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故事

- 細節
- 作者 潘俞臻
- 分類: 社區故事
- 點擊數: 79
- 報導地點: 柬埔寨
義診感恩晚會展現了團隊精神與跨國合作的深厚情誼,無論是醫護人員、慈濟志工,還是患者,每一位參與者承載著人間至善,以真摯的愛心守護生命。

雨後同心 義診圓緣的溫馨時刻
2025年6月1日,下午三點 大型義診圓滿落幕之際,天候驟變,傾盆大雨突然而至。然而,志工與醫護人員秩序井然地收拾器材,展現出高度默契與堅定的信念。原本預定在醫院對面的縣政府舉辦圓緣晚會,因雨勢太大無法如期進行,臨時決定改在義診現場泰格巴轉診醫院舉行。
協調組與機動組迅速搭設簡易舞臺,以帆布架設投影屏幕,而大醫王更親自捧著色香味俱全的料理,慰勞所有醫護人員與志工。

雖然天候驟變,狂風暴雨突然而至,卻絲毫未減眾人心中的感恩與熱情。晚會開場,由司儀帶動團康活動,現場氣氛熱絡,歡笑聲此起彼落。接著介紹參與此次義診的團隊,包括來自五個國家的醫護志工、柬埔寨青年聯盟協會、健康醫學院、柬埔寨總理青年志願醫師學會(TYDA)、以及米樂國際學校。
此次為期三天的義診,共服務近3700位鄉親,動員約1000人次志工,從場地勘查、跨國協調到醫療服務,不僅完成了一場義診,更建立起一座心靈的道場,讓大愛深入柬埔寨。

儘管泰格巴縣的天候變化驟雨來襲,感恩的氛圍仍然在義診現場內湧動。副縣長班娣(Ban Dy)代表茶膠省長及縣府,向所有參與義診的志工與醫療團隊表達由衷的謝意。感謝慈濟、各部門的協力與支持,使這次義診能夠順利進行,這次義診確實幫助到很多居民。

義診現場見證人間溫情
柬埔寨當地志工林滿迪(Lim Mardy)與古淑黃(Khu Sok Ngq) 感謝能與來自五國的醫護人員合作,協助翻譯工作,並帶著母親一同參與,深感榮幸與感動。
新加坡牙醫師謝淑安分享自己在八年前認識慈濟,終於迎來首次海外義診機會,看到當地醫療資源缺乏,更堅定了她希望柬埔寨能有更完善醫療系統的心願。

柬埔寨青年聯盟協會代表感動地表示:「從來沒想過會有海外慈善團體來到茶膠省服務鄉親,如今親眼見證,覺得夢想成真。」
此外,來自馬來西亞、菲律賓的醫師們也分享了動人時刻,納瓦蘿醫師(Dr. Navarro) 表示,每當病人接受白內障手術後,真誠地向他道謝,她總鼓勵病人:「請看向光明。」

感恩同行 溫馨回顧與美好展望
現場播放義診回顧影片,當大家看到彼此投入的身影時,臉上瞬時露出幸福的笑容。緊接著是由簡守信院長與各國大醫王共同演繹《無量義經‧德行品》,並為六月壽星慶生,讓晚會更添溫馨。
臺北慈濟醫院徐榮源副院長向大家感恩,這次在柬埔寨義診,看診情景彷彿回到六十年前的臺灣。他感佩新加坡團隊前置工作很精準,讓義診的設備的完善與動線流暢,並且呼籲大家踴躍參加今年(2025年)在臺灣花蓮舉辦的國際慈濟人醫年會。

柬埔寨聯絡處負責人謝明勳感謝因為有上人的祝福,成就柬埔寨的義診。並向各國志工與醫護人員表達深深敬意,特別感恩新加坡先遣部隊與香積組,現場掌聲熱烈響起。並呼籲及期待下次義診時,能有更多本地志工參與,共同成就大愛。
晚會壓軸,志工與醫護人員紛紛穿上當地傳統圍巾 Krama,熱情參與柬埔寨傳統手勢舞,隨著音樂舞動,氣氛熱烈。這場充滿力量與希望的義診,就在溫馨與感動中畫下圓滿句點。

晚會圓滿落幕後,臺灣醫療團隊代表義診醫療團隊,將一批輪椅捐贈予泰格巴轉診醫院,為當地患者提供更多行動便利與照護支持。這分心意不僅延續了義診的精神,也象徵著跨國醫療團隊對柬埔寨醫療發展的深切關懷與長遠助力。醫院代表深深感謝這份無私奉獻,盼望未來能持續攜手,讓更多患者獲得良好的醫療照護。
感恩所有參與者,相約十月的臺灣花蓮TIMA年會再見!


- 細節
- 作者 潘俞臻
- 分類: 社區故事
- 點擊數: 50
- 報導地點: 苗栗
綠意盎然的苗栗竹南運動公園,六月的第一天,陽光下,微風輕拂。「點亮微光,讓愛飛揚」,一場充滿愛與希望的慈善義賣園遊會。
現場設有六十七個攤位,志工三十一個攤位,廠商十四個攤位,公益十個攤位,志工服務 十二個攤位。表演團體約一百三十多人,慈濟志工動員四百多人次,吸引近一千五百位民眾的熱情參與。愛心匯聚,讓苗栗亮起來。

慈濟為苗栗帶來光與愛
苗栗南庄鄉蓬萊國小學生穿著直排輪表演「舞龍」,揭開園遊會序幕,展現「大愛逐夢」精神。緊接著苗栗頭份國中舞獅隊演出,呈現客家文化祥獅獻瑞,場面熱鬧非凡,充滿生動活潑的氣氛。
「學生們表演傳統客家舞獅,展現文化之美,期望獲得觀眾的支持與肯定。」頭份國中老師江玳嫻說。

園遊會儀式啟開,苗栗縣縣長鍾東錦及慈濟慈善基金會副執行長張濟舵上臺敲響愛心鑼,愛心起跑,善心鋪地。
「很高興參加慈善園遊會,慈濟為苗栗帶來光與愛,讓愛心一傳一,溫暖整個社會。」鍾縣長致詞,多年來,慈濟在苗栗地區,特別是在教育領域的貢獻非常深遠。
「我擔任議員到議長,親眼見證慈濟在減災希望學校建設等方面的付出。在此,謹代表苗栗鄉親,向證嚴上人,致上最深的敬意。」鍾縣長感謝所有志工,祝福活動圓滿成功,也祝福所有參與的人,一切皆順遂。

讓世界共享慈濟甜美的果實
「每次來到苗栗,總讓人感到格外親切。今天(6/1)很榮幸能與大家一同參與活動,欣賞在地學生的舞龍舞獅表演,感受到文化的活力與延續。」慈濟慈善基金會副執行長張濟舵表示,苗栗擁有客家豐富的人文特色,與花蓮相似。
慈濟推動「點亮微光」計畫,希望每一分小小的善念與行動,都能匯聚成如太陽般的光芒,照亮需要幫助的地方。副執行長提到,五十九年前,「竹筒歲月」以每日五毛錢的善舉開始,展現滴水成河、粒米成籮的精神。
慈濟每月在臺灣幫助超過三萬戶弱勢家庭,在苗栗也有「感恩小學堂」教育扶助;幫助偏鄉孩童翻轉人生,讓愛與陪伴持續不斷。副執行長感謝今日參與活動的企業與鄉親,共同展現創意和關懷。累積善心,發揮無限力量,照亮更多黑暗的角落。

敲愛心鑼後,苗栗縣工業會理事長黃清譽說:「適逢假日,帶太太與孩子們一同參與園遊會,感到很歡喜。」慈濟長期以來在教育上的扶助,以及在國內外災後的援助,他深深感受到這分來自臺灣的愛心,讓世界共享慈濟甜美的果實,實在難能可貴。
黃理事長又說:「現場不僅有許多師兄、師姊用心準備,園遊會美食與精采表演,更展現出慈濟精神的多元與溫暖,讓更多民眾有機會進一步認識、了解並參與慈濟。」
在推動苗栗產業與社會公益的經驗,讓他體會一個人走得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遠。慈濟正是凝聚眾人之力,帶領企業夥伴持續邁進、走得更遠的典範,將愛傳遞至社會每個角落。

感受音樂與舞蹈的魅力
舞臺上,多元表演精采絕倫。「太鼓迎賓」,由和平社區發展協會太鼓班鄭美榮老師帶領太鼓成員演出。帶來歡樂與熱情,有著濃濃的年味。
獅山團隊帶來的廣場舞,令人沉浸在音樂與舞蹈的歡愉之中;日本迎賓舞的優雅、南賢天及薩克斯風的悠揚旋律,讓人感受到音樂的魅力。

「五年前,我參加廣場舞,在參加的第二天,遇到韓麗珠,她告訴我,因為在運動公園跳廣場舞,一年來的醫療費用省下了一萬七千多元。」陳漢璋非常震驚,認識廣場舞不僅免費,還能讓退休人士在社區中就近運動。
陳漢璋是竹南國中退休老師,有感於在高齡化和少子化的社會來臨,尤其高齡者的健康問題,一直是國家和社會的負擔。因此,他成立廣場舞社團,並在臉書上記錄分享和宣導,希望帶動全民運動氛圍。
「從事公益活動召集人謝秀麗,邀約我們參加點亮微光,讓愛飛揚活動。」陳漢璋感恩她的邀請,才有今天這樣的契機,參加慈濟的愛心活動,把所學到的貢獻社會。

◎溫馨歌聲迴響在廣場上
廣場上擺滿六十多個攤位,各式各樣的美食與創意手工藝品,琳琅滿目。水晶世界、客家美食、幸福好滋味、健康養生棒、歡喜柑仔店……
現場設有骨捐桌遊及防備災宣導,凝聚善與愛的力量。志工潘梅珠帶領造血幹細胞宣導人員,在義賣會場穿梭解說,「邀你一起祝福血癌患者。」
還有,苗栗縣消防局到現場宣導防災知識,設有煙霧體驗,大人、小孩都非常喜歡,寓教於樂。救災機器人吸引眾人的目光。

環保回收區,環保志工手執舉牌——清淨環境好,做到身體好,在現場宣導。環保志工也上臺宣言:「地球只有一個,環保愛地球是大家共同的責任,把福報和資源留給後代的子孫。」
「祈願區」的平安鐘響起,許多人寫好「祈願卡」,懷著喜悅的心情,喜孜孜地將「祈願卡」掛在祈願樹上。
近中午時分,大合唱〈一家人〉,溫馨歌聲迴響在廣場上,溫暖每個人的心。

◎人人用行動 傳遞愛心和善念
午後,精采節目接力登場,戀戀舞團社區廣場舞,充滿熱情活力;頭份國中的青春熱舞,洋溢青春氣息。壓軸節目,蔡志煒老師表演「川劇變臉」,獲得觀眾如雷的掌聲。
「今天(6/1)帶著兩個小孩參加慈濟園遊會,雖然天氣炎熱,但現場非常熱鬧;許多家長帶著孩子一同參與。」會眾吳竑璋陪著孩子逛攤位,看到志工們熱心地推動義賣與公益服務,感到很溫馨。
透過園遊會,讓孩子從小就能學習愛心與關懷。也喚起他回憶童年時期,曾經與父母一起參加慈濟活動,如今換他帶著孩子參與,代代傳承善的力量,別具意義。
最後大合唱〈讓愛傳出去〉、〈愛與關懷〉。「點亮微光,讓愛飛揚」園遊會,人人用行動傳遞愛心和善念,讓愛與希望在微光中飛揚,共同為社會祥和盡心力。

- 細節
- 作者 何書葶
- 分類: 社區故事
- 點擊數: 108
- 報導地點: 臺北
2025年5月11日,臺北中正紀念堂浴佛大典中,裝置藝術展現佛陀的重要足跡,象徵佛陀在人間成道、弘法利生的歷程,也祈願眾生依循佛陀足跡,步步修行,步步覺醒。
儘管當日大雨不歇,眾人彷彿沐浴在法水之中 ,在佛陀足跡裝置藝術的襯映,透過「禮佛足、接法香、祝福平安吉祥」,與佛相遇的當下,去除心中的無明,滌淨心垢,讓浴佛不僅是一場儀式,更是一場身心清淨,與法相應的修行。
拆解大塔 堅持環保初衷
體積龐大的蘇嘉塔大塔裝置藝術,歷經大雨侵蝕與搬運損耗,布展團隊遂決定讓大塔功成身退,回歸本來的面目。2025年5月17日,內湖區布展團隊再次啟動,邀集社區志工約十人,共同投入拆解任務,要以無所住的心,圓滿這場藝術與願力的緣起。

一早七點剛過,志工們便陸續齊聚佛堂。負責企劃及帶動施作的志工周三裕首先叮嚀拆解要領:泡棉需依形狀與顏色分類,固定用的鐵釘須一一拔除;外層的大圖貼紙與捆綁膠帶也須另行分類,妥善處理。他強調,拆解過程應盡量保留所有可回收再利用的材料,以減少垃圾為原則,堅守環保的初衷。

以恭敬心學習放下與無常
雖然距離浴佛當日已過了一週時間,但大塔內部仍積存不少水氣,志工們邊拆邊擦拭,不敢鬆懈。泡棉間的膠水有些已乾硬,需要施力才能拆開;有些尚未乾透,稍不注意便會黏手或滴落地面。固定用的U型釘也因雨水浸泡多日,鏽蝕嚴重,加上當初施以膠水固定,拆卸時不僅費力,一不小心還可能刺傷手指。與造塔相比,拆解亦是繁重又細膩的一場大工程。

回顧造塔過程,歷經十三個日夜,上百人次志工接力付出,方才完成。而今,十餘位志工,歷時近四小時,終將大塔徹底拆卸。從建構到解構,皆以恭敬心承擔與完成。

志工周三裕表示,造塔時心懷恭敬,拆塔時更須放下執著,依循「成、住、壞、空」的佛法次第,細心拆解並回收,每一個過程都是對無常的體悟與學習放下的修行。這不僅是任務的完成,更是修行上的轉化與昇華。

以歡喜心莊嚴佛法 體悟化城
長年參與布展製作的志工鄭淑貞,熟稔每道工序與細節,她深有感觸地說:「不論是組裝還是拆解,志工們的投入都令人感動。即便一切如夢幻泡影,過程中所生起的感動與體會卻是真實存在的。」

她補充,即使是在拆解,志工們依然懷抱與當初造塔時同樣的精神與歡喜心,這不僅是莊嚴佛法的展現,更是體悟「化城」,暫時歇息後再出發的深層學習。
在慈濟志業體工作,也是社區志工的崔菊芬,多年來都會投入製作浴佛裝置藝術的行列。今年造塔時,她連續兩個假日來參與,如今拆解,她也不錯過因緣。

凝聚眾力 回歸原貌
崔菊芬分享,雖然塔體被拆解了,但其價值並未隨之消失。透過重複使用與資源回收,這些材料仍可延續物命、創造新價值,也保有最初的環保精神。她更感性地說,拔除釘子的動作就像是替泡棉鬆綁,彷彿解除了它們的疼痛,這過程讓她感受到療癒。

從組裝到拆解,從凝聚眾力到回歸原貌,蘇嘉塔大塔裝置藝術的誕生與功成身退,是佛法中「生、住、異、滅」與「成、住、壞、空」的實踐。每一雙參與的手,無論是在搭建中細膩相扶,還是在拆解時柔心護持,皆是在行菩薩道,也是對無常的體會、對放下的練習。

大塔雖退場,但那份對佛陀的敬仰,對佛法的受持,以及對環境與眾生的慈悲,卻早已深植每位參與志工心中,如無聲說法般,將會繼續流轉著。

- 細節
- 作者 何書葶
- 分類: 社區故事
- 點擊數: 66
- 報導地點: 尼泊爾
月亮高掛天空,5月11日凌晨二點,為了慶祝佛誕節、母親節、全球慈濟日三節合一,一百一十多位佛誕地的藍毘尼慈濟志工已準備前往藍毘尼花園的浴佛場地,待三點四十五分與花蓮靜思堂連線,一同感念佛恩、父母恩、眾生恩。
十方分身 同步浴佛
從藍毘尼花園三號門進入,就是運河中間的兩座拱橋處,已連夜趕工布置好「宇宙大覺者」的布幔,兩旁則掛有「慈濟五十九周年慶暨浴佛大典」的布幔,下方的浴佛臺前是「學」字的圖騰,意喻學佛者,從「學」到「覺」,須經過菩薩道,方能覺悟。
當花蓮靜思堂的畫面映入眼簾,大眾隨即起立合掌,恭迎精舍師父,同步聆聽《無量義經.德行品》梵唄,再唱誦〈爐香讚〉,廣邀十方菩薩雲來集,此時十二位獻供組志工在〈讚佛偈〉的樂音中,手捧燈燭與香湯,從兩旁的拱橋緩緩步入浴佛臺前,與大眾一同觀看畫面中、精舍師父清淨莊嚴的威儀。
接著獻供組與花蓮同步浴佛後,就開始第一場的大眾浴佛,此時天色已漸漸亮起,村民陸續到來觀禮,起身合十聆聽〈禮讚〉,恭迎證嚴上人,終於人人引頸盼望的上人出現在螢幕上,與全球三十六個國家道場,一起〈誠心祈三願〉。

許是虔誠的心願上達諸佛聽,在播放〈浴佛偈〉之後,上人為大眾開示:「此時此刻,內心充滿感恩與感動,因為三十六個國家道場會集大眾,以虔誠、真善美的心念來感念佛恩、父母恩、眾生恩。」
「佛陀出現在人間,已經超過二千多年了。好像很遙遠,其實真諦是時間總是快速流逝。人間的美好需要人人共同用愛、用善,及感恩心,來面對時間與普天下,倘若人人時時力行善事,就是感恩心。」
上人表示,普天下人人有這一念心,不就是人間淨土嗎?此時人人心念清淨,表達普及在人間的真理,就是真誠的善念。總是不分宗教,皆教導我們心中有愛,會聚共同的善心。這一念心就是人人內心的清淨智慧,說好話、做好事,造福人間,去表達那一分愛,以虔誠的心互相祝福,人間就能成為淨土。
「現在我看到三十六個國家道場都很莊嚴,所以由衷的感恩形於外就表達出了好形象,也就是愛的表達。」上人感恩今天人人共聚,充滿生機,充滿希望,分秒表達那一分善的美,這就是真善美,難以言喻的美善人間。
「但願分分秒秒、時時日日,都以同樣虔誠的心互相說好話,做好事,就是佛陀來人間教導眾生行菩薩道。」上人虔誠祝福人人造福,增長智慧,福慧雙修。
布善種子 發菩提萌
短短八分鐘的上人開示,新加坡志工李國香(慈坪)聽著聽著就突然哭得不能自己,她難過自己雖然人在佛陀誕生地藍毘尼,卻做得不夠,有愧師父,勉勵自己要以誠待人,努力付出,虔誠祝福上人法體安康。

負責建設藍毘尼慈濟園區的加德鼎興建築有限公司總經理王云新,今天也帶領三十多位工地菩薩首次參加浴佛,他感恩上人關心,多所照顧,內心很感動,尤其感恩上人多年來的教導,讓他學會了做人做事心要正,說好話,做善事,王總經理期待明年周年慶順利完工。

馬來西亞分會副執行長陳吉民醫師(濟連)則說,今天的連線如同《法華經》裡的〈見寶塔品〉:「欲以我身示四眾者,彼佛分身諸佛、在於十方世界說法,盡還集一處,然後我身乃出現耳。」平日上人以平等大慧教菩薩法,上人分身在世界各地行菩薩道,待寶塔的門一開啟,上人所有的分身都會聚在花蓮。

他回憶三年前、2022年4月28日,新冠疫情過後再次回到藍毘尼,遇到5月8日浴佛節,當時六位馬來西亞志工倚賴麥特立法師(Bhikkhu Maitri)與當地志工悉達多(Siddhartha Gurung)的鼎力相助,於是在悉達多太子廣場舉辦連線浴佛。
由於藍毘尼花園早上五點開放,只好前一天到寺院安單,摸黑做場布;次日〈爐香讚〉的音樂一響起,陳吉民醫師就感覺好像親臨花蓮,與上人同在。悉達多則說,儘管聽不懂上人開示,但是感受到上人的能量流灌到血脈裡。好像全身細胞在舞動。
「原來上人不只是宗教家,也是科學家;世間其實需要上人的幫助。」陳吉民醫師感到不可思議,原來上人聲音如此攝心,不只感動心靈,連細胞都會受到感動。
那天最後〈祈禱〉時,天空突然變黑,開始閃電打雷。所幸等到結束才下大雨,大家趕緊收拾東西、跑到涼亭避雨,後來上人得知後就說,這是一場法雨,對藍毘尼大灑淨,以後藍毘尼就會變成一方淨土,菩薩從地湧現。
三年後的今天,陳吉民醫師說,今年(2025年)是在藍毘尼舉辦第四次浴佛,已經不復當年僅有六位志工,已成長至上百人,他以5月8日拍攝法船演繹為例,耗時費力,卻無人抱怨,只想呈現最美的一面給上人看,他感恩本土志工從地湧出,請上人放心,他們已經可以承擔,藍毘尼慈濟園區將成為全球菩薩培育的基地。
慈悲大愛 法音宣流
日出東方,時間來到六點半,浴佛臺前的圖騰、「學」字下方的「子」,已迅速改為「見」,成為「覺」字的圖騰,於是一百四十位比丘、比丘尼在獻供組志工的陪伴下,由左右兩方步入會場,帶領全場一千兩百多位大眾唱誦《無量義經‧德行品》.悠揚悅耳,讓坐在後方的村民皆專注聆聽法音。

待法師誦完《無量義經‧德行品》,應邀前來的近百位學生就走入浴佛臺前與兩側,整齊演繹手語〈天衣散花〉後,尼泊爾語的〈祈禱〉音聲已然響起,人人誠心祈求平安吉祥滿人間,就開始第二場的大眾浴佛。

麥特立法師(Maitri Bhikkhu)今天也來參加浴佛大典,他說臺灣與尼泊爾同步舉辦浴佛,莊嚴殊勝,特別是還以尼泊爾文誦讀經文;他認為佛陀誕生地意義深遠,而慈濟將慈悲大愛從藍毘尼傳遞到全世界也極有價值,麥特立法師說,大眾在佛誕節,從佛誕地獻上祝福,祈願一切眾生都能感受佛陀的慈悲。

柱著兩支拐杖、行動不便的烏嗄(Usha Yadav)堅持每天參加一村一協,聆聽《證嚴法師說故事》,學習生活道理;原本打算參加婚禮的她說,不想錯過慈濟活動,於是不顧身體不便,前來浴佛。當浴佛後,志工準備發結緣品時,發現烏嗄無法騰出手來接過結緣品,此時她反而笑著指著她的頭說:「請放這裡。」歡喜之心溢於言表。

承擔總協的馬來西亞志工陳順福(濟亨),今年以「學」與「覺」兩個層次融入浴佛設計中,他將整個場域一分為二,一個象徵「此岸」,表示學習的開始,另一個象徵「彼岸」,則是覺悟的達成,他希望讓參與的民眾除了形式上的浴佛,更能在心靈上有所體悟。
陳順福認為藍毘尼花園的浴佛場地非常美,尤其當他看到「宇宙大覺者」的布幔緩緩下降時,深深觸動了心靈,感覺到正法回歸佛國,雖然布幔因為大風無法吊掛。等了兩個多小時而延誤進度,但是看到上千位村民與學生同來浴佛,領略佛教的美,再把這分感動與慈濟人文帶回家,陳順福相信,更多人已然認識佛陀、親近佛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