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故事

- 細節
- 作者 葉臻
- 分類: 社區故事
- 點擊數: 57
- 報導地點: 苗栗
每月第二個星期日,是中區人醫會醫護人員及慈濟志工,定期前往卓蘭坪林與鄉親約定的日子。2024年12月8日慈濟志工、人醫會共計三十六人。一行人的車隊來到卓蘭與東勢的志工會合。在社區文康活動中心,立即展開 場布及醫療器材的準備,揭開今日義診的活動。

「大愛光」傳遞正能量
今日活動中除了穿著藍天白雲志工們身影,另有一群身著polo衫。衣服上頭印著「大愛手」三字的團隊。是「傳光人協進會」簡稱為「大愛光」。他們來自全省各地,自願發心付出,不求回報的愛心人士。這群志工平日也以師兄、師姊相稱。跟慈濟志工無私付出的理念相近。經由東勢區志工詹勝全引薦後,開始參與新社與卓蘭義診活動。

「大愛光」參與人數有三十五位,他們是二度前來為長者服務。他們雙手合十,以恭敬的心,虔誠雙膝跪地,用一種像對待父母感恩的心接受上天的慈悲,連接宇宙上天的光、流通又傳送出人體。
傳光人協進會理事長趙忠君表示:「大愛光是化除負面能量,轉為正能量。療癒患者心靈、紓緩身體僵硬、緊繃,會有舒壓的效果。」趙理事長接觸大愛光長達四十年。在美國一路跟隨著老師以傳光方式行善,回到臺灣後出入全省各大醫院、殯儀館。用溫暖的雙手為患者、往生者的家屬做心靈療癒。他們的宗旨是以生命傳光為使命,祈願世界充滿光與愛。

現場還有慈濟志工的好夥伴「昌哥薩克斯風」。無論天氣多麼惡劣,只要義診如期舉辦,他們團隊一定到場。以優美的薩克斯風演奏聲陪伴著鄉親。這是他們第109場的演出,依循慣例將聽眾的獎賞金全數捐做公益。

甫受證委員的王淑惠,首次參加義診承擔文字志工,感受到每個人都以不同的方式付出最真實的良善。同時也是今年受證的臺中慈院護士張妤甄,身體有病痛卻仍然積極為人服務,不讓自己的生命空過。很令人感動,是大家學習的典範。
王淑惠也親身體驗大愛手的志工,透過「手」傳遞愛給自己,感受到無比的喜悅。彷彿這份愛依然留在身體裡沒有消失。
此次義診彷彿是一場同樂會,是生命與生命的同樂,更是生命與生命的彼此成就。更堅定不忘初心,精進在菩薩道上。

- 細節
- 作者 葉臻
- 分類: 社區故事
- 點擊數: 53
- 報導地點: 基隆
2024年基隆區歲末祝福在12月28、29日舉行。基隆靜思堂福慧廳及戶外廣場設置許多攤位,有吃、有玩,如青年志工的大富翁、慈籃家族投籃九宮格、靜思語心臟病、骨捐第六隊彈珠台等,讓會眾從遊戲中認識慈濟。
young青年 善循環
基隆揚善青年於2023年9月開課,至今已一年餘,招收的對象是就讀高中或大學、感恩戶家庭中的孩子。課程設計是培育年輕人,有正向且慈悲的生命價值觀,藉由志工的陪伴,投入社會服務。
課務志工葉莉涵是窗口,帶領著青年志工投入揚善青年的行列,提及課程的規劃,她說:「投入大量時間進行課程規劃、溝通協調、製作相關文件等。也站在學員的角度考量,設計適合他們的學習方式與內容,除了室內靜態的人文課程外,也安排了多種實踐活動,透過當志工服務他人的經驗,讓學員們跳脫了自己原本是被幫助者的角色,發現自己也可以成為『手心向下』的人。」
揚善青年上課一年餘,曾為個案清掃環境、探視仁愛之家長者等,溫馨座談中他們紛紛發表自己的感受。「表面上看起來做的是小事,但這些小事是可以幫助地球的。不要小看自己個人的能力。」學員呂宏吉分享在揚善學習到的事情。
而吳雨芯也有相同想法,她表示開始來上課的時候,是抱著玩的心態來,幾次以後,發現上課能學到知識,怎麼結交朋友、做環保之類的。今年擔任學員長之一的王芷娟則告訴大家,在義診的活動中體會到原來自己也可以付出一份力服務他人。芷娟期許未來可以像慈濟志工們一樣無私付出,回饋社會。

「你們來自一個小家庭,但你們也擁有一個大家庭,不論你到哪裡,都有很多的師姑、師伯愛你們,在你們心中注入滿滿的愛,在人生的路上,會遇到很多的困難、挑戰,但請你們不要害怕,有我們在,有慈濟人在,我們彼此加油勉勵。」德傳師父給予學員們勉勵。
傳師父又以今年主題「正念勤修學與覺」與學員分享,師父表示面對學業、家庭等人事物的時候,可能傷心、難過、無奈、害怕等,我們回歸單純的清淨心,時時調整、轉念,永遠用正念來面對。德懿師父見到這麼多年輕人的到來,也表示社會增加一股向上的力量。懿師父對學員說:「師公上人說『用心就是專業』,用心去學習,慢慢去摸索,願意學習就會有所體會、有所收獲、有所分享。」德傳、德懿師父對學子殷殷期盼著。
從遊戲中認識慈濟 青年志工善巧出題
這次基隆歲末祝福青年志工承擔一個攤位,年輕人以慈濟四大八法,結合時事出題,題目依來玩的客人區分為志工進階題與會眾版本,透過玩大富翁的方式,讓會眾更加了解慈濟做的事,而資深進階題也讓志工們溫故知新,來光顧攤位的個個都玩得不亦樂乎。

這次出題目者是新加入的青年志工,他們將參與活動的感受及所知的四大八法融入題目中。志工吳敏綺目前就讀基隆海大,因為喜歡助人而加入志工行列,她說表示去年參加《無量義法髓頌》經藏演繹,更加了解慈濟的歷史、推動的志業,被上人弘法利生、大愛無私的精神所感動。因此,內心產生了強烈的使命感,告訴自己,不僅是因喜歡而投入,更要長久耕耘,當作自己的人生目標。吳敏綺除了參與了揚善課務、義診外,也參與金山山陀兒風災清掃的活動。她走出生活的舒適圈,從活動中體會到見苦知福,期許自己莫忘初心,在慈善的領域一直耕耘。
史永崴參與志工活動後,說道:「深刻感受到師公上人說的『幫助他人,其實是在拓展自己的心量,磨練自我的耐心』。」每一次的付出,都讓他成長一點,變得更會包容他人、更慈悲,也學會站在不同的角度去關懷與理解他人,內向、冷漠的他,變得更加開朗,並在與他人合作中找到更多力量與滿足感。他感恩一路上陪伴的志工與夥伴,給予機會學習與付出,也期許保持初心,以慈悲的心與堅定的信念,走在行善的路上。
只要緣深 不怕緣來遲
青年志工紀宜均參與《無量義法髓頌》經藏演繹而進入慈濟,她說透過演繹,更加了解慈濟所做的事。基隆多山坡地,與訪視志工一同訪視時,看見年長的志工不畏日曬雨淋,沿著石階造訪住在斜坡上的案家,那不被年齡打敗的毅力,讓她感動與心疼,她立志勇於承擔,用心向資深志工學習、汲取經驗,希望能在每一次被需要的時候,給人安定、依靠。
因為體重過輕的她,加上血管極細,2023年想參與造血幹系胞建檔而無法成功,經過一年的調養,終於在2024年八月如願,她開心地說:「從建檔成功那天開始,也背負著更大的責任與使命,我會照顧愛惜自己的身體,有機會救人時,可以救人一命。」紀宜均也發願參與明年的志工培訓,把握時間與因緣,發揮生命的價值,恆持善念。
從慈青到志工,有十五年志工經驗的青年志工葉宜欣,也報名明年的志工培訓。慈青時在志工柯德桂邀約下,進入人文真善美團隊,開啟近八年的筆耕之旅。她說:「我很慶幸加入人文真善美,在這領域參與許多慈濟活動,訪視、義診等,記錄志工們的付出,讓我很感動而想進入慈濟這個大家庭。」多年未受證全因勸募的關係而止步不前,去年參與演繹及慈濟六十年史紀錄團隊,而更加認識慈濟,下定決心培訓,『有願就有力,願有多大,力就有多大』她向菩薩發願後,順利開啟募款之行。葉宜欣找回當年赤子之心與初發心。
德傳師父與青年志工座談時說:「年輕的菩薩願意走出舒適圈,跟著資深志工一起努力,我們看到了希望,期待這樣的希望是擴大的……」師父更期勉大家,不論是老中青小,在面對考驗、無常的時候,轉好自己的心念,轉到法輪的時候,就能踏實的行在這條菩薩道上。青年志工走入菩薩道上,為慈濟注入一股活力。

- 細節
- 作者 葉臻
- 分類: 社區故事
- 點擊數: 58
- 報導地點: 馬來西亞
慈濟麻坡支會關懷清寒家庭的孩子開設「課輔班」;今年(2024年)開始走入三所學校進行「校園課輔補助計劃」,為孩子的學習路鋪上堅實的基礎。
麻坡慈濟志工多年來,致力於關懷清寒家庭的孩子,在家訪過程中發 現許多孩子,因學習環境不足而無法專注學業。2016年關懷患橫貫性脊髓炎的女孩陳美金(化名),因家庭貧困、行動不便而失學,為此,志工每週都到她的家中授課。
考慮到其他照顧戶孩童,同樣有課業落後及課後輔導的需求,因而2017年2月成立課輔班,為他們免費授課。透過陪伴和指導,幫助孩子們找回學習的熱情與自信。課輔班的師資來自各行各業的退休人士,他們以愛與耐心,為孩子的學習路鋪就堅實基礎。
小班課輔 成績顯著
2024年3月,慈濟麻坡首次走入校園宣導「課輔補助計劃」,攜手三所小學展開嶄新合作。主要針對國語及英語科提供小班制輔導,每班限最多十名學生,確保每名孩子都能獲得充分關注與指導。慈濟同時補助師資津貼及學生的蔬食午餐,讓孩子吃得營養均衡,提高學習效率,老師也能專心教學。
此計劃特別關注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他們因家庭環境或學習困難,可能面臨學業落後甚至輟學的風險。慈濟與校方配合,營造安心的學習氛圍,助孩子完成課業,重建自信,減少行為偏差的問題。九個月下來,超過半數學生的學習態度和成績顯著提升,令老師、志工和家長倍感欣慰。
2024年12月8日,慈濟麻坡支會舉辦「課輔班圓緣」。當天的活動氣氛格外溫馨,四十一位學生、四十一位家長及十三位師長齊聚一堂,另有四十六位工作人員全程投入協助,共同見證這場圓緣。
活動上,學生透過手語表演、手寫感恩卡、奉茶等形式,向老師表達謝意。老師與學生也上臺分享心得,場面溫馨感人。學生製作香蘭葉花束,附上感恩卡送給老師,有孩子則將花束帶回家送給母親,讓志工們深感孩子的孝心和懂事。
學業品行 雙管齊下
今年四年級的林俊傑參與課輔班後,英文成績有了顯著提升。他的母親張舜芬驚喜地表示,這是孩子第一年參與課輔班,沒想到效果如此明顯,她感激慈濟為孩子們創造這樣的學習機會,讓學習能力稍弱的孩子能夠追上進度。
林俊傑也分享,來課輔班很開心,這裡人數少,老師能和他們有更多互動。課堂上老師雖然嚴格,但課後會和他們聊天開玩笑,還會獎勵贈送小禮物,讓學習變得有趣多了。
此外,他也坦言,自己曾在背後說同學的閒話,幸好課輔班老師及時指正他,讓他明白尊重他人、言行得體的重要性。這次的經歷,不僅讓他在學業上取得了進步,也讓他在品德上有所成長,學會了如何做一個有責任感、有愛心的人。
人醫會醫護人員張秀華長期投入教導英文,她笑言,與其在家虛度光陰,不如將時間投入有意義的事。儘管不是專業教師,她在教學過程中摸索學習,認為這是彼此成長的過程。

「每次教學,我都要準備教案,其實這也讓我重新學習一遍曾經遺忘的知識。」她分享,教學不僅幫助學生,也成就自己,更深入思考教育的意義。她強調,學業固然重要,但良好的品德更是一生的必修課。她會教導學生如何待人處事,例如提醒孩子不能在背後講閒話,因為這是「造口業」。
另一位退休校長李瑞雲,選擇加入課輔班,將育人的熱忱延續下去。她指出,每堂課前,志工都會安排人文教育和靜思語教學,教導學生待人處事的智慧與美德,建立良好品行,這是孩子一生的必修課。
校園課輔 提高效率
來自東甲啟明二小的四年級學生劉子皓,國語成績從原本的困難重重,到如今能熟練拼寫許多詞彙。媽媽蘇玉欣見證了他的進步,內心充滿感激。

「我以前也試過在家教他,但孩子總是不聽,反而老師的話他就聽得進去。」
「校園課輔班雖然是新計劃,但欲速則不達,我們需要一步步來,確保質量勝過數量。」該校的徐梽葳老師表示,小班制教學讓學生吸收得更快,能隨時提問和得到回應,三分之二的學生在國語上都取得了進步。
麻坡領嶂淡米爾小學(SJK(T)Ladang Temiang Renchong)的羅哈斯莉老師(Lohashree A/P Ganesan)認為,教師的責任就在於帶領孩子克服學習上的困難,她義不容辭承擔此任。

許多參與課輔的孩子,來自單親或多子女家庭,家中缺乏指導課業的條件。這些孩子平時可能跟不上進度,但課輔班和免費餐食補助,讓他們能飽腹學習,專注力提升,避免荒廢時間。
她感謝慈濟的助力,認為這不僅改變了孩子的學習態度,也為他們創造了一個充滿希望的未來。
根植家鄉 守護希望
「很多時候我們都不知道,自己的價值是多少,我們應該做什麼,這一生才不會浪費掉……」臺上,來自東甲啟群華小的學生用手語詮釋歌曲〈不要認為自己沒有用〉,動作整齊劃一,向每一位老師與志工訴說心中的感恩。

臺下,盧慧蘭老師熱淚盈眶,用手機記錄下孩子們的一舉一動。她的激動,不僅是為孩子的精彩表演,更是為這群學生一路走來的努力與蛻變。
「你們都做到了,老師為你們感到驕傲!」
盧老師分享,這班學生剛在全國統一學期末考試(UASA,Ujian Akhir Sesi Akademik)中達標。他們從練習手語時的羞澀,到舞臺上的自信,孩子們的成長令她倍感驕傲。
盧老師在啟群華小教書二十年,這裡不僅是她任職的學校,更是她的母校。有人曾問她,為何不申請到大城市的學校當副校長或校長,享受升職加薪的機會。她總是笑著搖頭,堅守在這個偏鄉小村。這裡的孩子,許多來自單親家庭、隔代教養或外籍背景,需要更多關懷與支持。
校園課輔班的設立,讓這群孩子有了額外的學習機會。盧老師說,孩子們進步神速,課業信心逐漸建立,珍惜這得來不易的學習資源,學生出席率幾乎百分百。
當慈濟邀請課輔班學生參與圓緣日的表演,盧老師親自帶領孩子們練習手語。起初,孩子們放不開,畏懼舞臺。盧老師以鼓勵與耐心,幫助他們建立自信。最終,他們在舞臺上展現自我,從容大方,令她深感欣慰。
其中一名學生林駿翔雖未參與手語表演,但他感激盧老師細心地講解,幫助他聽懂國文,讓他在學習中感受到樂趣與成就感。他說:「因為聽得懂,所以學得更開心,也找回了自信。」
感恩之心 溫情流露
「謝謝老師這一年來的教導。」(Thank you for everything. We love you.)活動中,學生們親手奉茶給老師,並製作卡片與香蘭葉花束,將心中的感激化作文字與花語,獻給老師。其中,有位學生遲遲不寫感恩卡,志工起初以為他不知道該如何表達,便建議他簡單寫句「謝謝老師」。

然而,他卻低聲詢問:「可以不要把花束送給老師嗎?我想帶回家送給媽媽。」
這個男孩來自單親家庭,母親忙於工作未能出席。志工見狀,悄悄拿出一束備用花束送給他,並告訴他,如果想保留卡片給媽媽,就親口向老師說謝謝。男孩的孝心與體貼,讓在場的志工們感動不已。
慈濟課輔班及校園課輔不僅注重孩子的學業,更關注品格教育。有志工說:「課輔班不求孩子考取優異成績,但希望他們能依靠自己的能力,穩定立足於社會。」這一番話,也獲得家長和學生的高度認可,學生們在學業和生活上都有所進步。
正如志工和老師們所言,課輔班不僅是課業的提升,更是為孩子心靈埋下善與感恩的種子,讓這些種子在未來的歲月中生根發芽,開出希望的花朵。


- 細節
- 作者 葉臻
- 分類: 社區故事
- 點擊數: 41
「期許同學們,走出這大門之後,就是一好人……」靜思精舍德杭師父勉勵在場演繹男受刑人及觀禮女受刑人都能好好學習、精進,發心立願要努力做個願意付出,願意幫助他人的好人。

每到歲末寒冬之際,慈濟世界除了有 證嚴上人行腳為來自全球的慈濟志工授證暨歲末祝福外,全球各地慈濟志工亦不忘在各地舉辦社區歲末祝福,更用心前進監所,為在高牆內的受刑人(同學)安排歲末祝福,以虔誠的祝福。
開啟歲末祝福
2024年12月20日一早,靜思精舍八位師父帶領花蓮區近三十位慈濟志工以整齊隊伍進入法務部矯正署花蓮監獄,為所有工作人員及受刑人送來溫馨關懷及虔誠的祝福。除了在大禮堂現場同學同霑法喜,一起深入經藏,領略演繹之美,各工場也能同步透過連線如臨現場;精舍師父更貼心帶領慈濟志工前往各工場監舍,送上福慧紅包與蘋果表達祝福與關懷之意。

「因緣殊勝十多年來除了疫情期間,花蓮監獄與慈濟共同舉辦歲末祝福,以感恩心送走過去,用戒慎虔誠心迎接新年。」歲末祝福感恩會司儀慈濟志工林美蘭引言,回顧今年臺灣經歷了0403大地震、風災、豪大雨等天災,還有國際間也天災人禍不斷,面對種種災難,人們學到什麼?正如今年歲末祝福的主題,證嚴上人期許人人要「正念勤修學與覺 精進力行菩薩道」。

透過「2024年慈濟大藏經」,大家一起從短短三十分鐘影音中,看到慈濟志工藍天白雲身影遍布全球救濟苦難,善與愛的足跡烙印在各角落。慈濟志工總是如常在各地默默付出,而慈濟與花蓮監獄的緣起,則是源自2012年慈濟志工贈書《孝的真諦——幸福人生第一堂課》予監所,開啟十二年來每週固定到正德進修學校進行的茶道、花道、讀書會等生命教育課程。
多年來的陪伴
除了平時的生命教育課程,慈濟志工們更在特別的日子裡,為這群身心受到禁錮的同學們舉辦如浴佛、歲末祝福等活動,是陪伴關懷也是一種身心教育的「課程」。
自2014年伊始,除了疫情期間無法成行外,依慣例慈濟志工總會年年值寒冷的冬季歲末中,為同學們送來冬天一股暖流,帶來福慧紅包、祝福禮與滿滿的愛,溫暖大家的身心。
其中,更藉由不同曲目的經藏演繹,《法譬如水》、《父母恩重難報經》、《無量義經》及《法華經》的〈說法品〉和〈化城喻品〉……以宣揚善法,期待同學們從演繹中有所學習與收穫,為自己身心找到慰藉與出路,就如同今年歲末祝福主題「正念勤修學與覺 精進力行菩薩道」,人人都能秉持良善意念、口說好話、身行好事、腳走好路,共行菩薩道。
力與美的演繹
「凡夫眾生,孰能無過?我們自懵懂無知而至體認世界,不論有心或無心之過錯,皆須懺悔。」林美蘭為接下來由十二工場四十位同學演繹的《答案》及《懺悔果報障》並提醒大家,人們一直在尋找生命的答案,然而答案卻一直都在於身體力行的覺悟。

「為什麼樹欲靜而風不止?為什麼子欲養而親不在?為什麼生命無常如浮雲?」臺上同學們和著肢體動作,唱出心中聲聲的疑惑與無奈;而八位慈濟志工如同盞盞明燈,以柔和身段及句句善柔樂音,告訴這群迷途的「孩子」,「答案在風樹間領悟愛,答案在領悟中恍然明白,答案在明白後沉澱出悲懷……答案一直一直都存在,它永遠永遠等於愛。」
妙音搭配著肢體動作的力與美,交織出一幕幕感人的演繹;不只臺上演繹人員沉浸其中,臺下同學亦融入其中,更有人暗自拭著臉龐上滾滾而下的淚珠。
「縱情昧理心意亂,無明蔽障業萬端,沉溺欲境如狂象,飛蛾撲火逐妄緣。罪業從來無粗細,果報來時苦難言,六道輪迴墮惡趣,萬劫難拔陷深淵……」同學們虔誠唱誦,此刻所唱所思、一舉一動都是懺悔,臺上同學們以宏亮聲音與整齊一致的動作,演繹《懺悔果報障》訴說著內心深深的觸動與至誠發願。
師父的深期許
在精舍師父致送證嚴法師的智慧財產所得製作的福慧紅包及象徵平安的蘋果祝福所有同學之後,德杭師父勉眾:「世間最公平的是因果,因果如影隨行,一點假不了。」師父再以一則佛典故事,佛陀與弟子阿難對話提醒大家,佛法有如恆河沙般多,但是佛陀能傳出去的法卻只有如手中握沙,世間有緣聽聞佛法者稀少。
「雖然身在監獄裡,可以接觸到佛法是很有福報的,相信只要有一念善,人人本具佛性,佛性就是善與美,要相信每個人都有那一顆善良的心。」德杭師父勉勵大家更應珍惜有幸聽聞佛法的因緣。他更以《答案》提及,人生就如考試,要寫下一道道「正確」答案;錯了,就要懺悔、改過,繼而發願,立志精進。就如今日演繹過程,感人肺腑。
懺悔即清淨,德杭師父表示,身體髒了可以用雨水洗淨,心若髒了,就以佛法來洗滌。「任何宗教都有懺悔的法門,佛教有法譬如水,當覺得自己做錯了,心裡難過,就要有懺悔心。」德杭師父祝福同學返回社會後,要多行善,切勿再「回頭」;未來一定要選擇好的環境與朋友,發願行善,力行菩薩道。
典獄長的祝福
帶著感恩心與歡喜心全程參與感恩會的法務部矯正署花蓮監獄典獄長林振榮,從慈濟大藏經影片中,看見慈濟在全世界做很多救苦救難的事蹟,他深深表達內心感動。「感謝上人給我們啟示很多,也感謝師兄師姊十幾年來伴著花監同學度過人生低潮,大家感受到不離不棄的溫暖。」他希望,今天祈福會不只是祈福明年會更好,也要時時反省懺悔,有沒有做得不夠好,期待明年有更好的到來。

林振榮更提及,前幾天寒流到來,今天陽光普照,暖在心頭,更希望同學來到花監服刑,不要灰心氣餒,對人生還是要有好的期待。「同學時時有師兄、師姊帶著,內心去感受一下,期望未來都能如同今日的陽光,燦爛正向。」他再以影片中示現的苦難叮嚀同學們,世界上苦難的人太多了,同學要立志向上、向善,要有正念善念才能走上正道,甚至將來走上菩薩道。

他肯定同學們在短短一個月期間就能有如此表現,看出大家的用心與努力。林振榮更感恩慈濟志工這十多年來的往返與付出,陪伴很多同學走過生命的幽谷與低潮。「希望大家一畝心田種下好的種子,未來才能長出好的果實;祝福同學們都能早日返鄉與家人團聚。」

一場歲末祝福感恩會,林振榮滿滿心得,深深感觸。他認為,人心常被灰塵蒙蔽,要時時勤拂拭,藉心燈時時惕勵自己,保持正念;林振榮期勉同學們更要發願走上正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