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故事

- 細節
- 作者 葉臻
- 分類: 社區故事
- 點擊數: 43
滿屋垃圾、蟑螂、螻蟻與老鼠,嚇不跑慈濟志工;志工帶著愛、冒著雨為生活陷入困境的獨居長者打掃家園,帶來關懷與溫暖。
一進入屋內,一股酸臭味撲鼻而來,聞之欲嘔。食物的腐臭味、糞便及尿味;滿地的垃圾、四處 出沒的老鼠蟑螂,令人觸目驚心。慈濟志工李源文坦言,雖事先通過照片,已瞭解居家環境不佳,還是被現場糟糕的狀況嚇了一跳。

風雨無阻 志工齊心同行
方美華(化名)阿嬤因腳痛,行動不便,生活難以自理,居家環境因而長期堆積垃圾、雜物,混亂不堪,充滿異味。客廳裡塞滿廢棄的塑膠袋、食物殘渣、痰盂尿桶,老鼠蟑螂四處竄動,空氣中瀰漫著刺鼻異味,令人難以久留。
然而,這一切並未讓志工們卻步,2024年11月29日早上九點半,二十位來自麻坡和東甲的慈濟志工,走入東甲獨居長者方美華的住家,開啟一場溫暖的清掃行動。
「不管天氣怎樣,今天一定要把阿嬤的屋子清理乾淨。」志工李源文表示,雖然連續下了兩天雨,當天早上大雨滂沱後,慶幸轉為綿綿細雨,但大家依然如期赴約。

他事前了解阿嬤的居家狀況,知道有大型的家具要拆除,提前一兩天準備所需工具,包括鐵鎚、電鑽、水槍、掃把、洗衣粉、手推車、大型垃圾袋等,並且在志工群組事先分配任務,詳細說明打掃範圍及注意事項,以確保清理工作高效有序。
志工也事先與阿嬤在新加坡工作的外甥聯絡及溝通,取得同意才開始行動。當天,大夥兒戴上手套,穿上雨鞋,手持掃具,毫不猶豫開始清理工作。過程中,蟑螂、老鼠四處逃竄,志工的驚呼聲不時傳出,手上的清掃還是沒有停頓。
他們先將大量無法使用的廢棄雜物清理乾淨,再把家具、廚具進行分類整理,要為阿嬤重建一個溫暖舒適的家。大家齊心合力拆除舊家具,分解了,用推車推到外面,置放在事先溝通安排的大型垃圾槽內,並且貼心地為其阿嬤換了一張新的祖先臺。

垃圾成堆 志工用心清掃
11月,當接獲社區的提報,志工就前往關懷,志工黃秀級發現除了居家環境惡劣,阿嬤的健康情況也不佳,11月25日帶著她去醫院看診,得知阿嬤有高血壓、血糖偏高。同時,也幫忙申請福利援助。

「阿嬤,您為什麼把食物丟在地上?」
「我吃不完,丟在地上給老鼠吃。」
「阿嬤,不可以這樣,垃圾要丟在垃圾桶裡,家裡才不會有老鼠呀!」
黃秀級看到滿地有吃不完的食物,垃圾堆中有很多食物盒子,就一再囑咐阿嬤注意衛生;雖然她清楚對方可能無法理解她所言,還是一邊處理分類可以環保的資源,一邊曉之以理,希望對方可以聽進一二。
廚房的碟子覆蓋著頑固的污垢,還有紙類、鋁罐等物品,黃秀級都細心整理及清理,希望將能用的留下來延續物命。在整理塑料袋的時候,她也細心地檢查,看看有無重要物品。
志工黃碧珠表示,一進屋就聞到濃重的尿味及難以形容的異味,這樣的環境讓人無法想像阿嬤是如何生活的。
「好像人間地獄,活生生的例子呈現在我們的眼前。」
「看了很不捨,我們要讓阿嬤知道,至少還有人關心著她。」
在清掃過程中,她發現地面堆滿垃圾,雜物中藏著老鼠和蟑螂。這樣的生活環境讓人心疼,也更堅定了志工們為她改善居住條件的決心。
黃碧珠笑言,人間有情、有愛,不管晴天、雨天,做就對了。她表示這個環境對阿嬤的健康不好,至少幫忙清理了,可以給她一個乾淨的家。
鄰里關懷 真情溫暖人心
長期以來,阿嬤的生活離不開鄰居黃守寧的幫助。阿嬤無法自備餐食、外出打包也有困難,遠在新加坡的外甥,請黃守寧協助解決飲食上的問題。
黃守寧每天一早,準備一些糕點、麵食、米粉等早餐及咖啡,拿來給阿嬤,並貼心地拿藥給她吃。中午就安排人送飯過來,一日裡最少會前來關心兩次,這個關懷舉動也持續兩三年。難能可貴的是,客廳中痰盂尿桶的糞便,他默默地拿到廁所清理,沒有一句怨言。
問他為何願意處理這樣的工作,他回答:「做人就要做有意義的事,看到人家辛苦,就要來幫助她。」
「謝謝你們願意來幫忙打掃!」黃守寧很高興志工來幫忙清理,而且動作很快速;畢竟一個人力量有限,他也無法處理這些環境問題。一開始,他只默默在旁觀看志工打掃,慢慢地他也投入其中,一起動手參與清理工作。

清理過後 家居煥然一新
從清晨忙碌到午後,志工無怨無悔,不嫌髒、不怕臭,流著汗、冒著雨,經過六小時的清掃,阿嬤的家再無垃圾堆積,廚房也變得乾淨整潔,客廳裡擺放著舒適的床鋪。

「阿嬤有新床啦!」志工開心圍繞在她身邊,彷彿新居入厝,一起為她開心;大家雖然身體很疲憊,心靈卻富足。
阿嬤坐在志工剛組裝好的床,有床墊、床單及枕頭,周遭是志工特別準備的四角拐杖和家用蹲廁坐便椅,為她的日常起居增添便利。
阿嬤看著志工們忙碌的身影,感動地連連道謝,豎起大拇指稱讚:「Thank you!真的太感謝你們了!」
不善言辭的阿嬤,無法組織完整的詞彙,斷斷續續地用「很高興」、「很開心」來表達心中的感激。她也感謝志工帶她去看診,表示歡喜到哭了。
「我們幫忙您把屋子洗得乾乾淨淨、香香,不會臭臭了。」志工哄著阿嬤,並且叮嚀要保持環境的整潔,垃圾要丟在垃圾桶裡。
當收到志工送給她的衣服,她開心地說:「紅彤彤的衣服,我喜歡,好像要過年了。」過後,她問志工:「過年你們要來嗎?」

「阿嬤,有空我們會來的。」志工回答。
這次清掃不僅改善了阿嬤的居住環境,也讓她重新感受到生活的溫暖。後續,社區志工將會持續關懷、教導阿嬤衛生方面的教育,不能亂丟垃圾,注重個人衛生,如此才可以讓她在一個比較乾淨的環境之下生活,進而保障健康。

打掃圓滿,大家與阿嬤一起合影,歡喜留下愛的足跡。志工們帶走了滿滿的感動,也為阿嬤的生活注入了新的希望。
天雖下著雨,但人間有愛,慈濟人的善念如陽光般驅散寒意,為生活陷入困境的獨居老人帶來關懷與溫暖。這不僅是一次清掃,更是一場愛的接力,為社區繪出一幅善與美的畫卷。

- 細節
- 作者 葉臻
- 分類: 社區故事
- 點擊數: 1660
這是慈濟柏斯聯絡處首次到偏鄉部落舉辦義診,也是第一次以原住民為主要服務對象,更是第一次需要自己攜帶及安裝牙科治療設備的「大型義診」。
柏斯慈濟志工團隊共五十人於2024年9月20日至23日,前往距離 柏斯六百多公里的偏鄉卡爾古力(Kalgoorlie)進行兩天半的牙科義診,共治療七十位病患。除主要的牙科診療外,也設置牙科篩檢、牙科照影、健康檢查、復健診療、兒科與新生兒護理、藥局等科別,共計二百四十一人次受惠。
內陸最遠的義診 事前溝通避免誤會
這次也打破慈濟在全澳洲往內陸義診最遠的記錄,從柏斯開車需要花七小時才能抵達目的地卡爾古力。醫療團隊與志工以一念善心與熱忱,為解決運送器材設備、個人方便性、節省開銷或避免體力透支的考量,志工分別用不同的交通方式扺達目的地,如搭乘飛機、火車、自駕汽車、租小型巴士,以及租借貨車運送義診所需器械。
卡爾古力是一個隨著礦業而發展出來的小鎮,擁有地球上含金量最高的礦區之一,追礦業的發展,居住在當地的原住民並沒有因此獲益,仍舊貧富差距懸殊。原住民不僅生活條件差,連同公立醫院牙科的牙醫師離職,就取消牙科服務,無再聘用新的牙醫師,造福這羣較弱勢的住民。
大約一年半前,小兒科醫生牛康衛(慈濟人醫會志工)被派遣至卡爾古力工作三個月,發現這個地方還有很多需要幫助的人們,於是和當地工作時的上司克莉絲汀醫生(Dr Christine Jeffries-Stokes)和其丈夫傑弗瑞,本身是位原住民長老(Reverend Geoffrey Stokes),商討發起義診來幫助當地居民。

鑑於偏鄉地區原住民人口較高,需要幫助的大部分也是原住民 ;為此,他們夫婦倆也特地在義診前,從卡爾古力前往柏斯聯絡處,對志工們介紹原住民文化該注意的小細節,為這次義診做準備,避免不必要的文化衝突或誤會。
這次的義診,本來是打算在原住民部落裡面的一個教堂舉行,因傑弗瑞是該教堂牧師,很樂意出借教堂,供慈濟義診使用;但勘察場地後,發現硬體設備不足外,會經常性斷電,實在不符使用。於是,克莉絲汀醫生向當地各個慈善機構發出支援請求,號召大家為義診出一分力。
眾人成就義診 齊心援助弱勢鄉親
當地的救世軍(Salvation Army)負責人雪莉(Shirley)表示,願意把救世軍教堂,讓出來給慈濟舉行牙科義診。該公益團體,一直以來都在為當地弱勢群體提供援助,對當地人民來說並不陌生。雪莉不僅爽快答應出借救世軍教堂,對於場地要求也是有求必應。

她知道平時小朋友上主日學的大房間,將會用來當義診看病的診間,於是在慈濟團隊抵達會場前,就親自把大房間裡的桌椅、玩具清空和打掃乾淨,方便志工可以馬上開始布置診間與安裝醫療療器材。
由於義診時間是在週末,正逢教友聚集教堂大廳裡做禮拜的日子,雪莉二話不說,果決將活動移至教堂後方的鐵皮屋舉行。「牙科義診對這裡的居民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我們能夠提供一些方便是我們的榮幸。」
慈濟柏斯於2013年開始舉行牙科義診至今已十一年。期間,曾在柏斯市區牙科診所或是口腔衛生中心,舉辦過多次大型義診。
與以往舉辦過的牙科義診不同的地方,也是這次義診最大的挑戰之一,就是場所是一所教堂,本身沒有任何牙科醫療設備;因此,首次在非醫療環境下舉辦義診,從無到有,所有醫療設備、器械、工具、藥劑……團隊都要事先準備妥當,有的設備可向柏斯當地的診所或機構洽借、有的遠從布里斯本運送過來。
需要的項目琳琅滿目,大至診療椅、消毒機、負壓抽吸系統機;小至鉗子、棉花、、麻醉劑,都需要一一確認再裝箱、編號,然後再分門別類,一箱箱上貨車載到卡爾古力。

良醫助人為樂 施醫施藥又施器材
TIMA澳洲創辦人盧以欣牙醫師和柏斯創辦人施彬彬牙醫師,有多次偏鄉義診的經驗,不僅為這次卡爾古力牙科義診提供專業意見,兩位大醫王在百忙之中,特地抽空從布里斯本飛來柏斯共襄盛舉。「第一次到偏鄉服務本來就不容易,更何況是現場沒有醫療器材,需要自己帶來,這和平時在城市裡辦的義診是完全不一樣的。為此我很佩服柏斯團隊的勇氣!」盧以欣敬佩地說著。
桑尼醫師(Dr Sonny),幾年來一直提供自家牙科診所給慈濟免費使用,在這次義診也大方借出消毒機、診療椅及上百件大大小小的牙科器具。廠商West Coast Dental Depot無償借出吸唾機、負壓抽吸系統機,還貼心準備好長短適用管子,方便直接安裝。
當卡爾古力當地的牙科診所Goldfield Family Dental得知慈濟,將在當地舉辦義診時,負責人艾莉絲(Alex)馬上表示,願意提供不足的大小器材,也慷慨借出診所的行動診療車,裡面設有小型X光機與消毒機,可說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他也應允,對於義診時有些較嚴重的病患,後續需要做更全面的X光照攝時,可以在營業時段內到他的診所拍X光。

艾莉絲診所不止借出硬體設備,在她的診所上班的牙醫師與牙科助理,都主動參加義診,兩天共有六位牙醫師和牙科助理幫忙看診。來自尼泊爾的牙醫師蘇舒魯特(Sushrut Kishore)是在Goldfield Family Dental上班,和許多在卡爾古力工作的都市人一樣,一週飛來卡爾古力工作,一週飛回去柏斯休假。剛好慈濟舉行義診的這一週留在卡爾古力,所以就過來幫忙。「感激慈濟舉辦這次義診,我們才有機會幫助別人。」
已經為病患看診一整天的他,臉上卻沒有絲毫疲憊的感覺,他覺得既然自己有能力可以幫助別人,就應該出一分力。「大部分的偏鄉都會需要這項服務,希望慈濟會更加深入西澳的各個角落,下次我還會再來參與。」

拔掉十顆牙 竟然不痛還比「讚」
「太不可思議了,竟然不痛!」把整個口腔剩下的十顆蛀牙全部拔掉後,病患塔米(Tammy Nicholls)比了一個大拇指開心地說道。塔米已經有二十多年沒有看過牙醫。因為上次看牙醫的時候,為了拔掉一顆牙而差點把下巴弄傷,從那時候就一直不敢看牙醫。
義診前,塔米的女兒在臉書看到慈濟,將會在卡爾古力舉行牙科義診的訊息,引起她的好奇心,在網上徹底調查慈濟一番,得知慈濟在澳洲有好幾個聯絡點,也知道柏斯每個月有舉辦牙科義診,幫助過很多不能負擔牙科費用的人。看見網上對於慈濟的回饋全都很正面,所以就抱著勇氣過來。

來到這裡,也覺得慈濟志工很和善,讓人感到心安。「真的非常感謝你們,我會把慈濟介紹給所有我認識的人!」拔完牙的塔米雖然嘴裡塞滿棉花,可是真的很想把這分喜悅和感激的心情分享給大家。她這次把全部牙齒都拔掉後,將會戴上假牙,讓剛走出十七年婚姻的自己找回笑容,展開一個新的人生。
這次拔了五顆牙齒,其中四顆是智慧牙的克麗絲塔爾(Krystal Stokes),之前因為牙痛,曾到本地原住民健康服務中心(Bega Garnbirringu)尋求幫助,服務中心將她轉介到鎮上的公立醫院的牙科部;因唯一的牙醫師已經離職,於是又把克麗絲塔爾轉介到私立診所,但高於澳幣兩千元的費用,實在不是她經濟能力可以負擔。獲知有牙科義診,就趕快把握機會過來尋求幫助。
她表示,如果慈濟下次還有再舉辦義診的話,不管是這裡或是別的偏鄉,自己都願意過來幫忙,讓慈濟更容易和本地人建立感情。
俗話說:「牙痛不是病,痛起來要人命。」被迫與疼痛共存的原住民,沒想到有著如戲劇求醫無門、付不出醫療費情節,讓人心疼與不捨,沒有親自見證,真的難以想像部落的困境。上人說:「苦難的人走不出來,有福的人就走進去。」這場義診只是個開端,希望可以感動更多的人,一起加入改善他們牙科的問題。


- 細節
- 作者 葉臻
- 分類: 社區故事
- 點擊數: 53
「孩子的媽媽很開心我們的到來,江小弟每次都會問下禮拜什麼時候還要再去課輔班,如果要請假,也會很難過的跟我們講,這讓我覺得很感動,反而更珍惜。也讓我學到,雖然我的家境雖然普通,但是希望可以像他們一樣知足 ,還可以幫助家裡,這是我覺得今天學到最大收穫。」大學伴韋建峰分享內心感受。
臺南玉井課輔班自9月21日開辦至今剛滿三個月,在這充滿溫馨的聖誕佳節前夕,12月21日舉辦首次聖誕家訪,由臺南慈濟志工、社工、臺南慈濟中學陳天和、顔秀雯及鍾雅慧三位主任與老師,帶領課輔大學伴走入偏鄉。活動分八條動線,遍及玉井、南化、楠西、左鎮等五個區,共六十人參加。家訪接受課輔有二十一位小學伴,每位大學伴還特別戴上喜氣的聖誕帽,還準備客製化聖誕禮物,提前送暖又送愛。

不辭辛勞 發揮愛的能量
「此次最遠的家訪是關山,車程一趟就要花費九十分鐘,山路崎嶇加上沿路有工程在施工,同車有人暈車,唯有經歷才知道小學伴要來一趟課輔是這麼辛苦。」成功大學慈青社指導老師陳岳男分享,也表達感恩之意。有這群大哥哥、大姊姊,每週六撥出時間來陪伴小學伴,他們的爸爸、媽媽、阿公、阿嬤也寄予很大的期盼,希望帶領孩子看見不一樣的世界。

陳岳男老師特別表達:「志工嚴聖賢不忍偏鄉的學童因經濟弱勢、隔代教養、家庭功能不足,加上城鄉差距讓孩子的未來無法翻轉,為課輔班的招生,來回關山五、六趟,只為說服家長同意讓孩子前來。」他說明家長即便答應嚴聖賢了,每週六的課輔時間,還要安排志工來回接送孩子,開班的成立非常的不容易,有你們共同來付出,大家都要珍惜,也提前祝大家聖誕快樂,期末考試順利。
陸續邀請大學伴分享彼此家訪的感受。大學伴羅致論分享送就讀高一的羅同學「高中英文漸進式閱讀100篇」作為聖誕禮物,第一次家訪就像回到阿嬤家有分親切感。因父母忙於工作陪伴時間少,但阿公很注重孩子的教育。
和羅同學的互動會以當朋友、同學相處模式陪伴他學習,「透過家訪更了解他英文不好是沒環境,往後的課輔會和他討論時間管理,並分享自己覺得很好的方法,互相協調調整授課方式,幫助他越來越進步。」也欣慰羅同學的態度積極目標很明確,感受到他很努力的學習,課輔英文外,也會注重其他科目。教他多背英文單字,有足夠的單字量打好基礎,其他的文法句型就不是問題,所以很高興送的禮物,他喜歡又會善用此書。
家訪時羅同學表示:「參加課輔理解能力變得比較好,數學也進步許多,成績在班上排名第五,未來會往理科發展。」阿公開心覺得孫子有人指導學業進步了。慈中鍾主任同時也鼓勵羅同學,「英文要多練習才有成效,若遇到學習困難,可以告訴師姑伯或大學伴哥哥,我們都會協助。」
毫芒微光 點亮心中的愛
大學伴田靖嘉分享:「我們一開始是連Google map都找不到他們的門牌,然後師姑就下車問,一路找檳榔攤在哪裡,最後還是打電話給爸爸,這樣才找到。」課輔的小五的小學伴榮小妹只跟爸爸一起住,因為榮小妹和爸爸一起去流浪狗收養場工作,接到電話要家訪爸爸才請假回來。爸爸表示:「工作是有做才有錢賺,所以很少請假,等會又要回去繼續工作。」

「當我們到時,家的鐵門沒有開,門口放二張椅子,然後大家就站在門口一起聊天,能看得出來爸爸其實很開心我們到來,平時孩子就很喜歡分享,但一開始見到那麼多人時還是會害羞。」田靖嘉分享著:「覺得去看到他們家,會更了解在生活上要跟她聊天什麼,或是教她什麼東西,在課業上本來就很乖,會問問題,所以更知道她生活方面要怎麼去幫助。」
志工劉純蓮和大學伴分享,榮爸爸很坦然,說著過去曾進入監獄,因為妹妹的到來,讓他心中燃起了希望,很開心有這麼多人的關心。劉純蓮安撫:「每個人都有過去,好與不好而已,你已很用心在照顧女兒,能讓女兒來慈濟課輔班接受好的環境教育很棒了。」也感受到女兒改變很多,是對慈濟的一分信任。
大學伴楊晨祐和謝希語陪伴是一對就讀高職的林姓兄妹,阿嬤看到我們的到來顯得特別開心,也跟著大家一起戴上聖誕帽,而當志工要離開時,阿嬤站在門口開心地揮手道別。楊晨祐表示:「雖然剛開始和哥哥互動很容易畫下句點,現在相處很容易、很開心,雖然沒有升學的意願,但仍會積極鼓勵在課業上努力。」而妹妹個性剛好相反,很有自己的想法,對個性內向的大學伴謝希語就以傾聽的方式聽妹妹聊生活的事物,再給予建議,也表示:「從妹妹身上也學習到很多」。

大學伴吳蕙欣跟王媽媽聊天得知,小六王小妹在家裡和在學校是一個蠻內向的小朋友,「但很開心!在跟他互動的時候,其實她都會蠻主動會跟我說什麼或是她做什麼。而剛剛要送禮物給她,因人多她很害羞就是一直在躲,感覺整個人要都縮起來看不見了。」因為比較內向容易害羞,當下可能不好意思收人家的禮物,就覺得說沒關係,或許現在還沒有辦法克服,那就慢慢來。而在旁的媽媽也鼓勵王小妹妹勇於接受大姊姊的祝福。
慈悲腳步 延伸愛的寬度
韋建峰分享:「這次的家訪讓我第一次踏進小朋友的家,感覺到他們雖然家庭或經濟上的關係比較弱勢。但是他們跟一般的小孩是沒有不一樣,多了一分純真和熱忱,所以讓我非常感動。」

我們到就讀國小五年級的江小弟他們家,「媽媽是很開心的,願意跟我們分享他在家裡的狀況,或者是他的問題和他的隱憂,讓我們一起來為他想辦法之類的。」意想不到他還主動帶我去他的房間,參觀他的秘密小基地,「因為我們有帶禮物,知道他很喜歡畫畫,送他最喜歡的色鉛筆,再次驚喜!想不到他還送我,自己在學校做筆盒,寫上他的簽名,要給建鋒哥哥的。」是收到最開心的禮物。
大學伴劉芸蓁分享:「我的小學伴是廖小弟就是平常上課很常舉手的那位小朋友,因為媽媽假日或平日都要去工作,爸爸身體也不太好都待在家裡,但也沒辦法教他讀書,所以他學習上就有比較多的障礙。」但他能夠在那樣的環境下,還可以保持很樂觀、正向的的態度,很喜歡跟大家一起,就覺得是一件很不可思議的事情,「對我來說可能比較困難重重,就覺得他是一個很棒的小孩,也很感謝這學期可以遇見他。」

社工葉雅玲表達內心的感動:「第一次辦聖誕家訪,帶著大學伴們從另一個角度看到小學伴的家庭,讓我們更能同理小學伴的學習狀況為何會如此,家長對課輔班有所期待,大家能將更多的動力及能量帶來。」希望大學伴們把握此次經驗,在未來的人生路上也願意為他人伸出援手。

顔秀雯主任也分享:「透過此次家訪對大學伴們來很新奇,過程能了解小學伴的成長背景的樣貌、家庭的困境,訪視團隊也期待,大學伴可以感同身受,幫助偏鄉孩子走出來,給小學伴重要的思考,如何脫離家庭複製的框架,使得小學伴長大之後有平安、健康的人生。」勉勵大家下學期再來投入陪伴偏鄉學童,為需要幫忙的孩子付出。

大學伴也在溫馨佳節前將心中的感恩,化為一張一張的祝福卡片送給默默等候在外的和泰租賃汽車公司司機們,載著大學伴們遠從臺南市區到玉井。其中大學伴劉芸蓁寫著:「帶著感恩的心,每次來回的等待,只為了成就小學伴。謝謝您們每週六早上都不辭辛勞的來學校載我們,讓我們能安心的一路睡到玉井課輔班,在十二點下課後,再開車載我們回市區,為我們的這趟旅程增添色彩,祝您們身體健康,賺大錢!」

- 細節
- 作者 葉臻
- 分類: 社區故事
- 點擊數: 34
隨著大陸冷氣團南下,全臺氣溫急速下降。板橋區訪視團隊於12月14日晚上啟動街友寒冬送暖關懷行。

尊重、務實
晚上九點四十分在十一度低溫的寒冷天氣下,穿著藍天白雲的慈濟志工們,從車上搬運共六十袋沉 甸甸的物資袋到板橋車站廣埸前面,排放整齊。這次準備的物資袋有泡麵、麵包、八寶粥、禦寒外套、毛帽、保暖襪、圍巾、衛生衣共六十份,外套也準備L、XL、2L三種尺寸。一共有三十六位志工參與,分成三條動線進行。

「寒流來臨,社會有需要,慈濟人就出現,氣溫持續下降,感謝大家一同來結善緣。」訪視志工廖進德叮嚀著。「晚上的任務要如國際賑災一樣,五個要點:直接、重點、尊重、務實、及時,在需要的地方點一盞燈,也祝福他們能早日走出來,恢復正常生活。」詹龍禎提醒道。

點一盞燈
發放動線分配完畢,志工拿著物資依序前往關懷區塊關心街友。志工陳哲華熟悉地帶領志工們走到新府路捷運出口,和街友們話家常,也將帽子和圍巾拿出來給街友們戴,也勸他們煙不要抽,酒也不要喝,好好顧好身體早日去找工作。

板橋車站的西側樓梯,沒有照明燈黑壓壓的一片,志工用小型手電燈照著前方的階梯,帶著大家往三樓處落腳走,看到三男二女年青人,共有六位年紀從三十到四十歲間年青街友們在此生活。
年輕的街友小李,因為車禍現正調養中,小李說:「今年出車禍,所以還在養傷中,等養好傷會去找工作。」志工詹龍禎感覺小李很陽光,祝福他找工作順利成功的,小李謝謝志工的鼓勵和祝福。

正向思維
地下一樓板南線出口的兩側牆角,棲息著幾位頭髮花白的長者,他們用紙箱及隨身行李圍在身邊,抵擋陣陣吹襲的寒風。一位頭髮花白的長者,在地下道出口住了三、四十年,因為患有胃食道逆流,讓他無法好好找到工作,志工吳應雪拿出帽子、襪子送他保暖身體。

站前路7號出口,平時做木工的張先生,因為腰痛而無法工作,吃藥打針以後稍稍改善,志工廖進德、廖陳美華遞上保暖衣物,並祝福他平安健康。往上的樓梯平臺,五十一歲的王先生靠舉廣告牌維生,志工吳應雪幫他圍上圍巾,並鼓勵他要加油。
志工賴環鼓勵街友們說:人生難免遇到挫折,心中要常保正向的思維;如果心中煩悶、不開心就會變成哭臉。」賴環鼓勵大家心中要保持樂觀正向,日子要如何過,取決自己的心,只要心中有正向觀,保持天天微笑,日子一定會越來越好。
寒冬送暖
站前路3號5號出口左側樓梯間,有兩位年輕人,一位來自高雄、一位來自新北市、一起做粗工維持生活,生活在地下道很辛苦,志工吳應雪表示:「今天是來送溫暖給他們,希望他們了解社會上還是有溫暖。」並祝福他們好好加油趕快離開這個地方。

文化路1號出口手扶梯下方,五十四歲林先生以前菸酒不離身,但是現在有痛風不敢喝了,菸酒都戒了,志工廖進德為他為上圍巾,並要他身體要顧好。

寒風送暖關懷行共關懷五十三位街友,發放五十二份物資,訪視團隊吳應雪、廖進德表示:志工們寒冬溫馨送暖,及時關懷苦難人,做到證嚴上人慈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理念,感恩大家的參與。
夜深了,志工將準備的禦寒衣物致送無家者,希望他們平安度過嚴冬,用正向積極的心迎接來春的朝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