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故事

- 細節
- 作者 葉臻
- 分類: 社區故事
- 點擊數: 107
「誠心祈求天下無災,人皆平安遠離苦難,願持善念膚大地,世界充滿著愛和關懷……」西文版溫柔堅定的〈愛與關懷〉膚慰人心,樂音緩緩流淌著,志工恭敬地送上物資與祝福,每個人都想出一點微薄力量,都盼在歲末年終, 溫暖每顆受苦的心。
智利2024年年終紓困物資發放,於10月20日在雷科萊塔區(Recoleta)因泰科高中(Liceo Inteco)舉行第一場的發放活動,共104戶,364人受惠。位處南半球的智利,春寒料峭的10月,28位慈濟志工為弱勢家庭,添購物資安頓身心,這股暖流也擎出一個個動人的故事。
愛不孤 感恩化為行動
10月20日,星期日一早八點,志工們準時來到僑胞聯誼總會長楊基入的公司裝載發放物資,志工納爾森(Nelson)承擔開大貨車的工作,除了裝載物資之外,只見他忙上跑下將物資緊緊捆牢。
近半小時的車程,志工們於九點抵達因泰科高中,納爾森手腳俐落,打開車門,跳上貨車後車斗,將物資轉交給一擁而上來幫忙的志工塞薩爾(Cesar)和其他老師,每個人都甘之如飴,做得歡喜又自在。如早上的健身活動,動動手動動腳全身筋骨疏通,既養生又可以助人,一舉兩得。

卸貨的工作考驗著每一個人的耐力和體力,學校的老師丹妮拉(Daniela)她也是慈濟志工,許多的活動都能看見她的身影。9月,比尼亞德爾馬(viña del mar)野火之災,她承擔兩天的發放工作,今天的物資紓困發放,也是義不容辭的來參加。
年輕有愛的丹妮拉是學校的老師,家中曾遭遇祝融之災,幸得慈濟人援助度過難關。她把感恩化行動,加入志工陣營,多次參與慈善活動,走入人群,積極付出的心意令大家都感動。
團隊手把手接力搬運下一包包一箱箱的物資,依序就定位,志工凱瑟琳(Katherine)幫忙將物資擺放好,志工廖欽久、李秀雀、楊櫻玲接手忙著布置場地,合和互協不一會兒整齊有序的發放場地,處處展現慈濟人文。
愛共振 感動都回來了
一切就緒後,十點準時展開今天(10/20)的發放活動,慈青羅西歐(Rocio)站第一線,登記核對照顧戶的資料。

每一戶發放的物資有大米十公斤、麵條3.2公斤、糖2公斤、扁豆2公斤、麵粉4公斤、食用油2瓶、蕃茄醬8包、茶包兩盒、水果罐頭2罐,共計每戶26公斤的物資。全都是日常家用品,雖平常但都是不可或缺的民生必需品,讓沉重的生活壓力可以喘口氣,日子得以繼續。
行之有年的發放活動,每一位照顧戶都知道拿著手推車和環保袋,來領取物資,發放的當下也落實環保,愛清淨無染。
發放現場志工們各司其職,納爾森一家三人全都來幫忙,而塞薩爾也不遑多讓來了四位家人,行善不落人後。楊櫻玲把握機會拿著竹筒募心募愛,她說慈濟、做慈濟,一心希望啟發人人善念,讓人人都有機會行善,就盼「將上人這分愛延續在智利這一片國土上。」

「她借大貨車幫助慈濟人進行發放的工作。」慈濟智利負責人吳惠蘭,由衷感恩總會長楊基入的太太李秀雀,夫妻倆對慈善全心的支持與發心,是志工最堅強的後盾。不僅解決物資存放、運送問題,現場李秀雀忙進忙出發放一包包蕃茄醬,親自把愛傳遞。
許久不見的志工艾莉莎(Elisa)是納爾森的母親,禁不起兒子、媳婦的邀請,終於踏出了家門,志工們打開熱情的雙手,在擁抱中歡迎歸隊。自從年長的志工瑪麗亞(Maria)過世之後,她少了一位老伴、朋友,心情十分低落足不出戶,對什麼事都提不起興趣,今全心全意的投入下,能助人走出困境的感動回來了,她以笑容迎接每一位鄉親。

我願意 加入助人行列
「非常感謝在這個艱難的時刻幫助需要的人,讃!謝謝!」「感謝慈濟人在困苦的時刻幫助度過難關。」照顧戶領取物資後,感恩說著。
「太好了!您們做的一切太美善了,感激不盡。」老人家拿到物資,歡喜全寫在臉上。生活雖不易,但看見志工們拿著竹筒,仍投下愛心,為苦難盡一分心力,讓愛轉動。
克勞蒂亞女士(Claudia)領取了物資後,對慈濟人的善行感念不已,感動之餘,也願意盡一點小力量,拿起筆留下聯絡資料,報名加入志工行列。
一對來自海地的夫婦來領取紓困物資,納爾森奉上10公斤的大米,「我來智利已有十二年了,太太也有七年了。」志工與他親切地話家常,閒聊中得知原來海地的先生有兩個孩子,一個就讀今發放的學校,另一位在另一間學校。他十分肯定慈濟的教育理念,從小就培養孩子手心向下,幫助其他需要的人,在愛的環境中成長。而今受人點滴,來日當湧泉以報,以愛來還。
有位照顧戶,手推車壞掉了,志工見狀都圍了過來,原想協助修理好,但試了幾遍還是不行,於是塞薩爾趕緊拿來紙箱裝好物資,並將手推車放置紙箱上,打理妥當後,才讓鄉親順利回家去。

拄著拐杖的鄉親一來到現場,志工立馬趨前關心協助,拿不動沉甸甸的物資也沒關係,志工來服務。
老師丹妮拉也在發放的隊伍裡,她就服務於因泰科高中,孰悉的環境讓她更得心應手。臉上始終盪著甜美的笑容,不厭其煩的幫鄉親裝好物資,珍惜也感恩所有的好因善緣。

還有手腳有病痛,舉步維艱的志工凱瑟琳(Katherine),每一次的活動她都不缺席。今發放也不例外,難行能行,竭盡心力幫助每一位民眾,做得比誰都歡喜自在。
緣不斷 說好的下次見
年輕有型的志工楊景欽,高大挺拔的身形穿梭會場總引人注目,他是李秀雀的兒子,最近自邁阿密回到智利探望爸媽,適逢紓困發放活動,二話不說來響應。謙和的態度將物資放進照顧戶的提袋裡,助人的當下,自已也收穫滿盈。
「很不錯的活動,真棒!」在一遍遍的彎腰中,看見苦難可以被救助,而受助的人,轉身的當下仍願意投下愛心,這分同理心,照見人性光輝,感動難以言喻。而媽媽李秀雀更是高興,慈濟路不只先生護持,還有兒子同行,她直呼:「真好!」幸福全寫在臉上。

家人同行善道的快樂,塞西莉亞(Cecilia)最懂,她是納爾森的太太今帶著婆婆,一家三人都在發放現場,和樂融融的景象煞羨不少人。

她主動跟楊景欽介紹慈濟說證嚴上人的故事,令他更了解師父慈悲濟世的宗教家情懷,進一步了解父母在慈濟路上努力的方向和目標,一起走在對的路上。期盼在智利助人的力量加乘變大,把愛傳出去。
活動在中午十二點半圓滿結束,志工們合影留下見證,預約下一次的善緣,說好的不見不散,大家一起為弱勢家庭集結力量,陪伴走過辛苦。


- 細節
- 作者 葉臻
- 分類: 社區故事
- 點擊數: 113
2024年10月19日的早晨,陽光灑落在埔鹽鄉阡陌田野間,一眼望去金黃色成熟飽滿的稻穗,與綠油油的蔬菜,在相交錯的農田裡,呈現出鄉村的大自然風光,空氣中也散發著泥土的清香氣息。
首次俯瞰家鄉之美 長者感覺很雀躍
「哇!來這麼多人,透早就這麼鬧熱(臺語:一大早就這麼熱鬧),這是咱埔鹽鄉的大代誌(臺語:盛事)。」
村長說:「金仔日,咱耶由天頂看見阮兜(臺語:今天我們會由天空看見我們家),活到七、八十歲啊,第一次看到。」
埔鹽鄉公所前的廣場,穿著各社區制服的埔鹽鄉民、阿公、阿嬤談論著今天家鄉要辦的盛事。
由慈濟志工陳榮豐帶領的人文真善美空拍團隊,及慈濟大學的國際學生,走入社區,來到彰化縣埔鹽鄉,要與社區居民來一場空中邂逅,透過空拍鏡頭俯瞰家鄉之美。
許文萍鄉長表示:「感恩慈濟空拍團隊走入社區,讓長者及鄉民透過學習認識空拍,也希望藉由此活動,讓參與的所有慈濟人、慈濟大學國際學生感受農村的溫情,進而行銷埔鹽鄉。」
跟著村長視角 體驗農村風情
這場「用視覺翱翔天空 一起空拍我的社區」活動,透過埔鹽鄉瓦磘村施易昌村長的規劃,與許文萍鄉長的支持,邀請慈濟空拍團隊結合社區,讓鄉民能親自操作空拍機,由空拍機視角看見家鄉的全貌。

空拍團隊志工與慈濟外籍學生分成十一組,隨著十一個村村長、社區志工到各社區體驗農村社區人文之美。
「阿嬤妳有看見恁兜佇佗位嗎?(臺語:妳家在哪裡)。」
「我們的飛機來了喔!招招手,讓空拍機能照到你們。」
瓦磘村天清宮廣場,陳榮豐教社區長輩操作空拍機,第一次從空中看見自己家的阿公、阿嬤非常開心,笑著說:「原來由天上看阮兜這麼美喔!」
「別的地方都只有一省,我們就有三省喔!」三省村張志鵬村長介紹了令人難忘的村名。
三省村有著「花椰菜的故鄉」之稱,農地面積廣,居民都以務農為主。
戴上冠軍帽融入在地 純樸村民熱情招呼
來自臺南的慈濟志工陳宜成入鄉隨俗,頭上戴著名氣響亮的埔鹽鄉順澤宮帽子,他開心的說:「各位鄉親今天來到埔鹽鄉,我戴這頂帽子有像在地人嗎?空拍前先簡單把空拍法規及注意事項告訴大家。」
「哇!飛起來了、飛起來了,快看這裡是廟埕、這裡是公園、這條路是好金路…看得好清楚喔!」現場響起了掌聲。
「這花很可愛,是什麼花?」慈濟志工輕輕的問了一句。
「這是圓仔花啦,紅紅嘛真媠(臺語:很美),我採送你。」
「進來坐啦!天氣熱,吃個水果、喝一杯涼的、這是自己煮的青草茶。」
每到社區一個空拍點,村民熱情的招呼,讓慈濟志工及慈濟大學外籍學生感受到農村純樸的鄉土人情味。
種植白精靈菇的鄰長施鎮源,帶領大家到他的菇寮參觀,精緻農業的菇寮採低溫空調,進入時戴上防塵帽及鞋套,第一次看到雪白的精靈菇成長過程,學習到寶貴的一課。
陳乙萬來自馬來西亞,和從吉爾吉斯來的貝克都喜歡攝影、喜愛大自然,是慈濟大學國際數位媒體的四年級生。

父母都是慈濟人的陳乙萬,他常以相機拍世界的美,他感恩有這次學習空拍的機會,讓他從空拍機鏡頭下,感受另一個角度看世界,視覺更寬廣、更美。
香積結善緣 疏食愛滿點
廍子社區是典型的農村,有保存完整的施家古厝及百年古井、典型傳統三合院建築的陳家古厝,是重要的文史資產。
陳貽正村長仔細介紹「廍子村」是以前製糖廍子演變而來的地名,而「慈濟埔鹽環保站」設於廍子村,與「合心園」的營造,是美化家園與心靈的淨化,是社區營造的特色,也成為「發揚慈濟大愛」的優質社區。

來到「慈濟埔鹽環保站」內,飄來陣陣飯菜香,原來是溪湖區香積志工正忙著為遠道而來,空拍共修的學員準備午餐及茶點,這滿滿的愛心讓大家很感動。


社區空拍結束,每一組陸續回到天清宮時,幾乎每個人頭上都帶著埔鹽順澤宮的藍色帽子,它的超人氣,不僅臺灣人喜歡,更紅遍世界各地,慈濟國際學生都很愛,送給外國人的帽子上多了Taiwan的字樣,成功的行銷了臺灣和埔鹽鄉。
天氣熱,快來吃剉冰,瓦磘村社區志工早已準備好剉冰,在炎熱的天氣下,每人一碗滿料透心涼的剉冰,全身的暑氣全消。

這次空拍共修,慈濟大學國際學生也帶著各國文化視角,一同走入社區,一窺臺灣鄉村的純樸與活力,活動跨越了文化與國界,透過鏡頭展現埔鹽社區的人文之美,紀錄農村風貌與人情溫暖。
共修課程結束,溪湖區慈濟志工,送每人一顆代表平安的蘋果及粽子,祝福大家都平安。

- 細節
- 作者 葉臻
- 分類: 社區故事
- 點擊數: 531
匯聚全臺青年人才,培育成為社會影響力的種子。臺灣第一個公益孵化器專業陪伴團隊,支持提供所需要舞臺的慈濟基金會,為鼓勵青年勇於追逐夢想及自我實踐,自2017年起舉辦「全國慈悲科技創新競賽」,迄今邁入第八屆仍持續鼓勵大專校院及高中職參賽,期讓滿腔熱血的青年才俊發揮慈善心與創造力。
競賽活動於10月19日於慈濟東區聯絡處B1植境進行決賽暨頒獎典禮。為了更好的世界而努力創新研發的青年團隊,進入決賽的大專組有十二所學校,高中組有八所。
以永續研發 可用可解決問題
於創新研發中媒合業界專家,以一對一的輔導陪伴,找到更永續的商業營運模式,讓團隊擴大組織量能,推動更多改變,創造更廣且深的社會影響力。
注入創意新血,實踐無窮創意思維,跨步社會公益的熱血青年團隊,以永續、環保、慈善、醫療的理念為主題,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為主軸,作為研發解決問題及找出現今社會與全球存在的困境,激發青年無窮的創新創意新思維,共同研發出可用、可解決問題的具體作品,展現青年為時代的創造力與影響力!
從第一屆開始承擔至今,已承擔八屆司儀的陳晏瑋引言展開競賽序幕「每一屆都有不同創新、好點子的在慈悲科技競賽裡誕生,及與大家一起共襄盛舉。2023年代表字是缺,我們不談缺,我們談不缺,臺灣人不缺熱情,年輕人不缺創意。透過科技能量及慈悲的力量,將會有意想不到的正面能量,也因為有一年一年的創新,八年來已有六百五十七件報名創新點子,也選出一百三十件作品。」
敲響鑼聲後,也代表慈悲跟創新的力量,產生共振和能傳到更寬更廣的地方。慈濟基金會副執行長劉效成與會致詞,我們應該要去打造一個優質的學習環境,培養出更多的年輕人發揮創意,研發點子;從源頭啟發慈悲,讓種子擴散出去,慢慢影響改善地球環境,讓我們的下一代有更好的生活環境,這是慈濟基金會舉辦的目的。而科技來自於人性,我們也相信科技始終來自於慈悲,希望透過慈悲科技競賽,培養年輕人將科技、慈悲作為主軸,進行創意發想,設計出利益於社會環境的發明。


慈濟大學副校長陳宗鷹致詞,慈悲科技研發出的產品可利益和保護人們,現在正盛行AI,因此年輕學子發揮創意研發產品時,要覺有情,要把情份加進去,就是慈悲科技,要考慮到他人,將這一份感恩、尊重、愛,加在自己的產品裡把情發揮出來。

榮獲第一名殊榮
十二組大專組於競賽現場的攤位展演,每組有五分鐘向評審團展示實體作品及進行模型操作。


榮獲慈善競賽第一名的中原大學「EnergyHacker」-新能源避震器的黃翊珉說:「在讀高三時,就參加2022年第六屆慈悲科技創新競賽高中組,那時『壓電能量回收避震系統』獲第一名殊榮,因有創新的概念,我就再進一步的改進,就做成現在以壓電器概念的『新能源避震器研發-PESA-01』,它是一種環保的清潔能源,完全不會造成任何污染,是將壓電效應與避震器結合起來,使用於電動機車上,做到回收與循環再運用,和電能上的高使用率,研發目的就是找回被遺忘的能源。」

臺灣推動2050年淨零排放,臺灣機車族群廣又大量,已約達一千四百四十九萬臺,因此想要做到電能回收和無汙染,轉換成全新的電能,運用在未來的電動機車與電動汽車上,和做到人機介面,讓使用者透過手機的傳訊,知道用電數率及省電有感。因此就從電動機車做起,期望創造更乾淨的社會和減少碳排。
黃翊珉再解說研發過程,PESA-01是一套藉由壓電效應產生電能並回收的避震器,使用壓電陶瓷(PZT)作為發電材料,藉由正壓電效應,將機械能轉換成電能,進而達到電能回充及儲存的目的,自體循環,旨在創造潔淨能源,達到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第七項,友善地球與環境。這項目標群體是目前流行電動車群體(EVs),此項技術也能為全球環境保護和為節能作出貢獻。
榮獲醫療競賽第一名的臺中教育大學以「喬良式智齒牽引系統-KDS」,研發的陳良誠,是彰化基督教醫院的口腔衛生牙醫師,他說:「拔智齒是我每天的臨床業務,每次拔智齒都要跟病患解說神經受損問題、疼痛指數等等,民眾就會問有其他辦法嗎?以往傳統醫治就是沒有其他辦法,只能很小心、用心的作業,也因為要拔牙,民眾就常打退堂鼓,不拔了,也因此產生後續的牙齒病變,在這二難之下,我們就發想的為病患做研發、改良,找方法解決問題。」

陳良誠表示,研發旨在改善罹患牙齒各式病變,未能及時移除水平阻生智齒,而引發後續齒源性腫瘤、囊種、顎顏面骨折、嚴重齲齒導致後植牙、牙冠周圍炎槽破壞及鄰牙搖晃等風險。經過研發後,來醫院看診的牙病患,十個當中有三個就接受喬良式的矯正,把智齒牽引移出,疼痛指數也降到一、二分痛,也能在一、二天後就復原,因有這樣的技術也讓不敢拔智齒的人,都同意拔智齒。看到牙患者得到新技術的治療,都慢慢地恢復牙齒健康,深感能有機會為他們解決牙問題,拔除痛苦,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以慈善長期照護做研發的明志科技大學「ECH-舒梳理」,是一群以幫助照護者能輕鬆省力的為臥床病患洗髮或理髮為創新發想。研發目的是要減輕社會中有許多照護人員,為臥床病患提供無微不至的照顧,經統計高達五成以上的照護人員具有腰部、肩頸與手臂肌肉痠痛的職傷。因而團隊走入長照機構進行實作體驗,了解到臥床病患在理髮或梳洗時,面臨痠痛和不舒服等困境。
報名參賽,不想錯過競賽的「ECH-舒梳理」團隊,因入伍當兵,因此以錄製影片作展演發表,得到佳作獎。受委託解說的鄭亦珊表示,臺灣已邁入高齡社會,「長照」趨勢更受政府重視,因此團隊被啟發的走入長照機構,深入了解他們的需求和需要的問題,期望這項新產品能讓從事長照的照護人員,能有簡便輕巧又省力的使用器具,及為社會盡一點點力量。
慈悲科技放一起 非常正確
方便取得,成本又低,深具高CP值「無電力慈悲淨水設備2.0」以可逆洗的攜帶型淨水裝置做研發,是慈濟大學以「汙水處理廠」團隊所研發的產品,榮獲慈善競賽第二名也獲得工研院的特別獎。

它看似陽春又輕薄短小,設計理念完整,考慮到落後國家居民和災民的生活處境,具有無電環保性,手動加壓馬達、便攜性、可持續性、可重複性、操作簡易、以及回收再生性,裝置的UF中空絲膜濾芯能有效過濾水中細菌,達百分之九十九點九,能在每天淨水後,轉個開關,就能直接洗掉卡垢,進而延長淨水器的使用壽命。符合聯合國SDGs 6潔淨的水與衛生目標。進而呼應慈濟環保5R(refuse, reduce, reuse, repair, recycle)的理念,能有效改善非洲地區、缺水國家和國內外救災的飲水品質,降低因飲用不潔水而導致的疾病發生率。
競賽圓滿,進入頒獎時刻,在科技業已有二十多年的佐臻公司總經理王獻章為參賽者做總講評:「把慈悲和科技放在一起,是非常正確,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而慈悲更是可以穿越時空。今日看到大專組的創新展演,都能帶給我們很多的啟發,也看到以慈悲做出發點和原創性,及看到造福社會的產項。我期望這麼好的活動,能擴展到更遠地方,更期年輕學子帶動鼓勵學弟妹多參與慈悲科技創新活動。」

創淨科技公司執行長陳建宏表示,當初成立創淨科技公司是受到很多天使的幫助,因此今年特別新增一項「創淨慈悲科技人才培育暨創業天使培育基金」獎項,鼓勵年輕人的創新發想,也歡迎加入創淨的行列。執行長陳建宏再鼓勵年輕人說:「想要別人幫忙,自己要很努力,愈努力愈幸運,貴人就會愈多。」
從報名參賽的年輕學子,在訓練課程和競賽中,慈濟基金會提供輔助金和獎金及模組化的培育計畫,陪伴團隊面對每個不同階段的挑戰,提升管理能量,讓團隊在未來的創業或創新路上,都能站穩腳步迎向未來。

- 細節
- 作者 葉臻
- 分類: 社區故事
- 點擊數: 80
「慈濟的師兄、師姊來幫我,讓我重新看到了慈濟,有回家的感覺。」慈濟感恩戶黃先生,今年五十四歲,因罹患罕見疾病,導致手腳嚴重萎縮,無法清掃居家,志工不捨,動員清掃,讓曾經與媽媽做過環保的他,備感家的溫馨 。

患克隆氏症陷困境 慈濟伸手度難關
家住桃園的黃先生,與前妻離婚多年,沒有子女。2008年他因車禍到致雙腳長短不一,故領有輕度的肢障證明。而他原從事廚具安裝工作,都為自己接案,因罹患痛風,需每兩週定期至醫院回診。
四年前,曾經是慈濟環保志工的媽媽往生。緊接隔年2021年,黃先生人不舒服就醫,不幸診斷為罕見疾病的「克隆氏症」,合併復發性出血、敗血性休克、胃潰瘍及急性痛風。之後出院返家,關節處皆是痛風結節,身體無力,行走困難,便由長照機構提供居家服務。
而哥哥因於2019年發生車禍,導致腦部受損,走路不穩,還會經常忘記回家的路,疑似失智症。後因他生活起居無法自理,在去年被送到安養院安置。而目前的住屋,是二舅無償借給他居住,他僅需支付大樓的管理費和水電費。
前年2022年4月,黃先生經提報成為慈濟的感恩戶,由中路區的訪視志工陪伴關懷,所以靠著低收和身障補助,以及慈濟給他每月的生活補助,他省著用,生活不成問題。
獨居身障家紊亂 志工齊心動員打掃
志工關懷兩年半,發現行動不便的他,手腳萎縮愈加嚴重,居家更是無法清理,很是髒亂。10月12日早上,動員二十位志工、六位年輕人外,還帶著十五位揚善青年,共四十一位一起為黃先生居家打掃,希望給他一個乾淨整潔的環境。


關懷黃先生之一的訪視志工方秀萍表示,他本身也有內風濕性關節炎,每三個月要回診一次,平常都有跟他做關懷互動,「跟黃天生溝通,他也答應,所以這次出動幾十位師兄師姊,還有揚善青年,一起來把打掃工作圓滿,讓他住的品質能夠更乾淨清潔,心情各方面也會更好。」
打掃前,戴上手套及帽子的慈濟志工莊福源,鼓勵大家,「他有苦難,我們就來協助他,等會上去看就知道,他真的是沒有辦法做。所以我們人生,健健康康就是平安,我們可以協助人別人,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
慈濟志工柯吟黛也與大家叮嚀,「大型廢棄物下來之後,可回收的要上環保車,不回收就放在樹旁。還有我們分三組,一組留在樓下整理,另外一組,是有些東西要拆,另外一組就把東西送下來,記得一些比較細小的東西,要詢問一下案主。棉被、衣服都屬於廢棄物,沒辦法回收。」

住家位在市中心大樓的十四樓,柯吟黛較擔心打擾住戶,除事先跟管委會申請,也特別跟志工呼籲,「打掃搬運要輕聲細語,搬東西的時候,聲音儘量小一點、輕一點;另打掃過程,見重要物品,都要經黃先生本人同意,是否丟棄或保留。」

重新認識慈濟 有回家的感覺
打掃動線分三組,一組屋內拆除整理、一組從樓上搬至樓下、一組則負責回收分類。而在打掃過程還驚喜連連,不僅意外拾回玉鐲子還有K金等飾物。

志工從樓下廢棄物,無意間找回裝著貴重物品的包包,拿到黃先生的面前。黃先生則看淡表示,「找到這些,有玉、有k金,都是以前我媽送給孫子。就先留著,以後如果有義賣,就把它賣了。」
媽媽是早期的環保志工,他自己也曾做過,所以打掃時,也找到一個慶祝慈濟興建主堂完成,所結緣的一個小主堂紀念品,他捨不得丟棄,「這是大概十五年前,跟媽媽去花蓮靜思精舍帶回來的,我會把它當成自己的傳家寶。」
媽媽曾到成功國小做回收,因身體不舒服,沒有再去,所以黃先生以前跟著媽媽就認識慈濟很久,「我也做過環保兩次,後來因為工作關係,沒辦法長時間配合。」
去過花蓮精舍,也跟媽媽參加桃園靜思堂的歲末祝福,黃先生對慈濟很認同,「慈濟是真正在做好事,感謝各位師兄師姊來幫忙,很盡心,處處幫我找著想,定時來關懷我,對我虛寒溫暖,還有經濟上的援助。千言萬語,只有一句話,阿彌陀佛,真的很感恩。」
居掃見苦知福 感恩現在所擁有
經過志工齊心努力打掃,半天就給黃先生一個明亮乾淨的家。剛下夜班的護理師周宜霈說,剛好這機會就過來幫忙,幫助別人斷捨離,可以看到自己生活周遭,其實有很多東西,就是家裡也可以好好整理一下。


另一位受志工邀約來打掃的民眾李雅菁表示,「以前公司也有活動,就是幫主需要的人打掃,像這樣的活動,可以出力是還蠻好的,就自己有能力,就幫助別人。」
能幫助別人,身體要健康,這讓她特別有感,「個案身體沒辦法動,所以家沒有打掃,就會積灰塵蹣,這也讓我想到,我們沒有那麼多需求,只是自己想要而已,所以不要過度的消費。」
把握付出的機會,揚善青年戴小瑋(化名),樓上樓下來回幫忙搬運,「東西很多又很重,且又有很多釘子,其實是很累,但看到打掃乾淨了,覺得蠻值得。」
也是揚善青年的高小亞(化名),更是認真協助打掃,一會整理東西、一會兒掃地、一會兒洗廚房,時間沒空過,「第一次跟師姑、師伯,一起來幫忙別人居家清潔,我發現有更需要被我們幫助的人,覺得很有成就感及收穫。」

而看到大家忙碌又這麼賣力,她感恩師姑師伯,很早就先來幫忙,「大家都沒有覺得累、辛苦,每個人都是非常賣力,非常的團結,也非常關愛那戶人家,讓我非常感動。」以後有需要幫助,她很樂意地說,「像今天這樣對比,覺得我非常的幸福,很感恩現在所擁有的。」
早上到中午,志工馬不停蹄地清掃,從十四樓到一樓,再從一樓到人行道,來來回回搬運,不計其數;故清出物品非常多,共計回收物環保車兩車、環保局資源回收車一車、大型廢棄物八爪車一車。
為身陷暗角的人,點一盞燈,廢棄物載走,帶給黃先生一個明亮的家,大家雖然很累,但付出得很歡喜,因這是案主重拾身心安頓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