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backend
  1. 你目前位置:  
  2. Home
  3. 社區故事

社區故事

一歲多的愛雅特(Ayat),是敘利亞難民幼童,活潑可愛的她是先天聽損兒,在集結眾人之力的醫療愛,今後世間繽紛不僅看得見,有聲世界也能聽見愛。(攝影:林綠卿)

串聯三國愛心 敘利亞小童開啟新「聲」命

細節
作者 葉臻
分類: 社區故事
發佈: 2024年12月19日
點擊數: 38

如果孩子早產,有可能因發育不全,導致聽力受損,必須靠助聽器或植入人工電子耳,才有機會聽見世界的聲音。但這對逃難到約旦的敘利亞難民來說,這筆可觀的醫療費用,根本無力負擔。

 

現年一歲九個月的愛雅特.賈辛(Ayat Adeeb Aljasem)是敘利亞難民幼童,七個月大就出生的她,是個雙耳極重度的聽損兒。無聲的世界直到2024年10月初,由「臺灣路竹醫療和平會」(Taiwan Root Medical Peace Corps)在難民營義診活動發現了她,愛的救援就此展開……

 

難民營 希望到底在哪裡

 

時間拉回2016年,愛雅特一家人住在敘利亞阿勒坡(Halab)七十公里外的一個鄉村,當年二十八歲的爸爸阿弟卜(Adeeb Aljasem)和二十一歲的媽媽曼娜(Manar Aljasem),年輕的兩夫妻經營家族麵包店,生活小康安定。可是2016年內戰,空襲摧毀他們的家,爸爸、媽媽帶著兩個孩子逃難。走了二天二夜,第三個女兒,就在約旦、敘利亞、伊拉克三國的邊界若克班(Rokban)出生。

 

2016年4月他們進入約旦,住在阿茲拉克難民營(Azraq Refugee Camp)中,不必付擔房租、水電,每個人每個月有食物券十五約幣(約合新臺幣七百零五元),艱難貧困的生活,爸爸有時候會到工地打零工,但因住在難民營一切行動都受限,只有一個星期的假單,很難找到穩定的工作。

 

夫妻倆又接連生了三個孩子,直到2023年愛雅特出生。所以小愛雅特有六個哥哥、姊姊,一家九口,食指浩繁,連吃飽都成問題。

 

屋漏偏逢連夜雨,愛雅特是早產兒,媽媽在懷孕七個月就生下她。產檢時,醫生說羊水快乾了,緊急剖腹產。她出生時只有九百公克,在保溫箱住了三十五天,從保溫箱離開時,有一千七百公克,當時所有的醫療費用都是由「聯合國難民署」支付。

 

回到家後爸媽也沒發現異狀。直到孩子一歲多,爸爸發現她連簡單的字彙都不會說。才帶著她到處求醫,醫生只告訴他們:「這孩子有說話的問題,可是沒有聽力專科醫生可以檢查。」這消息,讓原本就困難的家,更雪上加霜。

 

跨國情 用愛來彌補缺憾

 

幸好,2024年10月初,由臺灣路竹醫療和平會,在難民營的義診活動時發現了愛雅特。透過慈濟人醫會謝金龍醫師與路竹會李翔醫師,聯絡上約旦代表處楊心怡大使與慈濟約旦分會陳秋華執行長,進而找到她的家人,請他們帶孩子到安曼(Amman)做治療。

 

10月17日,爸媽帶著愛雅特在慈濟志工如思(Mohamed Khir Roz)及以工代賑的醫療志工阿詩瑪(Asmaa Akhras)陪伴下,來到安曼聽力中心(HearingTec Center),由慈濟認識已久的院長瑞米(Dr. Rami Nasrawi)醫師檢查。

 

「因為雙耳重度聽力障礙,即使幫她裝助聽器,也於事無補。最好的治療方法是人工電子耳或稱人工耳蝸(cochlear implantation)手術。」經過一連串精密的檢測,院長說明結果,可是這項手術費用非常昂貴,需要一萬八千約幣(約合新臺幣八十一萬元),慈心的醫生主動減價到一萬六千約幣(約合新臺幣七十二萬元),但這天文數字,對夫妻倆來說根本籌不到。

 

院長強調:「我們不可以再拖延下去,如果一歲、兩歲接受治療,她可以過正常的生活,如果四歲才治療,我們要花更多力氣幫助她。」他細細解釋,先天性雙側重度以上聽力損失,左右耳都在負八十以下,所有的聲音對孩子來說,是悶悶的雷鳴。她的世界是一片寂靜,聽不見,就沒有辦法學說話,以後只能用手語溝通。

 

瑞米(Dr. Rami Nasrawi,左)院長強調:「我們不可以再拖延下去 如果一歲兩歲接受治療 她可以過正常的生活 如果四歲才治療 我們要花更多力氣幫助她。」(攝影:阿絲瑪)

 

「我們幫她裝人工電子耳之後,有一個人工耳蝸,外面會有一個磁鐵吸附的助聽器,幫助她可以聽見聲音。」在院長描繪的未來,每個人都充滿了期待,但龐大的醫療費用……

 

10月30日,在陳秋華執行長及志工關懷相伴下,他們再度來到聽力中心,做了斷層掃描(CT Scan),確定愛雅特的耳骨是否鈣化,才能決定能不能進行人工電子耳手術。幸運的是,孩子是可以進行手術的。同時醫院也趕緊向澳洲訂購電子耳,但澳洲沒有訂成,一番波折又轉而向奧地利訂購。

 

與此同時,陳秋華在約旦當地,謝金龍醫師在「臺灣牙醫群組」同時發起募心募愛,獲得臺灣、美國、約旦善心人士熱烈響應。臺灣有一百一十六位捐款,約旦有一百二十九位,還有美國也有六位,愛紛沓而至。

 

10月31日,楊心怡大使代表臺灣路竹會捐贈五千美金(約合新臺幣十六萬元),幫助難民女童電子耳手術費用,而大使本人愛心也不落人後,到分會辦公室,個人捐贈五百美金(約合新臺幣一萬六千元),為了幫助愛雅特,每個人都願意盡一分心力。

 

10月31日,楊心怡大使(右五)代表臺灣路竹會捐贈五千美金(約合新臺幣十六萬元),幫助難民女童電子耳手術費用。(攝影:劉金玫,日期:2024/10/31)

 

醫療路 有愛相伴不孤單

 

11月12日,一早七點三十分,在忐忑、期待雜揉的心情下,爸媽帶著小愛雅特來到阿布達里醫院(Abdali Hospital),準備開刀植入人工電子耳。主刀醫師費拉斯(Dr. Firas Alzouabi),細細交代術後兩個星期要回診,從醫師自信的神情,還有一直陪伴在身旁的慈濟志工,夫妻倆鬆開了緊鎖的眉頭,放下懸著的心。

 

「以前做的檢查是簡單的,沒有那麼多詳細的檢驗。」到陌生環境,接受手術前的檢查,愛雅特用哭來表達恐懼,更何況她還聽不見。一旁的爸爸對志工如思說著心底的感激之情,檢查後,媽媽帶著她來到九樓麻醉室準備手術。

 

愛雅特躺在開刀房,不知人間事,開心滑著手機,聽不見聲音的她,看著螢幕上的卡通,沉浸其中。親切和藹的麻醉醫師像個魔術師吹起了氣球,她張大眼睛望著氣球。大家小心呵護著,令她全然沒感受到手術室的冰冷與害怕,在麻醉生效後,孩子迅速沉沉睡去,護理師在右耳下方畫了一個手術記號,愛雅特的生命從此有了新的扉頁。

 

親切和藹的麻醉醫師(左)像個魔術師吹起了氣球,愛雅特張大眼睛望著氣球,大家小心呵護著,令她全然沒感受到手術室的冰冷與害怕。(攝影:林綠卿,日期:2024/11/12)

 

經過兩個小時的等待,媽媽被安排到恢復室陪伴,再經過一個小時,頭上纏著繃帶的小愛雅特終於被媽媽抱出來。剛剛醒過來的她,張著大眼睛,緊緊抓住媽媽的頭巾,渾然不知剛剛發生了什麼事。回到病房後馬上撒嬌的投入爸爸的懷抱,大一歲的姊姊也開心地跟她玩起來,小娃兒在媽媽的懷裡終於有了笑容,看到她可以正常行動、表達,志工們總算鬆了一口氣。

 

手術後,頭上纏著繃帶的小愛雅特終於被媽媽抱出來。剛剛醒過來的她,張著大眼睛,緊緊抓住媽媽的頭巾,渾然不知發生了什麼事。(攝影:林綠卿,日期:2024/11/12)

 

回到病房,大一歲的姊姊(左)開心地跟愛雅特(右)玩起來,小娃兒在媽媽的懷裡終於有了笑容,看到她可以正常行動、表達,志工們總算鬆了一口氣。(攝影:林綠卿,日期:2024/11/12)

 

下午四點,在陳秋華帶領下,志工們來到醫院門口與楊心怡大使會合,大家迫不及待來探望愛雅特。一行人來到病房,大使立馬送她一隻泰迪熊與阿拉伯甜點Bite。看著活潑可愛,樂開懷的孩子,每個人都笑了,溫馨之情瞬間漾開來。

 

病房裡,楊心怡(前右一)大使送她一隻泰迪熊與阿拉伯甜點Bite,看著活潑可愛,樂開懷的孩子,每個人都笑了,溫馨之情瞬間漾開來。(攝影:林綠卿,日期:2024/11/12)

 

「長期來講,影響她語言的學習,非常感謝慈濟,還有國內的一些其他的組織,有很多的師兄師姊,很多的善心人士,共同發起募捐,幫這位小朋友做手術。」楊大使娓娓道起這段跨國的援助之情,更感恩志工綿綿的醫療關懷路。

 

陳秋華執行長與志工漢娜(Sister Hana)也特地送上慈濟環保毛毯與愛心吊飾。執行長向家屬說明捐款來自十方,愛不分國籍。一旁的漢娜更感動地直說:「感恩大家、上人、善心人士,捐助善款讓她動手術。」看到孩子挺過難關,歡喜欣慰中,陳秋華還特地與臺灣謝金龍醫師現場連線,報平安,分享喜悅。

 

有眾人的愛,術後,孩子健康順利,也在隔天(13日)如期出院,志工一樣相伴在旁。

 

聽見愛 繽紛世界迎未來

 

11月18日,孩子手術後第一次回診,來到眼睛專科醫院(Eye Specialty Hospit al),一樣由手術醫生費拉斯解開繃帶,檢查傷口,一切都如預期恢復良好。

 

11月26日,愛雅特第一次啟動電子耳,電子耳聽力醫生羅珊娜(Dr. Rozana) 詳細教學「要如何照顧電子耳設備、充電與夜間保存在除濕盒中。」爸媽認真聽著,用心記下每個細節步驟。

 

11月26日,手術後第一次啟動電子耳,由電子耳聽力醫生羅珊娜(Dr. Rozana,右) 詳細教學「要如何照顧電子耳設備、充電與夜間保存在除濕盒中。」(攝影:林綠卿,日期:2024/11/26)

 

愛雅特生平第一次聽到聲音,原本靜默的世界,突然出現聲音,而且她完全不知道為什麼有聲音進入她的腦袋。大人說的話,對她而言,全然不了解,她也不知道大家在叫「愛雅特(Ayat)」,就是她的名字。一個嶄新陌生的世界,她驚嚇大哭。

 

「她聽到聲音了!」聽力醫生看著她緊抱著媽媽大聲哭泣,很高興地宣布,此刻所有人都替孩子開心,感動盈滿每顆心。

 

「她聽到聲音了!」聽力醫生看著愛雅特緊抱著媽媽大哭,很高興地宣布,此刻所有人都替孩子開心,感動盈滿每顆心。(攝影:林綠卿,日期:2024/11/26)

 

「之後有六個星期,六階段,慢慢調高音量接受的敏感度 。」醫生細細叮囑。她即將開始適應有聲的世界,聽到爸媽的呼喚,開始學說話,往後的人生,可以正常與人溝通,不需依賴手語跟讀脣術,孩子的生命有了轉機。而這段集結眾人之力的醫療愛,將銘刻在每個人心中,伴著愛雅特平安健康長大!

 

結合眾人力量的醫療援助,愛將銘刻在每個人心中,伴著愛雅特平安健康長大!(攝影:林綠卿)
一樓狹小空間,二樓的陡峭樓梯也占滿著雜物,志工小心翼翼爬上二樓,把腐朽家具拆解,再搬到一樓來。將堆積物品清出後,只能容納幾位志工進入打掃刷洗。(攝影:洪淑真,地點:臺南,日期:2024/12/14)

被髒亂困住的家 志工歲末寒冬助清掃

細節
作者 葉臻
分類: 社區故事
發佈: 2024年12月18日
點擊數: 34

歲末隆冬,一年將近尾聲,慈濟臺南東區訪視志工對弱勢家庭的關懷腳步仍持續。2024年11月29日,經由居服員提報,訪視團隊來到彭先生的家,發現居住環境堆滿回收物和垃圾,一個家的居住空間被髒亂環境所困。

 

加上屋齡老舊年久失修,屋內二樓嚴重漏水,而哥哥和生病的弟弟就睡在一樓客廳雜亂的物品堆上。經組內志工協商討論後,決定12月14日志工先動員助清,後續將再與社工評估修繕問題,一步步改善兄弟倆的居家環境,讓日子不再孤苦。

 

12月14日一早,寒流來襲,志工們依約來到位於臺南市東區,學校商圈林立、繁榮的文教區內,一處陽光照不到的暗角。轉進巷內走到窄巷盡頭,一棟兩層磚造的老屋,就是彭先生與弟弟相依為命的家。

 

12月14日一早,寒流來襲,三十多位志工依約而至,歲末為弱勢家庭清掃環境。(攝影:洪淑真,地點:臺南,日期:2024/12/14)

 

居服員 關懷再度走進來

 

「我是居服員,我來幫他服務洗澡,結果他的衣服也沒有洗,我幫他洗澡洗乾淨了,身體香香的又換上臭臭的衣服,我實在做不下去……」通報慈濟協助清掃的居服員蔡明叡先生感性地道出心聲。

 

經由居服員蔡先生(右一)找上慈濟,就這樣志工帶著愛來協助清掃。(攝影:王淑樺,地點:臺南,日期:2024/12/14)

 

年老生病的弟弟,社會局有安排居服員照護服務,也因慈心的蔡先生不忍長年病苦,一個月前又因病住院治療才剛出院的弟弟,回到家睡在滿是髒亂的回收物品堆上。兄弟倆無力清理,而蔡先生一個人能力也有限,於是找上慈濟,就這樣志工又再度帶著愛來敲門。

 

「這照顧戶其實在2010年時,志工就造冊關心陪伴過,在他爸爸往生時有做過喪葬補助,他二弟往生的時候也有做補助。」訪視幹事陳淑琳談起這段長長的關懷路,後來他們兄弟倆就有申請政府補助,直到2013年慈濟的補助便結案了。沒想到十一年後,兄弟倆隨著年紀漸老,哥哥如今已68歲,弟弟也66歲了,再加上兩人身心都有狀況,日子每況愈下。

 

志工陳淑琳在陪伴清掃過程中,為照顧戶把關一些重要證件和物品。(攝影:洪淑真,地點:臺南,日期:2024/12/14)

 

助清掃 窄巷中長長隊伍

 

三十幾位志工在狹窄的無尾巷中,排長長人龍接力,先將雜物及垃圾清出,有幾位志工則在定點,將物品分類為可回收物與不可回收的垃圾。

 

動員三十幾位志工在狹窄的無尾巷內排成人龍接力,將雜物及垃圾清出。(攝影:洪淑真,地點:臺南,日期:2024/12/14)

 

連接二樓的陡峭樓梯也幾乎占滿著雜物,幾位志工拿著工具小心翼翼爬上二樓,把房間裡已不堪使用的床板、木製家具等先行破壞、拆解,再一一搬到一樓來。

 

兄弟雖然生活貧困,但里長都有協助請領公部門每月的補助,里內若有多餘的物資也會送給他們,日子雖清貧但也還過得去。

 

里長張歸樵看到慈濟志工協助清理彭家兄弟的住家環境,他說:「感謝慈濟提供一些基礎生活設施的東西,至少在生活上比較可以正常生活,所以蠻感謝慈濟這個團體。」

 

幾位志工在窄巷中合力搬運電動醫療床。(攝影:王淑樺,地點:臺南,日期:2024/12/14)

 

善集結 陽光灑落暖心田

 

「我們有先幫弟弟向慈濟『輔具平台』申請到電動醫療床,也幫哥哥準備了一張木床,等清掃完畢就來安置。」志工們在清掃前,也同步著手打點張羅家具。陳淑琳歡喜地說:「居服員有說,只要志工幫忙清出垃圾,後續的維護整理他會負責,也會幫他們再找其他的支援進來,如送餐。」她真心替彭家高興,也感恩有這麼好的因緣,人間溫情處處。

 

臺南東區訪視志工事先為兄弟倆向慈濟「輔具平台」申請到一張電動醫療床,也準備了一張木床,等清掃完畢就可安置(圖為打掃前後)。(攝影:洪淑真,地點:臺南,日期:2024/12/14)

 

一直陪伴他們兄弟的陳淑琳,也道出心中的不捨:「我們問哥哥說,有一張床及床墊、棉被,需不需要枕頭?他告訴我們:『很需要!睡在椅子上脖子很痛、很痠』。」

 

「一顆枕頭」,再尋常不過的日常用品,但對於弱勢家庭卻是欠缺的,陳淑琳百感交集,在訪視的區塊走在助人的路上,「見苦知福」再次體會深刻,也更加珍惜現有的一切。

 

志工隊長王聰明說:「我們今天(12/14)清掃完畢,也幫他們換了一張電動床和單人床,也鋪了新的被單和棉被。今天動員三十幾位志工來清掃,而且里長幫忙請環保局來載走所有的廢棄物,志工也清理了一大堆回收物,用大型環保車載回到環保站。」

 

志工隊長王聰明(右一)說:「我們今天動員三十多位志工,清掃完畢後也幫他們換了一張電動床和單人床,也鋪了新的被單和棉被。」(攝影:王淑樺,地點:臺南,日期:2024/12/14)

 

搬出來的物品,幾位志工忙著做分類,才能讓環保車和垃圾車載走。(攝影:洪淑真,地點:臺南,日期:2024/12/14)

 

志工幫忙清掉一屋子的垃圾,也迎來更寬敞清靜的生活空間!家的乾淨需要維持,還有修繕的問題待解決。志工的關懷將持續,集結所有善的力量,期待讓愛潤漬心田,陽光灑進來,助兩兄弟擺脫困境,有個舒適的安養環境,家不再被髒亂困住!

中美醫藥集團舉辦「2024中美公益家庭日」,由總裁李阿利女士、董事長林命權先生和品牌總監林宜琳小姐,帶領該公司員工近八十人,至慈濟臺中東大靜思堂參訪並學習一日志工。(攝影:管海玲,地點:臺中,日期:2024/12/07)

中美公益家庭日 體驗環保清消輔具

細節
作者 葉臻
分類: 社區故事
發佈: 2024年12月17日
點擊數: 48

2024年12月7日,中美醫藥集團舉辦「2024中美公益家庭日」,由總裁李阿利女士、董事長林命權先生和品牌總監林宜琳小姐,帶領該公司員工近八十人,至慈濟臺中東大靜思堂參訪並學習一日志工。

 

林命權董事長表示:「今天(12/07)同仁實際參與學習一日志工,除了長智慧,也可以為社會做一些貢獻。同仁來了解慈濟多年耕耘資源回收再利用的成果,汲取經驗落實在日常生活中,善加利用資源,讓供應鏈落實減量,循環再利用。」

 

林命權董事長(右二)做資源回收分類,表示,「今天實際參與學習一日志工,除了長智慧,也可以為社會做出一些貢獻。」(攝影:李威德,地點:臺中,日期:2024/12/07)

 

企業使命與責任 員工參與社會公益

 

位於彰化的中美醫藥集團,常帶員工到彰化靜思堂參與活動,但這次是第一次舉辦公益家庭日。雲端事業部陳家慶說:「公司已邁向九十年歷史,我們把公益活動與家庭結合,讓員工和眷屬共同參加,為社會盡一分心力,這也是企業的責任。」

 

中美醫藥集團於2024年1月18日,與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共同簽署「企業共善」合作協議,集團在家庭健康與預防醫療等領域深耕多年,透過醫藥資源,傳遞品牌價值多元發展,希望為社會付出,企業共善心力。

 

負責行銷與公關的楊幸芳很清楚公司核心文化,是「共善永續」,是很有溫度的企業,公司跟員工如家人般,對社會也可以有同樣的付出。總裁李阿利常分享慈濟的種種,所以公司內部也有志工制度,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它不是口號,而是可以去實踐的事情,公司非常支持鼓勵大家做志工,出來為社會做一些貢獻。

 

聽了志工李冠慧解說輔具清消與運送的經驗過程,大家真的被感動了。這次的家庭活動日,除了捐錢,還幫忙輔具整理,學習愛物惜物從環保做起,一起盡棉薄之力做好事,透過這樣的方式,形成了愛的循環。

 

創造愛的循環 中美公益家庭日

 

共善之力須從小處著手,員工透過志工分站解說,親力親為,將落實生活中,對環境和社會都深具意義。陳家慶說:「平日總裁也常鼓勵我們隨身攜帶免洗碗筷,減少使用一次性餐具,凡事從最小處做起,做好資源回收。」

 

共善之力須從小處著手,員工透過慈濟志工分站解說垃圾分類,「瓶瓶罐罐紙電一三五七」親力親為,落實生活中,對環境和社會都深具意義。(攝影:童茹棠,地點:臺中,日期:2024/12/07)

 

賴佩鈺帶著七歲的兒子一起來體驗環保分類,她說,「這次來了解到什麼是環保?平日並不會留意原來可以分這麼細,收穫很多,這是一種新體驗,也讓兒子從小學習愛護地球。」兒子靦腆表示,以後盡量不買飲料,出門自帶水杯和餐具。

 

賴佩鈺帶著七歲的兒子一起來體驗環保分類,她說,「今天來了解到什麼是環保?平日並不會留意原來可以分這麼細,收穫很多,這是一種新體驗,也讓兒子從小學習愛護地球。」兒子靦腆地說,分類可以愛護地球,以後盡量不買飲料,出門自帶水杯和餐具。(攝影:管海玲,地點:臺中,日期:2024/12/07)

 

「帶小孩來學習分類,從小落實環保觀念,為地球盡一分力!」媽媽黃敏惠同樣帶著孩子一起志工行,她認為公司舉辦家庭公益日是一項很有意義的活動,讓小孩了解環保。

 

國小三年級的黃品喬來自鹿港,和媽媽一起來參加,開始做芭樂套袋分類時,感覺很髒,但學習回收分類後,了解可以救地球,還學習輪椅輔具換輪胎,她很開心可以幫助他人。

 

國小三年級的黃品喬來自鹿港,與媽媽分類芭樂套袋時,一開始感覺很髒,後來了解資源回收可以救地球,到了輔具站換輪胎,轉換心境能幫助他人而感到開心。(攝影:管海玲,地點:臺中,日期:2024/12/07)

 

娘子軍輔具平台 將心比心讓家屬安心

 

慈濟慈善與環保相輔相成,將這分愛延續再擴大。志工在環保站回收的二手輔具,有的功能還堪使用,惜福的環保志工,經過清洗、消毒、修繕至可用的狀態,再轉送給需要的家庭。東大輔具據點從2023年10月中成立,由李冠慧等三十位娘子軍組成團隊,已送出輔具超過二千零三十件次。

 

志工一日行從早上十點進行到下午三點半,志工說明輔具成立的必要性和環保分類概念,再手把手指導同仁們親身實作體驗。在清消分站,李阿利總裁、林命權董事長和林宜琳總監都親身參與其中。

 

總裁的兩位孫子,不吵不鬧地跟著大人刷刷刷。林董事長以小型刷子,仔細清洗病床的小角落、輪子四周、螺絲螺牙處,再以壓力水清洗擦乾,確實執行每個步驟。他說:「這些輔具要交到有需要的人手上,要讓它看起來像新的一樣,我很努力地把看得到的髒污清洗乾淨,把生病的人當作我的家人,希望他們能夠很快康復。」

 

林宜琳總監帶著2歲與4歲的小男孩,不吵不鬧地跟著大人「刷刷刷」。(攝影:童茹棠,地點:臺中,日期:2024/12/07)

 

林董事長自小在慈濟家庭長大,領受祖父母、父母的身教言教,耳濡目染之下,將長輩傳承給他的精神理念,帶領同仁們不只在工作上盡心盡力,也能發揮生命價值。「我們都是幸福的人,有能力和時間幫助他人,我才會想讓同仁們多來了解慈濟志工平日的工作,付出自己一點微薄的力量。」

 

林董事長對面有位年輕人,低頭專心刷洗坐式便盆椅,連細細的腳桿都來回反覆清刷。品保部的溫柏川表示,「這是我們公司的精神,要做就要做到最好。」中美集團教育員工,「誠懇、用心有禮貌,合力擔當有創新」,對於醫藥的品質嚴謹管制,溫先生也將之落實在今日的志工工作中。

 

黃秋菊在修繕一個輪胎時,專心、用心做到最好。她表示,這些輔具對一些經濟不好的家庭是很大的負擔,來這邊學習,覺得在時間許可之下,也可以投入協助,發揮悲心。

 

黃秋菊(中)說:「這些輔具對一些經濟狀況不好的家庭來講,是一種很大的負擔,今天來這邊學習,我覺得在時間許可之下,也可以投入協助,發揮我們的悲心。」(攝影:管海玲,地點:臺中,日期:2024/12/07)

 

藥商老闆共襄盛舉 做中學環保

 

李阿利的公婆和先生林本源,三十幾年前就接觸慈濟,她的企業在國內外的大型災難中,常以醫藥包護持慈濟賑災。她常鼓勵同仁們日行一善,即使是一塊錢,都可以成為手心向下的有福人。

 

「今天(12/07)帶著同仁和藥局的客戶,來親身體驗一日志工,可以幫助人,又可以讓自己的生命發光發熱。」李阿利看這群娘子軍不分年齡,在清消站努力整理、修繕每一具回收來的輔具,好幾次都掉下感動的眼淚。

 

李阿利總裁看到志工,特別是一群娘子軍親力親為,不分年齡,在清消站努力整理、修繕每一具回收來的輔具,她說:「我好幾次都掉下來感動的眼淚。」(攝影:童茹棠,地點:臺中,日期:2024/12/07)

 

藥商藥師徐士勛帶著女友江瑋玲參與,他表示,實際體驗分類後,才知道寶特瓶可以回收再製成衣服和地磚,循環再利用。為了減少地球的負擔,覺得應該改變生活習慣,出門攜帶環保杯,避免產生更多塑膠垃圾。

 

藥商藥師徐士勛先生帶著女友江瑋玲,實際參加體驗資源分類與輔具清消後,才知道原來寶特瓶可以回收再製成衣服和地磚,輔具循環再利用。為了減少地球的負擔,徐先生覺得應該改變生活習慣,出門攜帶環保杯,避免產生更多塑膠垃圾。(攝影:管海玲,地點:臺中,日期:2024/12/07)

 

江小姐是落實環保的登山客,參與後更進一步認識「清淨在源頭」的概念,回收前,確實清洗乾淨,安全衛生環保更徹底。

 

永續共善 讓世界更美好

 

平日忙於工作、慈濟事,很少有時間做環保的李阿利,看到一塵不染的環保站,也見識到志工連擦一個回收的氣墊床,都用四桶水,四次一步步的清洗功夫,讓她真正體會到上人說的,「給別人,就要給最好的。」

 

身為公司的大家長、母親的雙重角色,她覺得應以身作則,以身教言教領導企業同仁,希望他們經過這次的志工體驗後,將來若想為社會付出提請假,公司都會歡喜成全。

 

李阿利認為,企業不分大小,只要願意,皆可依照自己的專業共善。「我從小就是一個小童軍,所謂『一日童軍一世童軍』,也期盼把這分愛帶給家人和公司同仁,間接影響他們的家人、朋友,每個人付出個人小小的力量,就能讓整個社會及世界更好!」

 

東大資深志工溫春蘆表示,幾十年來的志工生涯,收穫最多的是自己,表面上是付出時間,但是實際上所得到生命價值是不一樣的。身為平凡的家庭主婦,不但能照顧好家庭,更創造生命的意義。今天(12/07)年輕朋友帶著孩子,學習做環保與輔具清消,只要持之以恆,相信對社會的貢獻很大。

 

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慈濟也不是一天就壯大了。從剛開始,上人看到困苦的人想要幫助他們,由三、四人到五十個家庭主婦加入,是透過每個人的點滴付出,經過五十幾年來變成現在的奇蹟。邀請大家加入慈濟志工的行列,共同來做有益人群的工作。

 

志工指導寶特瓶分類整理,都是塑膠,但瓶身、瓶蓋、標籤紙分別是三種不同的材質,為了製作救災毛毯衣物,都須分別處理。(攝影:管海玲,地點:臺中,日期:2024/12/07)
2024年11月14日,慈濟素里志工來到素里街友之家,舉行冬令發放,溫馨與街友互動。(攝影:吳群芳,地點:加拿大,日期:2024/11/14)

素里街友之家冬令發放 23年初心不變

細節
作者 葉臻
分類: 社區故事
發佈: 2024年12月13日
點擊數: 53

秋盡冬來,枝頭楓紅隨著雨水及陣陣寒風化為滿地錦繡。2024年11月14日下午四點剛過夜幕低垂,加拿大慈濟素里十五位志工來到素里街友之家(Lookout Housing and Health Socie ty)送暖,自2002年開始至年已是第二十三次舉行。送出的四十八份過冬物資,能幫助街友平安度過冬天。

 

2024年11月14日下午,加拿大慈濟素里十五位志工來到素里街友之家(Lookout Housing and Health Society)送暖捐送冬令物資,自2002年開始至今,已是第二十三次舉行。(攝影:吳群芳,地點:加拿大,日期:2024/11/14)

 

街友新註解 用心表尊重

 

素里市政府安置無家可歸的街友(Homeless),除了自建外收容機構外,也與多家民間機構合作成立庇護所(亦稱收容所Shelter)。透過政府部門、民間團體共同努力,在卑詩省十九個城市全年無休二十四小時,提供他們一處可以遮風避雨、重新再出發的「家」。

 

素里街友之家的前身是Front Room,是為街友提供各種服務安置的計劃,來支持社區中無家可歸者需求的臨時服務中心。住民(resident)是對住在裡面街友的尊稱,庇護所管理經理稱住民為Clients(客戶)。

 

特別晚餐宴 驚喜與感動

 

暫別多日陰雨天氣,雖然氣溫偏低約六度左右,但短暫露臉的陽光,隨著慈濟志工一起進入街友之家,迎來滿室溫暖。

 

晚餐時間,街友陸續進來用餐。街友之家準備了豐盛佳餚,志工帶來咖啡、巧克力熱飲及香蕉,並將桌子鋪上潔白桌巾及花飾,來回在餐桌間穿梭端送晚餐,親切服務滿足街友一切需求。

 

2024年11月14日素里街友之家冬令發放,志工端送晚餐,親切為街友服務,街友雙手合十表達謝意。(攝影:吳群芳,地點:加拿大,日期:2024/11/14)

 

2024年11月14日素里街友之家冬令發放,志工親切為街友奉上一杯香醇咖啡。(攝影:吳群芳,地點:加拿大,日期:2024/11/14)

 

「還要熱巧克力嗎?」、「需要香蕉嗎?要幾根?」此起彼落的招呼與街友互動,街友驚喜的享用美食,還有街友雙手合十表達謝意。

 

好話來祝福 愛心陪過冬

 

傳達思想、感情的慈濟歌曲〈普天三無〉,優美旋律隨著志工手語演繹,吸引街友跟著舞動雙手,街友之家工作人員也走出辦公室佇足聆聽。

 

志工手語演繹詞曲優美的〈普天三無〉,街友也跟著舞動雙手。(攝影:吳群芳,地點:加拿大,日期:2024/11/14)

 

「這是什麼?」街友指著志工管惠美手上卡片好奇的問。管惠美回答:「這是證嚴法師的祝福,您要選一張嗎?」在志工鼓勵下,街友大聲念出手中的靜思語卡——「最平淡的日子,心裡最安定。」

 

好話暖入心,志工與街友分享靜思語好話的祝福。(攝影:吳群芳,地點:加拿大,日期:2024/11/14)

 

街友之家臨時專案協調員潔西卡.伯林(Jassica Biring)拿到的靜思語是——「今天只有一次,應好好把握做該做的事。」她表示會放在桌案上,時時提醒。

 

Lookout協調員潔西卡.伯林(Jassica Biring)拿到的靜思語是——「今天只有一次,應好好把握做該做的事。」她表示要放在桌案上時時提醒自己。(攝影:吳群芳,地點:加拿大,日期:2024/11/14)

 

志工吳玫漣(右)與街友分享靜思語好話的祝福。(攝影:吳群芳,地點:加拿大,日期:2024/11/14)

 

潔西卡表示:「慈濟『竹筒歲月』的募款概念很好,所代表的意義也很好,投入的銅板無論多寡,即使是一塊錢,也能積少成多,達到幫助人的目的,帶動社區行善助人的正能量。謝謝你們帶來過冬的禮物,對我們的住民是很及時的幫助。讓我們一起攜手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因為我們都是一家人。」

 

認同慈濟「竹筒歲月」精神,投入銅板的街友,露出靦典笑容。(攝影:吳群芳,地點:加拿大,日期:2024/11/14)

 

志工林奕君介紹「慈濟」發祥地源自臺灣,落地生根在加拿大,慈濟志工秉持證嚴上人的教誨回饋當地社區。響應「竹筒歲月」精神,街友投入銅板露出靦典笑容;另一位街友翻閱《慈濟月刊》後,希望帶回去看。

 

泰國裔卡米(化名),展示身上穿的新外套,高興地表示:「前些日子天天下雨,這件外套來的真是及時,不用擔心淋雨受凍。」

 

街友展示身上新外套,高興地表示:「前些日子天天下雨,這件外套來的真是及時,不用擔心淋雨受凍。」(攝影:吳群芳,地點:加拿大,日期:2024/11/14)

 

街友之家經理丹.格雷瓜爾(Dan Gregoire):「素里街友之家最大收容量是四十個床位,所有經費來自政府補助及社區捐贈。感謝慈濟支援素里街友之家長達二十三年,讓街友感受到多一分温暖。」

 

換穿新外套或背心的街友,帶著生活用品包(牙刷、牙膏、洗臉方巾、洗澡巾、毛線帽、指甲剪、體香劑、長桶襪子、毛線手套、雨衣。),手握一杯香氣四溢的咖啡在料峭寒風中,帶著安心笑臉離去。志工默默祝禱,此次送出的四十八份過冬物資,能幫助街友暖暖地平安度過這個冬天。

第 8 頁 共 19 頁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Main Menu

  • Home
  • SSO login
  • 登入表單
  • 各據點消息

Login Form

  • 忘記你的密碼?
  • 忘記你的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