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backend
  1. 你目前位置:  
  2. Home
  3. 社區故事

社區故事

1月12日桃園區冬令發放,何明嘉一家人在慈濟志工陪伴下,上臺見證分享。他罹患多發性硬化症,是自體免疫性疾病,腦部、神經細胞都受到影響,喪失行走的能力、手拿東西的握力,漸漸的雙手萎縮無力。但即使罹病仍心存感恩,樂觀勇敢充實過好每一天。(攝影者:盧碧芳)

面對逆境心存感恩 找到生命的出口

細節
作者 潘俞臻
分類: 社區故事
發佈: 2025年1月23日
點擊數: 109
  • 冬令發放
  • 冬令圍爐
  • 延伸閱讀標籤: 冬令圍爐

舊曆年將至,氣溫嚴寒降至十度,一連幾天陰天帶著陣陣寒風,寒風吹襲更覺得冷得刺骨。1月12日,太陽露臉,寒風也稍微暫停,天氣回暖,歡迎著桃園區慈濟照顧戶158戶共計380人前來八德靜思堂,參加歲末 年終的冬令發放祈福會。

「歡迎回家、歡迎回來……」志工們看見許多照顧戶攜家帶眷踏進福慧廳,親切的笑容、熱情招呼聲此起彼落。他們也回報微笑,以回娘家的心情參加冬令發放祈福會及圍爐。

 

舊曆年將至,氣溫嚴寒降至十度,一連幾天陰天帶著陣陣寒風,寒風吹襲更覺得冷得刺骨,1月12日太陽露臉,寒風也跟著稍微暫停,天氣回暖歡迎著桃園區慈濟照顧戶一百五十八戶共計三百八十人前來八德靜思堂,參加歲末年終的冬令發放祈福會。(攝影者:丘亭)



福慧廳一時鬧熱滾滾,新的一年將至,代表好的開始,希望一切都能煥然一新。福慧廳內除了報到區,還設置了義剪區、義診區、愛心竹筒區、點燈祈福區,最特別的是照福館,全家人在佛像前一起合影全家福。其中坐在輪椅上的何明嘉和太太兒女四人,由人文真善美志工按下快門,為他們留下了一張溫馨的全家福照片。

 

桃園區冬令發放圍爐結束後,志工在一樓多功能區致贈每一戶照顧戶冬令物資,祝福他們新年快樂,圖前方為八德區區長蔡豊展前來參與發放。(攝影者:丘亭)



幸福的時刻 無常來考驗

來自巴西的何明嘉長相帥氣與臺灣女孩王鈺雯在澳洲留學打工認識,進而結婚來到臺灣定居。兩人婚後有著美好的憧憬,接著生下兒子。白天何明嘉去補習班教授美語,王鈺雯在家操持家務;但美好的時刻似乎在這個家庭停留不久。

2013年何明嘉覺得身體不適,全身無力,就醫檢查確診為多發性硬化症,這是自體免疫性疾病,腦部、神經細胞都受到影響,何明嘉喪失行走的能力、手拿東西的握力,漸漸地雙手萎縮無力。

生活中突然間出現這麼大的考驗,他們一時之間無法接受,但生活終究要過,尤其還有一對可愛的子女,何明嘉告訴自己要堅強面對。小時候經歷爸媽離婚,對何明嘉影響很大,他不能讓孩子失去父親,於是認真學習操作輪椅,自己上下樓,甚至如常去補習班授課。他不被困境打倒,要做孩子的榜樣。

陪伴孩子玩耍是全家最快樂的時光,愛孩子的何明嘉儘管已經感到身體很疲累,仍然打起精神陪伴。當何明嘉身體又出現一些症狀,即便面臨疾病衍伸的種種問題,日子變得艱難,但王鈺雯從未因想減經照顧的負擔,而有讓何明嘉回巴西的念頭。她心裡只想著如何讓他減少一些病痛,能舒服一點,這一切只因彼此深愛。

 

1月12日桃園區冬令發放,活動在八德靜思堂進行。慈濟照顧戶一百五十八戶共計三百八十人參加。內場開場由青年團隊承擔,營造出富有人文及與過年的歡樂氣氛,再接續溫馨的冬令發放祈福會。(攝影者:丘亭)



溫暖擁抱 給予希望

疫情時何明嘉無法外出工作,只能靠線上教學,收入銳減,因而以信用卡借錢度日,友人知道後提報慈濟。慈濟志工石可欣開始關心他們的生活,了解他們的困境,給予及時的經濟援助,更為王鈺雯帶來心靈上的撫慰。

同為母親,石可欣過去也曾面臨家庭問題,為了孩子她忍耐了下來。因此對於王鈺雯所面臨的壓力,石可欣同理也疼惜她,因為自己沒妹妹,把王鈺雯視為妹妹般膚慰,王鈺雯有苦要傾訴時就找石可欣。

因為要增加收入,何明嘉一家人在期限內要搬離市區的家,石可欣請組隊師兄姊協助,志工們用心維護家具,辛苦地搬運大型物件,卻沒有喊累,感動到了何明嘉,發自內心向志工道感恩。

何明嘉認為這一群沒有血緣關係的人,假日可以在家陪家人,卻來此辛苦地搬重物,他向志工們道謝,志工卻反而感恩他給機會付出,這些點滴何明嘉既感動又感恩。

 

1月12日桃園冬令發放圍爐自疫情後四年再度舉辦,席開五十八桌,志工兩天前開始備料,用心煮出十道美味素食佳餚,猶如過年團聚吃團圓飯,讓照顧戶吃飽吃好。(攝影者:丘亭)



心存感恩 勇敢面對生命的挑戰

如同何明嘉的見證分享,他感恩慈濟的陪伴,現在的每一天對他來說很重要,他學會專注,每天禱告,心存感恩,努力保持身心健康,樂觀堅強面對生活。他說:「你無法增加生命的日子,卻要心存感激,好好充實過好每一天。」你無法想像生活給你的考驗,他舉例說如果生活是檸檬,那就做成檸檬水,或是加點糖,讓檸檬水有甜味。

多年來像家人般陪伴何明嘉全家的慈濟志工石可欣,認為認識他們一家人是緣分。看到他們遇到瓶頸或有時心裡不舒服,就陪他們聊一聊,調整一下心情,就能很樂觀去面對解決問題。石可欣在他們身上,學習到只要遇到逆境,還是有個出口可以走過去,不管現在或未來都能正向努力生活,珍惜面對每一天。

 

1月12日桃園冬令發放,在福慧廳內除了報到區,志工還設置了義剪區、義診區、愛心竹筒區、點燈祈福區,照福館,方便照顧戶的需求,期望新的一年將至,有好的開始,都能煥然一新。(攝影者:丘亭)



見證分享受激勵 微笑面對每一天

就讀高三的戴同學和印尼籍的媽媽彭女士,及生病的弟弟一起參加冬令發放祈福會。何明嘉一家人見證分享時,他專注聆聽,也受到鼓勵。

他表示何明嘉的處境和家裡的情形很相像。弟弟出生就生病,每個月要去醫院打針花很多錢,媽媽照顧弟弟,家裡只能靠著爸爸工作維生,後來有人提報給慈濟,志工來家裡關心幫忙。

 

慈濟桃園區冬令發放因疫情四年未辦,1月12日席開五十八桌,香積志工兩天來用心備料煮食,做出十道美味又豐盛的佳餚,款待照顧戶,讓他們有吃個豐盛的團圓飯。(攝影者:丘亭)



「見證分享者生活很辛苦,因為慈濟幫助他們,讓他們慢慢站起來,把不好的事忘掉,帶著微笑過生活。」戴同學覺得這是值得他們學習的,生活還是要樂觀面對。他笑著說高三畢業後,他要簽志願役當職業軍人,有個穩定的收入,就能幫助家裡。

 

新的一年將至,換個新的髮型迎接新的一年,義剪區頓時成為會場內人氣最旺區,六位義剪志工精湛的剪髮技術,很短的時間內,為民眾整理出漂亮、俐落的造型,小朋友們剪後更是精神煥發。(攝影者:盧碧芳)



媽媽彭女士第一次參加冬令發放圍爐,看到影片中地震時,志工們很有愛心地去幫助受苦的人,感動得數次掉眼淚,這也不禁讓她想到過去最艱困的日子。

 

1月12日八德靜思堂內講經堂慈濟照顧戶共三百八十人,參加冬令發放圍爐,見證分享者何明嘉坐輪椅及家人(前左側)及彭女士一家人(前中)專注觀賞慈濟大藏經影片,彭女士數次感動落淚。(攝影者:盧碧芳)



2018年,彭女士的小兒子腸子潰瘍血便,經常送醫,每週打針一次費用要一萬多元。為了要照顧他無法上班,家裡經濟只靠先生開計程車,生活困難,還好慈濟幫助大兒子繳學費,因此很感謝慈濟這麼多年的照顧。

彭女士提到小兒子生病時心裡也很難過,但覺得還是要堅強樂觀面對生活。欣慰的是同母異父的大兒子,很懂事會體諒媽媽的辛苦,常主動照顧弟弟,而且參加慈濟的揚善青年活動,有時會去幫助人打掃環境,讓她很放心。

 

戴同學是高三學生,參加慈濟揚善青年至居家照顧戶幫忙打掃,從中體會助人的快樂,他懂事貼心,分擔媽媽的家事辛勞,幫忙照顧弟弟。(攝影者:盧碧芳)



照顧戶參加冬令發放圍爐的活動,溫暖歡樂的氣氛充滿整個會場,活動很快地來到尾聲。雖然生活的挑戰依然存在,但只要保持樂觀正向的態度,就能迎接每一天的到來。只要有需要,慈濟志工的陪伴不缺席,在人生道路上給予他們支持鼓勵。

冬令發放暨圍爐,童玩區志工張萬枝(左)說:「這些玩具的靈感源自童年的回憶,利用回收的環保材質,打造出充滿特色的玩具。」現場年輕人專注聽著。(攝影:賴祥明)

老玩童環保創意 玩出童趣與溫暖

細節
作者 潘俞臻
分類: 社區故事
發佈: 2025年1月15日
點擊數: 635
  • 冬令發放
  • 環保
  • 環保教育
  • 延伸閱讀標籤: 環保
  • 報導地點: 新北

慈濟北區冬令發放暨圍爐於2025年1月11日,在新北市三重靜思堂隆重登場。其中分站活動第六站「老玩童憶當年」區,展示了各式各樣的古早味玩具。志工張萬枝說:「這些玩具的靈感源自童年的回憶,利用回收的環保 材質,一一改造,融入自己的創意與變化,打造出充滿特色的玩具。」重點在強調環保教育,只見現場年輕人專注聽著志工的介紹。

 

慈濟志工張萬枝(右)與吳玉葉(左)這對伉儷憑著一雙巧手,將環保站的資源回收物賦予全新生命,創造出一件又一件別具特色的復古玩具。(攝影:賴祥明)



老玩具的全新生命

你能想像,老玩具也能玩出新花樣嗎?
慈濟志工張萬枝與吳玉葉這對伉儷憑著一雙巧手,將環保站的資源回收物賦予全新生命,創造出一件又一件別具特色的復古玩具。

 

吳玉葉的巧思,來自於在福營國中擔任環保社團的講師,教導孩子們環保DIY,因此這些玩具早在幾年前就開始製作,家裡至今仍有不少存貨。(攝影:賴祥明)



大家還記得小時候玩過哪些玩具嗎?那種無憂無慮的樂趣,總是令人回味無窮。這次活動現場擺放了十種古早味玩具,全都是志工夫妻檔攜手創作完成的,每件玩具各自成一區,並被賦予具備慈濟精神的新名稱,別有寓意。

這十種玩具分別是:101投彈珠玩具(禪定一心一意)、地上推車响叮噹、賣糖手搖玲、雙手護地球陀螺、手拉扇(一人一善)、拋接技巧球:手眼協調、雙人手拉球(縮小自己福就來,擴大心胸送福氣)、年代牌戲數人生(考驗數學加減法)、點線面(用數學公式做的各種球)、桶箍(用廢棄打包帶製成的球與吊飾)。

 

這次活動現場擺放了十種古早味玩具,每件玩具各自成一區,並被賦予具慈濟精神的新名稱,別有寓意。(攝影:賴祥明)



童趣體驗區塊進行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巧思?志工吳玉葉解釋:「我一直在福營國中擔任環保社團的講師,教導孩子們環保DIY。因此這些玩具早在幾年前就開始製作,家裡至今仍有不少存貨,大概有三、四年的時間了。」這十種玩具中,只有一款是今年剛設計的新作品—「雙手護地球陀螺」。她笑著說:「我們怎麼保護地球呢?把它打出去,看著它旋轉,你就能從中領悟答案。」

除了環保講師的豐富經驗,幾年前的「世界地球日」活動,張萬枝及吳玉葉也開始擺設DIY童玩攤位。這次三重圍爐的童玩區再次找到他們,正是這樣的因緣際會,只要是夫妻檔參與的童玩區都一定是充滿歡樂與創意。

吳玉葉負責的這一站有一個可愛的名稱—「老玩童憶當年」,夫妻倆加上其他四位志工,總共有六個志工顧站。為了方便參與者體驗,她將玩具分成階段性任務,有些人先打陀螺,有些人挑戰101投彈珠,分區塊進行,確保每人都能玩到不同的遊戲。

環保巧思改造玩具

每個玩具項目的命名都絞盡腦汁,例如雙人手拉球就是吳玉葉設計的親子互動項目,名字叫做「縮小自己福就來,擴大心胸送福氣」。遊戲中,雙人各拉一端的繩索,中間的球貼有「福氣」二字,張開雙手,福氣便送給對方;閉合雙手,福氣則回到自己,象徵愛與祝福的雙向流動。

慈濟感恩戶秀秀(化名)今年二十四歲,因為罹患小兒麻痺導致右邊手腳不方便,想不起來多久沒運動了。她開心的跟志工玩起雙人手拉球,有著無憂無慮的幸福感。她目前一人獨居被親人排擠,幸好喜憨兒慈善團體幫她找到統一超商的工作,每週工作五天,每天四小時。薪水雖微薄,但也自在。

 

秀秀(左)今年二十四歲,因為罹患小兒麻痺導致右邊手腳不方便,想不起來多久沒運動了,她開心的跟志工玩起雙人手拉球,頓時有著無憂無慮的幸福感。(攝影:賴祥明)



十種玩具回味無窮

感恩戶美美(化名)是單親媽媽,今天帶著一歲半的兒子過來玩玩具。她說兒子最喜歡丟球,所以迷上了點線面的各種球,拿起來就往外丟,是溫馨的親子互動時間。因為工作忙碌,平時很少帶小孩外出,現場熱鬧氣氛也感染了母子倆的心情。

 

慈濟感恩戶美美是單親媽媽,今天帶著一歲半的兒子過來玩玩具,她說兒子最喜歡丟球,所以迷上了點線面的各種球,拿起來就往外丟,是溫馨的親子互動時間。(攝影者:賴祥明)



二十一歲的麗麗(化名)來自萬華區、今天跟媽媽一起過來,她不曾玩過古早味玩具。首先體驗雙人拉球,看到中間寫著「福」的球,在一拉一縮之間送給彼此,她驚訝這麼精緻的玩具都是用回收物做的,真的特別又有意義。

 

二十一歲的麗麗(左)來自萬華區,不曾玩過古早味玩具,首先體驗雙人拉球,她驚訝這麼精緻的玩具都是用回收物做的,真的特別又有意義。(攝影者:賴祥明)



勳勳(化名)今年高三,和十四歲的弟弟偉偉(化名)以及妹妹、媽媽一起過來。玩環保遊戲的時候,媽媽在旁邊開心看著小孩玩,她說自己在便利商店打工收入不高,但是一家感情和樂。孩子們玩一人一扇(一人一善)時,志工機會教育告訴他們每人都有一把扇子,就能獲得清涼,就像我們每個人發揮一份愛心、社會就能更平安祥和,大家聽了都感覺很有意義。

 

勳勳(化名)今年高三,和十四歲的弟弟偉偉(化名)以及妹妹、媽媽一起過來,玩環保遊戲的時候,媽媽在旁邊開心看著小孩玩。(攝影:賴祥明)



弟弟偉偉目前就讀小學,他說在學校曾經玩過環保玩具,表示慈濟把環保教育落實在學校。兄妹玩101投彈珠本來要五個一次到底才能有獎品,因為太困難,志工破例降低標準只要三個到底就可以有獎品,全家玩得不亦樂乎。

傳遞祝福教育意涵

接受慈濟照顧的陳爸爸是聽障人士,只能用手寫溝通,他已經七十五歲了,五年前越南籍太太罹癌過世,獨自照顧三個小孩。讀高中的大兒子今天有事沒來,次子小志(化名)十二歲,和妹妹都很優秀,在校都領獎學金。兄妹在現場分別體驗一人一扇、小叮噹、打陀螺等遊戲,以前有接觸過劍玉,但是沒有看過環保創作,覺得志工很用心。

 

接受慈濟照顧的爸爸是聽障人士,讀高中的大兒子今天有事沒來,次子小志(右)十二歲,和妹妹(中)很優秀在校都領獎學金。(攝影:賴祥明)



這次的環保玩具有一大特色,就是融入了「好話一句」,例如在玩101投彈珠時,志工會提醒參與者「要禪定喔!靜下心,一心一意投,就能投進去。」吳玉葉表示:「希望透過遊戲傳遞教育意涵,寓教於樂,讓參與者在歡樂中感受到年節的喜氣洋洋與深遠意義。」

鋼管裁切與車牙委由「永立工程公司」負責,師傅邱壬昌(前左)與吳嘉品(右後)拿起鋼管車牙。(攝影:朱立葦,地點:高雄)

支援辛巴威鑿井 臺南岡山聯區愛的接力

細節
作者 葉臻
分類: 社區故事
發佈: 2025年1月10日
點擊數: 199
  • 報導地點: 高雄

上人說,水是大生命,在臺灣我們每天打開水龍頭,就有乾淨的水可用,很難想像在萬里之外的國度辛巴威,常年缺水,人們每天必須走五公里以上去取水,途中還可能遇到毒蛇猛獸的襲擊。而且取到的水並不乾淨,以致很多疫 情發生,民生問題沒有解決,衍生出更多的問題。

 

在辛巴威住了二十八年的慈濟志工朱金財,不捨當地居民無水可用,發大願要在當地造五千口井,從2013年11月11第一口井,到現在2024年已完成二千三百三十四口井。由於辛巴威當地只有鍍鋅鋼,買不到好的不鏽鋼,而如果用鍍鋅鋼管的話,大約兩年就要換新;所以鑿井所用的管材就從臺灣採購,並且在臺灣切割、車牙,再送到辛巴威。

 

繼2023年慈濟高雄總務處完成一個裝有八百七十支鋼管及相關工具、材料的貨櫃送往辛巴威;2024年9月2日起將再度執行五個貨櫃的「管材加工裝櫃專案」。這一次有五千二百支鋼管及五千二百支牙條要裝櫃。由於慈濟岡山志業園區空間夠大,負責這一次作業規劃的慈濟基金會南部建務管理組組長李正鴻接到任務後,仍決定與去年一樣,選擇岡山志業園區作為材料放置以及加工的場所。

 

2024年9月26日開始,鋼管、全牙牙條陸續抵達岡山志業園區,9月27日由永立水電公司六位人員開始作業,將二千六百支六米長鋼管對切成五千二百支三米長鋼管,並在兩端車牙,岡山區及臺南聯區志工每日約十人協助搬移、堆放等工作。至2024年10月21日完工。

 

鎖接頭套管帽 志工把握機會付出

 

接下來是全牙牙條雙頭鎖螺母工程、鋼管鎖接頭及套管帽,這個工作去年是由工程公司負責,但今年因數量太多,為配合航班時程,就動員岡山聯區以及臺南仁德聯區、安平聯區、佳里聯區志工一起來幫忙完成。志工協助將牙條兩端鎖上螺母,並纏上膠帶以防止崩牙,還有鋼管一端鎖接頭、另一端套上管帽,也是為保護鋼管,不希望千里迢迢運過去,卻不能用。

 

臺南仁德區的志工,他們已經來第四次了。資深志工楊豐旭表示,知道岡山志業園區需要人手整理辛巴威鑿井用材料,馬上號召志工來幫忙。他說,每一次我就在Line上面請大家接龍,要來的人很踴躍,做過的人會說還要來。

 

每次楊豐旭來都會錄影,然後舖在網上給大家看,讓大家了解來岡山志業園區要做些什麼工作,起初女眾都不敢來,怕這種工作她們做不來,來了以後她們覺得並不難,也非常歡喜可以為鑿井出一份力量,與非洲結緣。

 

年過七十的張李東春、陳蔡雪說,起初不知道自己會不會做,想說來這裡學習,結果並沒有很困難,她們兩人說:「我們年紀大了,一定要把握時間付出,要把握因緣,沒做沒機會了。」而岡山區的志工沈秀蘭一有空就會過去幫忙,經常可看到她的身影在工作場地穿梭。

 

臺南巿仁德區志工張李東春(左)與陳蔡雪(右)一聽說要幫忙整理辛巴威鑿井用材料,馬上主動付出,在全牙牙條上鎖上兩個短螺帽後,再以黃色膠帶纏緊。(攝影:朱立葦,地點:高雄)

 

管材上櫃 小心輕放

 

加工完成後,接下來的工作是要將鋼管及牙條搬上貨櫃,由臺南區志工負責三個貨櫃,岡山區志工負責兩個貨櫃。為了讓貨櫃空間充分利用,而且不超重,李正鴻做了很細膩的規劃,必須將空間用到極致,誤差只能十公分,除第一個貨櫃裝滿鋼管和牙條各一千支以及工具木櫃,其餘四櫃都是要裝一千零五十支,不能多也不能少。工作前,李正鴻集合志工,詳細說明搬上貨櫃的步驟與注意事項。

 

為了保護貨櫃內的鋼管與運送過程避免滑動,先在貨櫃四周貼上紙板。鋼管上櫃前,必須先擦拭乾淨,每支長三米,重十三公斤的鋼管,需兩人一組搬運,部分志工在貨櫃內接力,整齊排列於貨櫃內。

 

每支三米長,重十三公斤的鋼管,仁德區志工兩兩一組搬運,貨櫃內志工愛的接力,整齊排列於貨櫃內。(攝影:朱立葦,地點:高雄)

 

志工陳大明(中)與陳建志(左)、林進財(右)同心協力將每根重達十三公斤的鋼管,搬進貨櫃內排整齊。(攝影:朱立葦,地點:高雄)

 

擦拭,聽起來好像不難,但是因為鋼管是堆放的,必須有兩人在兩邊一支支拿起來,而且要拿著等志工擦好,才能搬到貨櫃,後來有人想到好辦法,將塑膠椅倒過來作為支架,這樣鋼管放在上面擦拭就比較省力了。而牙條也要一支支拿,小心輕放,不能破壞到表面螺紋。

 

鋼管裝櫃前,必須先擦拭乾淨,志工高淑珍(中)與林香蘭(左)雖然都已年過七十,為了讓辛巴威居民有水喝,相招一起來付出。(攝影:朱立葦,地點:高雄)

 

貨櫃內悶熱,李正鴻叮囑在貨櫃內的志工不要待超過三十分鐘,要輪流休息。休息時,志工們一面用點心,還談論著這井是如何鑿的,為何這五千二百支鋼管只能造一百多口井,原來辛巴威水源缺乏,在臺灣也許鑿四十米深就可以了,在辛巴威就必須鑿八十米深,甚至一百五十米,這樣一口井就需要五十支鋼管連接。

 

這次來的志工很多都是七十歲以上的,他們認真的態度令人感動,而且做事有條不紊。臺南安平區志工吳文聰談笑風生,雖然已是八十六歲高齡,靠著平常日行萬步,身體硬朗,工作起來不輸年輕人。為保護自己,工作時穿戴著護腰,外表絲毫看不出已是八十高齡的臺南安平區志工許裕吉,平時每天在環保站做環保,維持好體力,扛起鋼管也毫不費力。

 

 

 

每根全牙牙條重約五公斤,臺南市南和氣志工周義民抱著做好事、懷感恩心、努力做的心情,獨自拿起兩根到貨櫃中,拼命三郎的幹勁,令人佩服。臺南仁德區正在培訓的志工吳英章來了好幾次,他表示,上人心心念念「一口井」,讓他非常感動,不論輪到哪一區,得空一定要來付出。臺南安平區來了眾多女眾志工,巾幗不讓鬚眉,女眾也請纓,不僅擦拭還要參與搬運牙條送進貨櫃內,愛的接力形成一幅美善的畫面。溫暖的冬陽下,卻逼出志工們一身汗。

 

志工吳英章,平日上班,假日則勇於付出,被上人心心念念的「一口井」感動,表示一定要來付出。(攝影:朱立葦,地點:高雄)

 

臺南安平聯區來了眾多前來付出的女志工,巾幗不讓鬚眉,愛的接力,將牙條送進貨櫃內,形成一幅美善的畫面。(攝影:朱立葦,地點:高雄)

 

貨櫃內的鋼管與牙條越疊越高,在上層的志工們轉圜空間越來越小,起初是半蹲,後來只能趴下來接,空間狹小又悶熱,實在不簡單。經過上、下午兩批來自臺南安平區的志工,輪流接力,順利將不鏽鋼鋼管與全牙牙條各一千零五十根裝滿了貨櫃,再加上固定木板與鋼管才能封櫃。慈濟人做事就是不一樣,當搬完鋼管,立即主動將原來放置鋼管的地方整理乾淨。

 

貨櫃內的鋼管與牙條越疊越高,在上層的志工們只能趴著來堆疊,空間狹小又悶熱,備極辛苦,當圓滿達成任務後,志工陳聰敏(左一)、陳翰璋(右一)、李翰評(左二)、洪文長(右二)留下了見證歷史的足跡。(攝影:朱立葦,地點:高雄)

 

輪到岡山聯區的前一天,岡山區志工吳哲愷預先來了解情況,特別去環保站找材料,焊接製作了二個能承載鋼管的鐵架,方便志工陳明聰以堆高機分批將鋼管升高到貨櫃高度,讓志工直接搬進貨櫃內。隨著裝櫃邁入最後一天,累積了經驗,志工又想到更省力的辦法,在小貨車上鋪設適當高度的棧板,牙條放在棧板上,可以平行直接送任進貨櫃內,這樣效率又增進了。

 

為了節省人力與增進效率,志工吳哲愷(右前)特別製作了能承載鋼管的鐵板(四邊焊接鐵架),方便起重機架高鋼管,讓志工直接搬進貨櫃內。(攝影:朱立葦,地點:高雄)

 

圓滿裝櫃 送愛到辛巴威

 

12月14日裝櫃最後一天適逢假日,橋頭區志工鍾仁傑帶兩位孫子鍾品源、鍾睿智一起來,阿公在貨櫃內幫忙,小孫子拿起抹布擦拭鋼管,也為苦難的辛巴威付出小小的力量。橋頭區志工高啟程與其子高漢鴻相邀一起來付出。岡山區志工吳邦全也帶領自家公司員工李棟量、洪挺程來與辛巴威結好緣。

 

原本預計一天完成的裝櫃工作,半天就完成了!想到讓辛巴威的居民有乾淨的水源可用,大家非常歡喜拍照見證歷史,感恩有機會參與了這次的任務。

 

籌畫、執行這個專案的李正鴻,2024年12月16日早上看著第四、第五兩只貨櫃,緩緩拖離慈濟岡山志業園區,心中充滿感恩,這滿懷眾人祝福的救命掘井管材,終於圓滿啟航了。

 

從2024年9月2日到12月16日共一百零六天,其中又經歷了三個颱風來襲。這段期間看李正鴻忙進忙出,卻始終有條不紊,他的體會是,有愛無礙,雖然過程波折很多,只要想到辛巴威志工朱金財的願,就可以克服問題。李正鴻非常感恩大成鋼鐵股份有限公司提供鋼管、桃園新亞洲提供牙條接頭即管帽、花蓮蕭氏企業有限公司提供工具,他們都是以最低價來優惠;工程方面感恩永利工程公司十九天、六十八人次的加工工程,還有慈濟臺南、岡山區約五百人次志工愛的接力。

 

前前後後忙碌了三個半月,總算圓滿送出貨櫃,準備運到辛巴威,慈濟基金會南部建物管理組長李正鴻記錄下貨櫃離開的畫面。(攝影:朱立葦,地點:高雄)

 

李正鴻說:「雖然不能遠赴非洲,我們把這邊的工作做好,也算是盡一分心力,期待兩個月後抵達辛巴威,順利展開掘井取水的救命工程。」

12月29日,歲末年終,智利慈濟志工攜手童軍,上山協助打掃照顧戶胡岸先生(Juan)的家園及修理生財工具,助兩老有個舒適的起居環境。(攝影:納爾森,地點:智利,日期:2024/12/29)

智利志工攜手童軍 上山助照顧戶清理家園

細節
作者 葉臻
分類: 社區故事
發佈: 2025年1月09日
點擊數: 38
  • 報導地點: 智利

一大清早,智利志工和一群童子軍團隊的年輕人,一行二十多人搭乘小巴士,上山來到照顧戶胡岸先生(Juan)家,車子沿著蜿蜒山路越爬越高,層巒疊嶂陽光穿越,秀麗的風光綿延不斷。經過崇山峻嶺涉過溪流,兩個半小 時的車程,一路顛簸,總算平安抵達。

 

牧羊人胡岸先生與太太懷特女士(Blanca)從事羊奶酪的生意,2023年9月,極端天候氣溫驟降,導致百分之六十五羊隻死亡,經濟陷入困境。從事導遊工作的社區志工豪爾赫(Jorge)通報智利慈濟,9月7日志工緊急送來物資,從此關懷不歇。12月29日,歲末年終,志工攜手童軍,協助打掃家園及修理生財工具,助兩老有個舒適的起居環境。

 

無常至 集結人力度難關

 

胡岸先生的房子位於距離聖地亞哥一百零五公里的山脈中,這對老夫妻,養了山羊,他們用羊牛奶製作美味的起司。兩老獨自住在深山自己的房子裡,孩子住在附近的城鎮,只有週末才會去探望他們。

 

一年多前山羊群遭遇雪災,大部分的山羊死亡,只剩下五十幾隻。雪災時,胡岸夫婦生活陷入困境,志工們適時提供協助。

 

2024年11月10日志工再度上山送物資,眼見羊群繁衍,又生了好多小羊兒,日子照見希望。於是當下便與胡岸約定好,12月29日動員人力來打掃住家環境,幫助他們的生活早日重回正軌。經過這一段苦難的歷鍊,有志工相伴,夫婦倆已經走出傷痛,坦然面對無常的人生。

 

今志工結合由弗朗西斯科先(Francisco)所帶領的童子軍團隊,一起來打掃。大朋友、小朋友愛心不落人後,年輕的生力軍讓助清隊伍充滿活力。

 

志工塞西莉亞(Cecilia)和同為志工的先生納爾森(Nelson)帶著小納爾森,親子一起來付出。一到目的地,她便為童軍們準備美味的早餐,熱氣蒸騰中暖心又暖胃,也為清掃注入源源不絕的能量。孩子們紛紛穿上慈濟志工背心,燦燦的笑容,一顆暖呼呼的心,為活動揭開序幕。

 

志工塞西莉亞(Cecilia,前右)一到目的地,便為童軍們準備美味的早餐,熱氣蒸騰中暖心又暖胃。(攝影:納爾森,地點:智利,日期:2024/12/29)

 

助清隊 不分你我齊圓滿

 

清掃前,志工先與胡岸討論工作的範圍和細節,再轉而向大家說明工作內容並分配負責區塊。塞西莉亞發送手套給每一個孩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手套才能發揮清潔環境最大的功能。慈濟旗掛上大樹,志工們紛紛動起來,偌大的庭院裡,有人搬樹幹、有人掃地。三位壯男將樹幹搬到另一頭,準備未來建設房子工寮使用。

 

清掃前,志工先與胡岸(右)討論今天工作的範圍和細節,在他的提點下,再轉而向大家說明工作內容並分配負責區塊。(攝影:納爾森,地點:智利,日期:2024/12/29)

 

志工陳絹淑雖然外型纖細力量微小,但是仍然拿起竹耙承擔打掃環境的工作。慈濟人設想周到,帶來一些工具及雞的食物送給胡岸,之後可以無後顧之憂。大家通力合作,大大的木棍拿不動沒關係,四位女童軍齊心扛起,而小小童軍一樣抱起木條送至放置地點,使命必達。人多好辦事,院子被打掃乾乾淨淨並整理得井然有序。

 

大家通力合作,大大的木棍拿不動沒關係,四位女童軍齊心扛起,集結力量一起前進。(攝影:納爾森,地點:智利,日期:2024/12/29)

 

小小童軍愛心不輸大哥哥、大姊姊,抱起木條送至放置地點,一樣使命必達。(攝影:納爾森,地點:智利,日期:2024/12/29)

 

一些年輕的志工們發揮巧思,利用回收材料組裝了一些桌子和椅子,並用原木在溪邊的大樹下鋪設地板,讓胡岸與太太可以在炎熱的午後,在此納涼歇息。

 

允文允武的納爾森,親和力十足是活動中不可或缺的靈魂人物,不只帶頭清掃,還與山羊互動頻繁,在他溫柔的輕撫下,小羊兒溫馴地靠在他的腿上,連動物都能感受到他的愛。有活動從不缺席的慈青卡塔琳娜(Katarina),既是慈濟人也是童軍,雙重的身分讓她做得比誰都起勁。另一位志工楊櫻玲眼睛剛開完刀,帶著大黑墨鏡整理垃圾,也不願錯過行善的關懷機會。

 

有活動從不缺席的慈青卡塔琳娜(Katarina,左),既是慈濟人也是童軍,雙重的身分讓她做得比誰都起勁。(攝影:納爾森,地點:智利,日期:2024/12/29)

 

志工楊櫻玲(右)眼睛剛開完刀,帶著大黑墨鏡與納爾森(Nelson,左)一同清理垃圾,不願錯過任何行善的關懷機會。(攝影:納爾森,地點:智利,日期:2024/12/29)

 

在愛中 迎接嶄新的一年

 

中午時分,大家一起吃著簡單的素食,勞動後更顯美妙滋味。小納爾森將牧草從貨車卸下,餵食所有的山羊,只見牠們大口享受美味的素食,大夥看著動物們滑稽的動作開懷大笑。小納爾森和二位表妹從小就加入慈濟,是在慈濟大家庭中長大的小孩,今都來出一分力,忙得不亦樂乎。而本土志工塞薩爾(Cesar)長年護持慈濟不遺餘力,場場活動中總能看見他的身影,現場跟著童軍不分你我完成任務。

 

小納爾森將牧草從貨車卸下,餵食所有的山羊,只見牠們大口享受美味的素食。(攝影:納爾森,地點:智利,日期:2024/12/29)

 

大家分工合作發揮螞蟻雄兵的力量,木條、木板全都歸定位,也將週遭環境打掃得整齊潔亮,居家空間煥然一新。塞西莉亞代表慈濟送上麵條給懷特女士,道地的臺灣麵條她歡喜領受。暖意流淌溫馨洋溢,兩位老人家快樂全寫在臉上,也高興的接受納爾森贈與的水和果汁。

 

塞西莉亞(右)代表慈濟送上麵條給懷特女士(左),讓他們可以品嚐道地的臺灣味道,暖意流淌,溫馨洋溢。(攝影:納爾森,地點:智利,日期:2024/12/29)

 

下午,在依依不捨中,團隊揮別了兩老,粗重的體力活讓每個人身體都疲累,但助人的歡喜盈聚每顆心。歲末年終,祈願長輩們揮別陰霾,希望燃起,在愛中,迎接嶄新的一年。

 

下午,在依依不捨中團隊揮別了兩老,歲末年終,祈願長輩們揮別陰霾,希望燃起,在愛中,迎接嶄新的一年。(攝影:納爾森,地點:智利,日期:2024/12/29)

第 5 頁 共 19 頁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Main Menu

  • Home
  • SSO login
  • 登入表單
  • 各據點消息

Login Form

  • 忘記你的密碼?
  • 忘記你的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