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故事

- 細節
- 作者 葉臻
- 分類: 社區故事
- 點擊數: 71
下午四時,義診現場的中醫室傳來鼓掌歡呼聲,當地居民桑傑瓦(Sanjeewa Sisira Kumara)在醫師鼓勵下,挺直身子行走,步態輕鬆,還揮揮左手臂,興奮雀躍之情溢於言表。
「一整年了,我都無法舉高我的手,直到今天,我才覺得身體真正在好轉。」桑傑瓦說道。原來,過去一年,桑傑瓦深受風濕病侵擾,期間就醫吃藥後,症狀只是輕微緩解,不僅身體受折磨,無法工作擔家計,也讓他感到壓力。
闊別六年,慈濟動員新加坡及斯里蘭卡醫護人員及志工共352人,於2024年8月23日至25日在斯里蘭卡的卡魯塔拉區(Kalutara District)舉辦大型義診。為期兩天半的義診,涵蓋中醫、牙科、眼科與內科四個科別,總共為四千六百人次提供醫療服務,桑傑瓦是其中一位來看診的當地居民。

緩解疼痛不適 感受中醫魅力
起初走進中醫等候區時,桑傑瓦滿面愁容,因為疼痛,他是弓著身子進來的,不願坐下等候,還拒絕了志工遞上的餅乾點心。負責接待的志工看他虛弱不適,所以安排他先看診。
看診時,桑傑瓦費了一番力氣才坐下,左手也只能舉到45度左右,但在中醫師羅德鏹為他針灸治療後,他竟然奇蹟般地能夠把手舉得很高。羅德鏹請他試著步行,他走起路來腰板更挺直,露出笑容。見證前後的反差,好幾位志工都歡喜地大力鼓掌,覺得很感動。
桑傑瓦住在附近的村莊,聽到義診宣傳的廣播,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前來,沒想到短短療程身體進步那麼大,讓他笑顏逐開,說:「一整年了,我都無法舉高我的手,但今天針灸時,我感受到身體一步步在變好。」
看到病人痛苦減輕,羅德鏹也很歡喜,向桑傑瓦分享幾套複健動作,讓他回家每日持續練習,身體會更進步。
此次義診地點在卡圖嘎哈和那醫院(Katugahahena Divisional Hospital),醫院坐落在山區,距離首都可倫坡約46公里距離,附近居民大都以割膠、採茶與務農維生。義診團隊在前來醫院的路上,隨處可見橡膠園、稻田、棕油園等美麗景色。
在這裡中醫治療對當地居民十分陌生,許多民眾都是第一次嘗試,他們有的因為醫院職員或慈濟志工引薦而來,有的是受身邊親友的見證分享吸引前來,亦有居民從其他科別轉介過來。

兩天半下來,有好幾位居民看診後,長期的疼痛不適得到緩解,還有一位腳板扭傷的男士,治療後能不靠拐杖、獨力行走。每一次患者和身體的小和解,都有志工的鼓掌歡呼,與中醫師欣慰的笑容。
因為視病如親 所以拔牙或不拔牙
服務當地居民的卡圖嘎哈和那分區醫院,僅有四位醫生,屬於基礎診療機構,沒有眼科與牙科專科服務。此次義診眼科針對當地居民的需求,提供驗光、配眼鏡及白內障篩檢服務;牙科團隊則為當地居民提供洗牙、補牙、拔牙及根管治療等服務。

「Wedanawai da?」 「No spicy no betel.」在辛哈拉語是「哪裡疼痛?」「別吃辣、別吃檳榔」的意思,牙醫師李佳恒積極學習簡單的辛哈拉語,只為和居民更直接溝通。
當李佳恒為居民亞娜瓦蒂(J.A.D. Kalyanawathi)打針、拔牙時,亞娜瓦蒂總是不由自主掙扎。這是70歲的亞娜瓦蒂生平第一次拔牙,心情很緊張害怕。斯里蘭卡志工馬利卡(Malika)緊握卡亞娜瓦蒂的雙手,輕聲安撫有些緊張害怕的她,也避免她碰到醫生的手,產生危險。

一開口都是黑黑小小的牙齒,卡亞娜瓦蒂總是牙痛難忍,喝到太燙或太冷的水都不適,食物也只能切碎來吃。女兒查瑪麗(W.Chamari Tharaka)透露,媽媽向來抗拒吃藥,也害怕打針、看牙醫,所以一直沒有就醫。
「過程只有一點點痛,剛開始我很害怕,但醫生人很好,後來我就不怕了。」今天拔了一顆牙,卡亞娜瓦蒂讚歎說,慈濟醫生更溫柔,因此她才有信心來看牙。 她說自己還是不敢到公立醫院看牙,但一直表示:「期待你們再過來!」
牙醫師李佳恒說,其實卡亞娜瓦蒂有多顆牙齒,需要治療甚至拔掉,在這次限制之下,只能拔掉阿嫲最想拔掉、造成困擾的那顆牙,並教導她照顧自己的方法。
「我可以咬蘋果啦!」阿努莎(Anusha Kumari)接受俗稱「抽神經」的根管治療後,深深道出感恩。
半年前,乘坐三輪嘟嘟車的一場車禍,傷害到阿努莎的三顆前牙,公立醫院請她到私立醫院治療,一顆牙要四萬盧比(約新臺幣四千三百元),三顆就要十二萬盧比(約新臺幣一萬三千元),是很大的經濟負擔。
一直拖延治療,阿努莎的牙齒已經變色、感染引發疼痛,連日常開口說話都難以忍受,今天終於解脫,可以正常進食,她感動地說:「感恩醫生和團隊,讓我免費得到需要的治療!」
「她這麼年輕,不捨她拔三顆牙齒,牙齒我會儘量救。」牙醫師鄧國榮說,團隊與時間賽跑,把原本兩次的療程濃縮到一小時,在有限時間內,一次治療完三顆牙齒。

這趟義診,鄧國榮共為三位患者、五顆牙齒做了根管治療。費時費力,只為了讓年輕病患,多保留一顆顆寶貴牙齒。
義診 讓心更靠近
橫跨週五到週日三天的義診,排隊隊伍一天比一天長,義診次日時,隊伍綿延到等候帳篷對面的藥劑處;到了義診最後一天,隊伍長了近乎一倍,從街口就看到排滿的三輪嘟嘟車及摩托車。雖然看診時間從早上八時半開始,淩晨三、四時就有很多居民陸續來等候。
病患人數眾多,但義診團隊負荷有限,團隊與院方協商調整,也將居民看診的科別從兩個減至一個,以盡力服務最多的居民。
其實在斯里蘭卡,醫療服務是免費的,但大多情況沒有提供免費藥品,近幾年斯里蘭卡因金融危機,藥品價格上漲了一倍,對收入不高的卡魯塔拉居民是不小的負擔。

71歲的卡魯納瓦蒂(Karunawathi)看診後,開心領取免費的膏藥布和藥片。「感覺疼痛好多了,很感恩還有藥可以帶回家。」她說,平日就醫後要自行到藥房買藥,對她來說是負擔,而且有些藥品還不容易購買。
卡魯納瓦蒂是在義診次日,早上七時就提早到現場等候。她說,因為看病後還要趕工,也擔心巴士不準時,因此乘搭當天第三趟巴士,花約一小時前來,等到看完病,已經三、四小時後了。
兩天半的義診,每位居民的身體都珍貴,醫師及志工與時間賽跑,盡力換取病患健康,累計看診人次約四千六百人。這裡的本土青年志工是生力軍,承擔了翻譯、填寫表格、引導和攝影等工作,也趁機會宣揚美善理念,透過大家共同的心念,誠心祈禱天下無病無災。


- 細節
- 作者 葉臻
- 分類: 社區故事
- 點擊數: 53
「第一次來到山區,看到很多人一同來完成課輔,大家以感恩心來付出,也會盡自己所能的教給他們。」臺南大學四年級田靖嘉同學有感而發。為關懷偏鄉孩童學習,並接引企業共善共同協助關懷,慈濟與成大、和泰汽車首次三方共同合作。
2024年9月21日早上,玉井課輔班開營正式啟動,當天「和運租賃公司」即啟動五輛Yoxi協助成功大學、臺南大學的慈青大學伴,從成功大學出發乘載至玉井大愛聯絡點。臺南慈青課輔班目前有成大、仁德、佳里、善化四個班,因善化課輔班學生大多來自玉井、南化、楠西等地,為能更受惠當地學生,期盼將課輔地點改至玉井大愛園區的聯絡點。

幼苗的培育 義不容辭共善
在7月3日慈善志業執行長顏博文與成功大學校長沈孟儒會談「合作共善」方案,沈校長對於成大慈青社學生投入課輔班,長期對社會弱勢家庭學童進行課業輔導讚賞有加,能擴大辦理受惠偏鄉學子,更樂觀其成。
和泰汽車在這一個教育計劃中更發揮了非常重要的運輸功能。非常感恩遠在美國的張天駿律師愛心連結和泰汽車黃南光董事長與顏博文執行長討論企業共善的合作願景。
後續由慈濟執辦王運敬主任與和泰謝琴韻經理及團隊為臺南區課輔班,大學伴和小學伴到課輔班的交通事宜與和運租賃公司接洽。和泰汽車及和運租賃公司對社會公益熱心投入,以「移動公益 量產幸福」和慈濟達成公益合作共善,一同照顧偏鄉學童。由於市區至玉井路途遙遠,為配合大小學伴的來回往返,此次贊助提供包車方式,更具時效且顧及學童安全,貼心的服務為國家幼苗注入一股暖流。
活動首先邀請成功大學物理系教授亦是慈青指導老師陳岳男上臺分享,「慈青課輔班不僅在成大校區,也能擴展到偏鄉,很高興約有二十位大學伴的投入,陪伴近二十位的學童。希望伴學課輔計劃,讓玉井區的孩子從成大跟臺南大學的哥哥姊姊身上學習到更多的領域。」

「而透過這樣教學過程,大學伴將所學的付出,也將愛投注小學伴身上,從中了解不同的家庭人生而得啟發,彼此可以互相的成長。有哥哥、姊姊作為模範,從中學習努力的精神,也期許孩子未來都可以考上成功大學。」這是長期在教育領域的陳教授,用心陪伴慈青投入課輔,要翻轉不被看見的弱勢孩童。
玉井區顏振羽區長上臺致詞:「首先感謝慈濟的師兄、師姊,和成大、臺南大學及和運租賃公司的幫忙,為我們山區的孩子帶來更好的學習機會,這都是大家聚起來很大的善心。」更期勉孩子要守時,上課時間是八點,而大哥哥、大姊姊要六點多就起床,才能趕得上來到這裡,只為照亮孩子前行的路。

顏區長對孩子有更多的勉勵:「有這一群優秀的大哥哥、大姊姊教導,希望帶動山區的讀書風氣。鼓勵孩子多閱讀,運用現有的資源,玉井圖書館的建設很有特色,誠如陳教授的祝福,未來孩子都能夠考成功大學,在這祝福大家平安順利快樂,謝謝。」
全方位投入 帶來希望的光
當區慈濟志工嚴聖賢長期深耕學童教育,他說明:「為什麼要積極推動玉井課輔班成立,因為山區的弱勢家庭有知識上的弱勢,大多從事農作的阿公、阿嬤、爸爸、媽媽在知識水平沒有很高。一種是經濟上的弱勢,也有兩者都有,這些孩子都是慈濟關懷的對象,我們更應該陪小草長大。」

這次不只有成大、臺南的大學生協助課輔,還有臺南慈中教育體系的團隊一同參與。臺南慈中國小部有顏秀雯、鍾雅慧和陳天和等三位主任,也陪伴大學伴在課堂上的協助與指導。不只讓學童安心學習,家長的信任,也是動力的支持。

嚴聖賢語重心長的表達:「自108課綱實施,要學習八大領域,學習變得更多元,加上網路時代,我們如何從小開始給孩子一個品德基礎,孩子的未來才能跟全球競爭和互動。除了專業的知識,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課程將慈濟人文如「靜思語」帶入,才能潛移默化穩定學童心性。
「當地是水源保護區,環保理念帶入非常的重要,我們要從境教點滴細水長流,讓孩子有一個learning學習成長的時間跟空間。」嚴聖賢說出大家的期盼,為孩子從小扎根打好基本功,將來若遇到逆風也不怕,因為正是成長的開始。
訪視志工賴秀鸞:「非常的感恩一切的好因緣,我們慈善結合教育,一起來到玉井大愛園區,偏鄉孩子基本上下完課,大概都沒有什麼活動,能夠寫完功課就算很好,所以我們希望透過教育可以翻轉他們的人生,讓臺南優質的大學生一起接引,透過和運汽車租賃公司載孩子到此,這個是一個相當不容易的事情。」大家用合作共善來照顧偏鄉的孩子教育,這是我們慈善最為關注的事,因為可以透過教育來翻轉偏鄉的孩子的人生。

善念的啟動 滙集愛的力量
就讀成大三年級的蔡宜均,承擔司儀生動活潑的以「小龜的課輔日常」故事,約定小學伴五個班規,一、要守時,二、態度好,三、完成進度,四、愛整潔,五、有禮貌。班規守得好,就有獎勵點數可拿。貼心的大哥哥、大姊姊準備開營祝福禮,具有其意義,袋子中有筆記本「記下眼見之美好」,筆「書寫人生」,修正帶「勇於改正錯誤」,尺代表「為人正直、自律守規矩」,螢光筆「擦拭出亮點、時時發出光亮」。
大學伴羅致論說:「來這不只教書本上的知識,也想教他們學習任何事情,養成獨立思考能力,明辦是非對錯,認知眼界提升,認知不同眼界就不同,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是此行最大的目的。」孩子要能從「自覺」到「自決」,才能改變原有的觀念。

之前已在善化課輔班協助的陳柏辰,當社工詢問是否有意願來玉井課輔時,他一口就答應。大四的陳柏辰是抱著回饋心而來「之前也受過慈濟很多的幫助,在臺南分會工讀、新芽奬學金,還有其他方面,讓我在就學沒有經濟的壓力,也想用自己的能力,來幫助這些偏鄉的孩子。」個性較內的陳柏辰分享:「以往比較不太敢跟別人說話,自參與課輔班跟小學伴互動之後變比較開朗一點,其實受益的是自己,互動交談也變得比較自然。」

就讀成大三年級的胡燚朗是第一次來參與課輔班,他表示:「對於課輔班之前是沒有經驗,系上學長陳柏辰邀約參加這樣的活動,自己有一點興趣就來試試看。」細心觀察四周環境的胡燚朗,觸動內心期許地說:「在這偏鄉的環境,有這麼多的人從市區來到這,要搭一個小時的車專門來服務這裡的孩子,這種善心很值得我敬佩,也希望自己有點貢獻。」
會後慈青學伴留下作交流,分享彼此教學的收穫。顏秀雯主任回饋,學科不要一教到底,要適時交換才能集中小學伴的學習注意力,在互動技巧如何掌控時間,要注意小學伴學習的進度,若沒完成就不能玩桌遊。

經驗的傳承使得大學伴收穫良多,在課輔回饋本裡留下滿滿的寶典。為偏鄉學童被關心、被陪伴,開啟學習的希望,溫馨互動的點滴,已烙印在彼此心中,震盪出愛的微光。

- 細節
- 作者 葉臻
- 分類: 社區故事
- 點擊數: 110
為回顧臺灣歷史重大災害經驗(如:九二一大地震、八八風災)及延續對臺灣災害管理、災害防救科技及救災能量建構之長遠影響,行政院將每年9月21日訂為「國家防災日」,以國家層次推廣地震防災知識及應變能力。
2024年9月21日下午1點30分至4點30分,臺北市政府於臺北市國立國父紀念館映池前,舉辦「113年『國家防災日』防災教育宣導活動」。今年主題為「防災無障礙 韌性很OK」,以期藉由「國家防災日」結合產、官、學界的能量,舉辦防災教育宣導活動,讓民眾從中學習防災知識與技能,喚起各界對防災議題的關注,推動全民防災、減災及避災技能的普及,以減少面臨災害時的衝擊與損失。

慈濟研發室內一分鐘收容系統
慈濟受邀參與,並在活動現場設置「避難收容處所展示」攤位,展示「淨斯科技 室內一分鐘收容系統」。
能提升災民在收容安置時隱私的「淨斯福慧隔屏」,於2019年完成研發,每個隔屏共使用280支六百毫升的回收寶特瓶,且隔屏具有阻燃效果。展開尺寸為長、寬各245公分、高165公分;收納尺寸直徑88公分、厚8公分,收納時體積小、載運不佔空間,可於兩分鐘內展開完成。每組7.5公斤左右,彈簧鋼骨架,展開後不需另外支撐。
新一代的隔屏,考慮到年長者和輪椅族群的方便性,特別降低了進出門檻,也更改了門廉的設計。隔屏上還可以安裝蚊帳,一組「環保福慧蚊帳」使用20支寶特瓶製成,是人性化配備設施之一,能使災民免受蚊蟲叮咬的困擾。

隔屏內配置的「福慧床」、「福慧桌」、「福慧椅」均使用不同的回收原料製成,包括電子廠基板的插槽(塑膠載具的回收料)、PP塑膠杯及寶特瓶蓋等民生用品。還配置大愛賑災毛毯,毛毯也是百分之百回收寶特瓶製成,織品純淨輕柔、溫暖舒適、易洗快乾、水洗不褪色。
具有收納、組裝方便、輕巧耐用等特性的「福慧收納櫃」也是系統之一,除可直接裝入生活必需物資和應急用品,在災變後的賑災發放時,可幫助災民,迅速安頓身心。
另外,志工還在活動現場設計了闖關遊戲,考驗民眾對救災包的認知以及記憶力,過關就可獲得小禮物。

守護災民尊嚴 安身安心
由於天空不作美,臺北一早開始雨勢不斷,宣導活動正式展開時,民眾依舊熱情參與,慈濟攤位也陸續湧入參觀民眾。有的民眾攜家帶眷,在展示攤位前看了又看,在志工熱情邀約下,才進入隔屏內體驗;有的人和朋友相約一起來玩闖關遊戲,聽了有關隔屏的導覽解說後,紛紛進到隔屏內坐一坐、躺一躺,感受一下。

來自士林區的許素香女士,帶著一雙兒女來到攤位,仔細地聽導覽解說和體驗後表示,慈濟研發了包括隔屏、床、桌、椅……八種在災難時收容民眾的應急物資,不只是解決災民的苦,也安了災民的心,令人感動。

民眾徐瑋中是東山高中的老師,他帶著三個女兒來體驗,徐老師說,今天他第一次看到福慧隔屏,而且聽了導覽解說,知道隔屏等研發是來自證嚴上人對災民處境的不捨,令他非常感動,並認為把發自內心真誠的愛,以環保愛地球的方式實踐,更具包容力,讓他很震撼。
防災創新 提升防災韌性
來自美國的Mr.Andrew Boegel,身分很特殊,他在美國國際開發總署(USAID)工作。Mr.Andrew Boegel表示,他是和朋友相約來參觀,在現場看到許多互動體驗活動,讓民眾尤其是小朋友能透過體驗,感同身受,讓他非常感動,覺得值得學習。

Mr.Andrew Boegel還表示,這次慈濟展示的隔屏有考慮到輪椅族群的需求,也令他非常感動。他還說,由於工作的關係,他知道臺灣曾經是需要美國援助的,但臺灣如今已有能力對外伸出援手,尤其是慈濟,在國際救援上佔有一席之地,甚受矚目,今天有幸與慈濟相遇,又看到慈濟研發出更多尊重災民的產品,覺得因緣真是不可思議。

臺北市蔣萬安市長也特別來到現場視察各攤位,慈濟公傳處劉鈞安組長全程以流利的英語,向市長以及各國貴賓示範解說隔屏的展開與收納。多位國際友人對淨斯產品攤位也深感興趣,紛紛在攤位前駐足了解,劉鈞安組長一一解說,當大家聽到專為救災研發的香積飯,一小包就能用冷、熱水沖泡成米飯或粥時,無不瞪大眼睛,露出驚訝表情。

此次「113年『國家防災日』防災教育宣導活動」,慈濟展示的「室內一分鐘收容系統」,以創新的方式結合科技與人道關懷,成功喚起社會對防災議題的重視。不僅體現環保與便利,也彰顯了對災民尊嚴的深切關懷,更為提升臺灣的防災韌性貢獻了力量。


- 細節
- 作者 葉臻
- 分類: 社區故事
- 點擊數: 96
臺灣從2025年開始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隨著人口的老化,高齡者生理各功能逐漸退化,適當的輔具能協助長者在日常生活更獨立,降低意外發生的風險,達到生活機能的輔助,也減輕照顧者的體力負擔。
慈濟桃園分會執行「安美計畫」,9月8日在慈濟中壢志業園區舉辦一場認識輔具的親子體驗活動,報名非常踴躍,結合去年參加《無量義法髓頌》經藏演繹的A+青年團隊和慈青學子,約有六十人參與志工體驗活動。除了介紹常用輔具的使用技巧與注意事項外,也讓年輕人親身體驗志工服務,實地到案家運送輔具,希望他們帶著滿滿的感動回家,更重要的是把感動化為行動,一起為有需要的家庭服務。
關懷陪伴這群年輕人的志工孫俊璞提到,許多申請輔具的案家都是孤寡一個人,行動不是很方便,他期待年輕人協助到案家運送輔具,除了幫忙裝輔具,也陪伴長者聊聊天,讓年輕人實作體驗,並體會什麼叫做「見苦知福」。他說:「有什麼活動或勤務,只要號召一下,年輕人就會開始相挺,然後大家相揪來報名,那種無形的團隊力量,就是一個往上成長的能量。」

本次活動總計動員近二十位輔具團隊,桃園輔具總窗口彭振維提到,慈濟提供輔具服務,本著感恩、尊重、愛原則,完全不收費,服務對象也不分是否為慈濟人,送輔具前他也做了行前叮嚀,不評論案家、不送錢、不送東西給案家。
認識輔具 親子一起來
本次活動有不少學員全家出動,年輕的爸爸媽媽帶著小孩一起來參加,親子一同認識輔具。分站體驗有病床、輪椅、氣墊床三個站,由輔具團隊分別為學員介紹輔具的操作方式,以及如何幫助病患舒適正確的使用輔具。
志工邱榮發講解如何移動病床或輪椅上的病患,利用移動腰帶輔助搬移,照顧者比較不會受傷,先將輪椅靠近病人,踏板收起刹車固定,依照顧者順手的方向,雙手伸入掖下環抱病人,抓住移動腰帶,將病者雙手放在照顧者肩上,照顧者雙膝微曲,抱起病人移轉至輪椅上。

學員們都很認真聽講,也參與實地練習。本身是護理師的林芷羽自告奮勇當被照顧者,由另一位護理師朋友當照顧者,過程中她們依著志工提示的步驟做。林芷羽平時都在照顧病人,親身體驗過病人被移動的感覺後說:「病人大都沒有力,抱起來是沉重費力的,女性護理師身材比較嬌小,照顧病人久了,腰椎很容易受傷,她建議長期照顧病人者使用移動腰帶,腰部比較不會受傷。」
曾是慈青的呂如鈺和先生、三個孩子,一家五口共同參與今天的活動。夫妻一同體驗照顧者與病患「上下輪椅」的感覺,先生扮演患者,他的個頭高大,體重九十公斤,呂如鈺則是照顧者,體重約四十五公斤,個子非常嬌小,二個人的體重及體力明顯地不對等,呂如鈺聽從邱榮發的指示,將先生的雙手環抱自己的肩上,先生的身體往自身緊靠,雙腳前後弓箭步,手提腰喊「一、二、三」順勢提起先生,成功移動先生至旁邊的輪椅上,頓時現場響起一片掌聲。

彭振維說:「正常的狀態下,病人若是癱瘓的,體重是原重的二倍,換句話說,她要搬一百八十公斤重的病人。」四周的學員及志工聽得瞠目結舌,不可置信。
呂如鈺在長照工作過,偶爾會服務到失能或失智的長者,他們都會使用輔具,所以對輔具並不陌生。她覺得這項活動很有意義,可以讓孩子們了解社會服務的重要性,有助於孩子們了解高齡化社會的需求,並學會如何幫助別人,也讓孩子看到我們其實都很幸福。
八德輔具中心窗口曾慶安負責介紹氣墊床,解說前他先問大家:「有誰知道這個是誰要用的嗎?」慈青范僑耘立刻回答:「臥床,還有受傷、癱瘓的人。」曾慶安要大家拍拍手,她答對了。

「長期臥床的病人,尤其是老人家血液循環不好,整天躺在床上會很不舒服,氣墊床可以依病人的體重調整軟硬度,提供較好的彈性和舒適度;氣墊床也有按摩的輔助功效,可以減少褥瘡發生的可能。」曾慶安一邊解說一邊翻開床墊的氣囊,解釋三條管路如何交替充氣。
今年參加培訓的徐緯頡帶著二個雙胞胎女兒一起來參加活動,他希望小朋友對輔具也能有一些認識。本身患有重大疾病的他,了解自己有一天可能也會需要用到輔具,希望藉此親身體驗一下,瞭解如何使用輔具。輪椅體驗時,他刻意坐上輪椅,讓大女兒推推看,就讀國小三年級的徐詩屏說:「爸爸太重了,推不動!」

聽完氣墊床的解說後,徐緯頡分享道:「我印象中床墊應該是平面、固定式的,哇!今天看到的居然是氣墊床,需要持續不間斷的打氣進去,萬一病患需要急救,要先把空氣放掉才能做CPR急救,都不知道醫療器材已經進步到這樣,完全顛覆我的想像。」
A+年輕人 入社區關懷長者
上午十點三十分左右,年輕志工跟著輔具團隊去送輔具,要把「福氣」送到案家。八輛裝載著輔具的小貨車,在中壢園區內一字排開,準備就緒後緩緩駛出大門,兵分八路開往不同的案家,年輕學員的座車緊跟在後,很快地陸續抵達案家,大家幫忙搬病床、拿配件進入案家。
來自鶯歌的輔具志工謝家福、廖木生和蔡政宏,為住在內壢成功里的77歲周奶奶送去病床、輪椅和四腳助行器。隨行的五位年輕人,有的幫忙搬床,有的拿床墊、床頭板和助行器,見證到了志工送輔具的辛勞。
中風過的周奶奶左半邊行動不便,身體有些瘦弱,看到幾位年輕女孩也來送輔具,用手比了一個讚。病床裝設完成之後,學員范僑耘主動幫忙舖床墊,還信心滿滿地教導家屬如何操控按鈕。助行器高度調整好之後,大家圍著奶奶,請她試著走走看。
范僑耘是長庚科大的慈青,在分站介紹輔具時很認真學習,因此能清楚地為案家說明使用方法。她說:「因為家人有用過這些東西,看到這位奶奶就想到我的阿嬤,她已經六七十歲了,也有用到助行器,有時候我會幫她看一下,老人家手腳沒有力,所以要幫他調整好,達到比較舒適好走的高度。」
中壢園區志工團隊陳榮貴、盧國凱和李秀琴帶領學員,載著回收清消過的醫療床和便盆椅,送福到癌症病患陳老先生的家。
貨車抵達時,烈日當空,志工們小心翼翼地將病床搬到案家樓下的騎樓,過程中早已汗水淋漓,學員們先把配件搬入案主房間,案家兒子陳帟均也下樓幫忙搬。四位年輕志工用力抬起百公斤重的鐵床,狹窄的樓梯迴轉空間小,幾度調整方向,一步一步拾階而上,好不容易克服了困難,才送到老先生的房間。
陳榮貴帶著志工們組立牀架、木板、扶手拉桿等,一一固定好螺絲、木栓,確定牀頭的方向、位置,大功告成之時,清楚地示範操作後,看見案主父子臉上鬆了一口氣,志工們雙手合十說:「祝福你,祝福你早日康復!」
陳帟均滿身是汗,感激地說:「醫療器材或設備對我們來說是一筆蠻大的花費,慈濟不只是無償借給我們,還幫我們把它搬上來,真的很感動,日後如果我有能力、有餘力的話,一定會加入你們, 傳承這個好的事情。」
學員黃明源看到案家的困難,他說:「親自參與送輔具,看他們瞬間壓力解放的感覺,覺得送給病患的是一個安心,可以幫助他們平安度過疾病療養期,而自己有健康身體,才知道自己很幸福。」
另一條輔具路線開往八德區介壽路,案家住在巷弄狹窄、沒有電梯的四樓公寓,案主是一位九十四歲失智的老奶奶,隨行的青年志工在輔具團隊的指導下全程參與,動手組裝氣墊床,連接電源,並教導案家自行操作。家屬很感恩慈濟的關懷與協助,原本以為只會有一張鐵床,送去的竟是電動的,還有自動充氣墊、床罩、防水鋪墊、枕頭等,案家女兒非常驚喜,大兒子看到慈濟志工的用心,也感動的流下眼淚,志工趕緊上前擁抱膚慰。


志工曾銀寬帶領大家齊唱〈無量壽福歌〉祝福老奶奶,家屬也跟著一起唱,坐在沙發上的老奶奶笑得自然,志工上前擁抱老奶奶,場面溫馨感人。

陳御崇第一次參與送輔具,看到案家提出申請需求,慈濟人快速地把需要的輔具送達,讓老人家有一套舒適的床具可用,大家齊心合力完成,圓滿的結果讓他非常讚歎。他分享說:「今天非常的法喜,覺得送輔具真的有幫助到案家,也感受到案家從心裡表達的謝意,就是道感恩。」
有做有得 付出中體悟無常
輔具體驗結束之後,邱千豪上臺分享:「我覺得輔具平臺是很方便、便民的,利用回收來的輔具,修理好再給需要的人使用,是相當好的活動,我們今天也到附近的案家,去幫他們架設床墊,體會到生病的人很辛苦,我們有機會可以去幫助他們,是個很榮幸的工作。」
來自慈濟家庭的楊荃名,大學時期參加過慈青社,這是他第一次參加送輔具,見識到志工們為了安排送輔具,在車輛規劃、人員配置、行車安全等,整個過程都非常用心。他說:「讓年青人也可以到案家參與安裝和關懷,我們非常高興。師伯們教導我們搬運組裝的方法、與案家關懷應對的要領,我認為參加這次活動是值得的,是一次很棒的經驗,有機會我們要邀約更多年輕人來學習及承擔。」
邱文成是輔具團隊的成員之一,也是去年入經藏的A+年輕人,他分享一個真實故事,講述自己八十三歲的老父親,二十多年來逍遙自在地生活著,有一天突然覺得很累,漸漸地沒有食慾,到了第五天,父親已經無法自行坐起、尿失禁了,於是他上網訂購了一張洗澡椅,方便父親沐浴、如廁,第六天父親依然不想吃東西,第七天輔具送到了,無常也來臨,來不及使用的輔具原封退回,邱文成語帶哽咽地述說著。

處理完父親後事之後的第七天,他意外地收到慈濟輔具平臺的訊息,讓他決定加入輔具志工行列。他說:「上人說:『行善、行孝不能等。』真的不能等,很感恩父親推了我一把,很可惜這麼慢才碰到慈濟。年輕夥伴們,你們一定要珍惜要把握,有機會付出就去付出,你會發現付出之後得到的更多。」
吳婉萍是一位護理師,也是A+年輕人之一,今年參與培訓課程。她由衷感謝這一路上,有先生戴維志在背後默默支持,護送她到需要去的地方。戴維志承擔載送志工的任務,以及人醫會的醫材運送工作,也陪同她一起參與這次有意義的活動。
首次參與輔具活動並體驗親送輔具的戴維志分享,兩年前岳父身體有些狀況,曾經向新北市政府借電動輪椅,同時第一次聽說慈濟也有提供這樣的服務。活動中看到慈濟有這麼多的輔具,整理後再送給案家,他覺得很棒。他說:「有些輔具很貴,比如電動床可能要好幾萬,對於有需要但無法負擔的人,幫助確實很大。透過這樣的管道,一方面可以解決有需要、低收入戶的需求,另一方面對於環境也不會製造過多的垃圾。」
透過參與輔具活動,戴維志感受到親自送輔具的價值和意義,他認為年輕人的參與能減輕年長志工的負擔,並鼓勵更多人加入輔具服務。
好事大家一起做,吳婉萍和戴維志各自邀約了同事來參與活動,他們一共有四個家庭十個人參與這場輔具體驗活動。有年輕人的加入,讓社區服務顯得青春洋溢,熱鬧非凡,更重要的是大家共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