下樓梯不便,搬移至中壢住處,組隊接續關懷。而了解她喜歡做環保,搬到中壢後,就詢問附近的環保站。一天,八德陳文枝師姊來電告知,她迷路了,找不到環保站。徐素珍好緊張,衣服也沒換,騎機車沿路尋找。好不容易,她終於在住家附近手機店前找到了,就先帶她到環保站,然後再送她家。
有做就有體會,徐素珍感恩與大家分享,「做慈濟不是用體力熬過來,是用毅力走過來,因為是一家人,所以把法親的心放在內心,拉長情擴大愛。而因為愛,讓法親慈濟菩薩道上走來更輕鬆,所以法親就是支持法親的最大力量。」
法親關懷,拉長情擴大愛,不止於一時,而是要長時間給予關懷,因為法親比俗親還親,人人學做法親的貴人。

- 細節
- 作者 潘俞臻
- 分類: 社區故事
- 點擊數: 73
- 報導地點: 臺北
2025年2月23日,內湖區造血幹細胞捐贈關懷小組舉辦新春團拜活動,特別邀請身障發明家劉大潭先生前來分享他的生命故事,鼓勵大家勇於發揮生命的良能。
困境中的成長與堅持
「我的床頭貼著『關懷』兩個 字,提醒自己時刻心存善念。此外,當遇到困難時,不是選擇退縮,而是要想辦法克服。只要有方法、工具與知識,就能戰勝挑戰。千萬不要輕易放棄,因為一旦選擇放棄,就什麼都沒有了。」 人稱「劉教授」的劉大潭,以堅毅的神情分享著他的人生點滴。

劉大潭三歲時,不慎被施打過期的小兒麻痺疫苗,導致雙腿嚴重萎縮。到了適學年齡,家人擔心他在學校會受到欺負,因此延遲至九歲才讓他入學。他的阿嬤曾鼓勵他:「接受自己,承認自己,勇敢前進。」這句話成為他人生的重要信念。
剛開始上學時,他依靠家人為他購買的三輪車,由同學到家中推送他去學校。然而,每當早晨睜開眼睛,他最害怕的就是「天氣」。南投山區沒有柏油路,一旦下雨,泥濘的道路讓三輪車寸步難行,這時學校同學就不願意來推送他去學校。因此,每當雨天來臨,他的眼淚便會伴隨著雨水滑落。這段經歷讓他深刻體會到:「不能靠別人活下去,凡事要靠自己。」

因為長期在地上爬行,他的膝蓋與手掌經常因摩擦受傷。十二歲時,他靈機一動,撿來一塊長條木板,鋸下四段樹幹並鑿洞作為輪子,再將母親曬衣服的竹竿作為輪軸,最後釘上把手,打造了一輛類似現今滑板車的簡易交通工具。這項發明大大提升了他的行動能力,讓他得以更加獨立自主。
以夢想為引擎,迎向未來
「我從不賴床,因為每天都有值得期待的事物。喚醒我的不是鬧鐘,而是『夢想』!」劉大潭自豪地說。「給自己目標與信心,是邁向成功的重要關鍵。」

在求學時期,他在門後貼了一張紙,上面畫了三幅圖:一頂大學帽、一個大碗公,以及一名嬰兒。這三幅畫象徵著他立下的三大目標,首先,大學帽代表他渴望擁有解決問題的知識,順利完成學業,取得大學學位。其次,大碗公象徵財富,他希望能夠經濟獨立,不依賴他人,養活自己。最後,嬰兒則代表家庭,他期盼有一天能夠成家立業,擁有自己的孩子,過上幸福的家庭生活。
「我的生命中有兩位貴人。」 劉大潭深情地說道,「第一位貴人是我小學時的校長,他給了我讀書的機會。第二位則是我的大姊,她國小畢業後便開始當女工,辛苦賺錢,卻偷偷省下零用錢,拿出一千八百元,為我訂製了一輛手搖三輪車。這部三輪車,讓我能夠自己上學,也陪伴我一路讀到高工畢業。」 因為人生中遇見許多貴人,劉大潭始終心懷感恩。

從逆境中奮起,勇敢追夢
高工時期的暑假,劉大潭會到鐵工廠幫人畫圖,打工賺取學費。然而,寒假期間較短,少有打工機會,讓他傷透腦筋。思索再三,他想到自己毛筆字寫得不錯,於是決定在過年期間賣春聯。由於市場租金昂貴,他另闢蹊徑,挨家挨戶自我推銷,為店家和工廠量身訂製店名對聯。當老闆們問他:「為什麼要這樣賺錢?」他誠懇地回答:「我要賺自己的學費呀!」
原本一副春聯售價三十元,但老闆們總是額外給他更多,甚至有人慷慨給了三百元。他笑著回憶:「寫春聯比我暑假打工賺的還多,大家真的都很慈悲、善良。」也正因為感受到社會的溫暖與善意,劉大潭更加立志將這份愛回饋社會。

從「關懷」出發,創造無數奇蹟
劉大潭熱衷於關心社會時事,總能從新聞中發掘問題,再運用創意設計各種實用發明——手搖自行車、蜘蛛高樓逃生緩降機、游泳池免換水過濾器……這些產品全都出自他的巧思。
其中,高樓逃生緩降機的靈感,來自一場令人心痛的火災新聞。當他看到學生們被大火吞噬,內心悲痛不已,於是開始思考如何設計一種逃生設備,讓老人、身障人士等都能順利避難。他設計的緩降機如今已被安裝於世界各地的高樓,成功拯救無數生命。

「免費設計,免費安裝,助人走過苦難。」 這不只是口號,而是劉大潭身體力行的信念。有一次,一位來自高雄的母親透過臉書聯繫上他。她的女兒因身體不便,每週都需前往醫院治療,但上、下車極為困難。類似復康巴士的輪椅升降裝置動輒四十多萬元,讓這位母親望而卻步。得知她的困境後,劉大潭花了兩週時間,設計出一款簡便又實用的輪椅升降裝置,成本僅一萬元。最終,他不僅免收設計費,甚至連安裝費都由公司愛心基金全額負擔,讓這位母親感動不已。
另一位單親媽媽因為右手無法動彈,難以找到工作。秉持著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的理念,劉大潭特別為她設計了一臺單手操作的烤地瓜機,讓她能夠獨立謀生,如今每月收入超過四萬元,足以養活自己與孩子。他甚至曾幫立委楊玉欣設計一張「可自行翻身的床」。楊玉欣因肌肉無力症,雖然能行走,卻無法自主翻身,導致她的先生必須時常起身幫她翻身,影響兩人的睡眠品質。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劉大潭利用三片獨立床板,設計出一張自動翻身的床,當她想向左側時,左側床板會緩緩升起,反之亦然,並附加安全帶固定身體,確保安全。這項設計大幅提升了她的生活品質,也讓她與先生都能安穩入眠。

翻轉人生,綻放光輝
「事情,要自己來。凡事靠自己。」 這句話,是劉大潭的人生信條。他曾被人辱罵像流浪狗,也曾在求職路上四處碰壁,面試兩百多次都被拒絕。然而,他不願向命運低頭,憑藉自己發明的六十三段變速拼裝車,走遍三十餘國,獲得二十多項專利,將產品行銷全球,完全顛覆了從小被認定「只能當乞丐」的人生。
如今,他不僅創業成功,還致力於發明各類設備與裝置,獲得多項國際獎項。他以 「廢物利用」 為核心理念,成為全球第一位身障發明家。他證明了,即使身體殘缺,也能用頭腦與雙手,創造出無限可能。

劉大潭的生命故事,不僅是奮鬥與堅持的見證,更是對世界的溫暖回應。他的眼神充滿愛,他的雙手創造希望,而他的雙腳,雖無法行走,卻讓他的思維飛得更遠,心懷世界,散播善意。這份愛,無比偉大,無比動人。

- 細節
- 作者 潘俞臻
- 分類: 社區故事
- 點擊數: 137
- 報導地點: 高雄
「慈濟關懷據點,按呢好,我嘛欲去。」「我嘛欲去。」「好,咱做伙〈向前走〉。」鳳山靜思堂一樓感恩堂的表演舞臺上,施性輝,辛文雄和其他三十五位長者,一起舉起右手呼應著。他們就是一起在五甲過埤里關懷據點上課 的同學。

無常 悄悄來敲門
冬日,接連幾天冷涼的天氣,12月5日一早太陽露臉,在過埤臺電大樓教室入口走廊,灑下暖暖的陽光,迎來關懷據點長者上課的身影。隨著課程開始,志工留意到八年來很少缺席的辛文雄爸爸,和莊英娥媽媽夫妻檔,座位是空的,志工馬上透過平時與英娥媽媽,有互動的長輩學員口中得知,英娥媽媽在前一天(12/4)因心肌梗塞離世。
隔天(12/6)一早,過埤據點志工團隊一行六人和柳爸(施性輝)、柳媽(朱春柳)夫妻,一起前往802國軍醫院後方殯儀館,向長者莊英娥靈堂拈香並關懷長者辛文雄。
突如其來的意外,讓家人不捨,辛文雄的二位女兒流著淚告訴志工:「媽媽的功課圓滿了,本來要坐長照車去小港靜思堂上課,後來改坐菩薩車跟著菩薩去修行了。我們都很不捨,但是媽媽的人生最後沒有痛苦的離開,也為她感到欣慰。」志工們認同女兒們的話,並牽起女兒們的手給予精神上的支持。站在一旁的文雄爸爸也雙手合掌感激的向志工們說:「感恩師姊前來拈香。」

「感謝老師們課程帶的很好,爸爸媽媽回來都會與我們分享,在據點的學習很快樂。」「也感謝你們給他們一個舞臺發揮,他們在家也會練習給我們看。」802國軍醫院後方的殯儀館小小的,停放大體的房間不多,整個殯儀館人少環境清靜,在休息區,大女兒玟慧和二女兒宜玲向志工們娓娓道來,爸媽在據點上課的點點滳滴,在敍述的思緒中宛如也在找尋屬於媽媽的回憶。大女兒玟慧是衛生所護理師,今年剛退休,志工鼓勵玟慧可以來據點當工作人員,也陪伴爸爸來上課,玟慧欣然答應。

一提到據點,柳爸(施性輝)馬上搭著文雄爸的肩膀關心的說:「以後我們還要繼續來上課喔,若没有上課日在家無聊來我家泡茶嘿。」看他們的互動,不知情的人還以為他們是結識很久的朋友,了解才知道他們是來據點上課才認識,因同組(桌)同學,如今成為莫逆之交的情誼,互相陪伴關懷令人感動。

據點 有愛的地方
「爸爸還好嗎?」志工呂月美輕輕問,玟慧隨即眼眶泛淚搖搖頭回說:「不好。」志工們思索著有什麼方法,可以讓文雄爸爸忙一點,轉移注意力,陪伴他一起走過心靈黑暗的悲傷時期。

歲末年終,一年即將過去,此時是社區舉辦歲末祝福時分。鳳山靜思堂2024年10月剛取得使用執照,迎來首次歲末祝福,在籌劃活動廣邀社區才藝團體、關懷據點……及專業表演團體上臺演出。志工便邀約過埤據點長輩們在社區歲末祝福活動上臺表演,並邀約辛玟慧一起加入演出。
12月12日據點上課日,教室裡文雄爸爸跟著臺上的志工扭腰擺手,身旁多了大女兒辛玟慧陪伴上課。

陪伴 向前走出悲慟
「火車漸漸在起走 再會我的故鄉和親戚…….」歲末祝福(1/12)第二天早上場,感恩堂裡,林強渾厚的嗓音〈向前走〉歌聲中,搭配著「咚──咚──咚──」鼓聲,與長者的身體打擊呼應,宛如是朋友在對話般融洽,長者們各個挺直腰桿專注而投入,精彩的表演獲得全場的掌聲。

站在舞臺右側短髮戴眼鏡的辛玟慧,穿著媽媽生前在據點的制服,雙手持鼓棒,神情專注地隨著音樂敲擊著鼓面,她是長者辛文雄的大女兒,父女能同臺演出,是經歷了一次親人的生離死別後的蛻變。演出後,玟慧感動地說:「以前都是來看爸媽的表演,今天我才知道原來一場短短的演出,背後是志工們花很多時間幫長者練習的成果。」

表演結束後,大家去外場攤位區體驗動態活動,文雄爸爸在玟慧和宜玲兩個女兒的陪伴,來到據點志工設立的「蛇我其誰畫吉祥」攤位區,拿起毛筆發揮書法專長,自信滿滿地,幫會眾體驗拓印可愛小蛇的春聯紙上寫「金蛇迎春」、「春」、「福」……等字,臉上露出無比光彩。

長者參與關懷據點,並融入社區歲末祝福活動,在冷涼的天氣中,據點志工和同學,有如家人般暖暖的關懷陪伴,讓文雄爸爸走出喪妻的悲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