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backend
  1. 你目前位置:  
  2. Home
  3. 社區故事

社區故事

七月是佛教「吉祥月」,2024年7月28日,新北市雙溪義診定點現場布置了三尊「宇宙大覺者」以及鮮花、素果,義診團隊以禮敬諸佛祈願人人平安。(攝影:柳復中,地點:新北,日期:2024/07/28)

義診定點 以專業傳遞溫情與大愛

細節
作者 葉臻
分類: 社區故事
發佈: 2024年8月13日
點擊數: 85

2024年7月24日「凱米」強烈颱風帶來暴雨,北臺灣連放二天颱風假。自25日起,各地陸續災情傳出。7月28日出現風災後難得的陽光,二個月一次的雙溪義診幸好沒被颱風攪局,如期舉辦。

 

早上八點,醫師 、藥師、護理師、志工、揚善青年志工等約130位,齊聚雙溪國小活動中心。七月是佛教「吉祥月」,活動現場布置了三尊「宇宙大覺者」以及鮮花、素果,禮敬諸佛祈願人人平安。北區人醫會志工彭秀靜表示:「幫醫護辦理一場七月吉祥月活動,讓醫護跟著慈濟的脈動、體會茹素救地球,還有救倒懸的意涵。同時也希望雙溪的鄉親們可以一起來禮佛,一起來響應七月吉祥月的活動。」

 

志工方麗雲帶領鄉親浴佛,一起來響應七月吉祥月的活動。(攝影:黃碧雲,地點:新北,日期:2024/07/28)

 

北區第三隊第二任隊長志工張榮光,說起二十二年前非常感恩吳盆師姊所帶領的雙溪團隊,為鄉親盡一份心力。今天他特地來參加義診,要跟吳盆師姊多多學習。張榮光也代表人醫會為新加入人醫會的陳雅琳護理師舉行「授袍」儀式。授袍儀式象徵自我肯定與祝福,勉勵菩薩道精勤精進,信願行!

 

北區第三隊第二任隊長張榮光代表人醫會為新加入人醫會的陳雅琳護理師舉行「授袍」儀式。(攝影:謝海,地點:新北,日期:2024/07/28)

 

專業服務 守護鄉親

 

義診定點服務有內科(超音波)、中醫、牙科、骨科、眼科等。時間還沒到,就已經有十幾位鄉親在等候。高溫炙熱的天氣,志工不捨長者等候多時,趕快先幫忙掛號,有來複診的、也有第一次來初診的長者。

 

來自汐止區的志工鄧永誠協助第一次來看診的阿嬤填病歷資料。鄧永誠和簡淑錦聽當區志工吳孟蓁說義診缺掛號志工,夫妻倆就遠從汐止來幫忙,還異口同聲說:「哪裡需要就往那裡補位。」夫妻同修共知共識共行。

 

來自汐止區的志工鄧永誠協助第一次來看診的阿嬤填寫病歷資料。(攝影:黃碧雲,地點:新北,日期:2024/07/28)

 

雙溪區衛生所也為守護鄉親盡一份力量,宣導「新北動健康」打擊衰弱、逆轉肌齡,在現場幫鄉親檢測血糖、做B型肝炎、C型肝炎篩檢、糞便潛血檢查。

 

阿嬤血糖值、血壓都偏高,阿嬤說想看眼科,胃不舒服。志工郭雅芳牽著阿嬤的手緩緩的走到內科看診區,並當起醫生和阿嬤間的溝通橋樑。內科林正仁醫師:「阿嬤哪裡不舒服?平時血糖高嗎?有服用什麼藥?」阿嬤說想要看眼科,後來手一下比胃、一下比心臟部位。郭雅芳貼在阿嬤耳邊問:「阿嬤您胃怎樣不舒服呢?」阿嬤:「前幾天一直吐、頭暈……」林醫師問,平時有看醫生吃藥嗎?阿嬤說沒看醫生都吃藥丸,隨即從皮包拿出一整排粉色顆粒的藥丸。

 

志工郭雅芳貼在阿嬤耳邊,當起醫生和阿嬤間的溝通橋樑。(攝影:黃碧雲,地點:新北,日期:2024/07/28)

 

林醫師再問:「這是吃頭暈的藥,誰給您的。」阿嬤回:「國泰醫院拿的藥。」阿嬤說詞反覆不一,讓醫護有些困惑,林醫師叮囑阿嬤不要吃甜食,隨即又幫阿嬤做腹部超音波檢查。檢查完,郭雅芳牽著阿嬤的手一步一步緩緩的走到對面的眼科看診區,一路陪伴阿嬤直到看完診。

 

一對分別就讀高中和國中的姊妹倆,今天也相約當志工。姊妹兩人是第一次當志工,小小年紀特別靦腆,由金山高中老師周桂英帶著一起陪伴長輩。妹妹牽著阿嬤先量血壓、檢測血糖,再陪阿嬤看內科、骨科,阿嬤候診時,她就坐在一旁陪伴,阿嬤看診時她幫忙拿拐杖。

 

就讀高、國中的一對姊妹(穿背心)第一次當志工,在定點陪阿嬤看骨科,阿嬤看診時幫忙拿拐杖。(攝影:黃碧雲,地點:新北,日期:2024/07/28)

 

周桂英老師是目前就讀高中的小姊姊的老師,非常關心學生各項發展,周老師表示,她身為老師,對學習或生活上有需要協助的學生,會特別陪伴關懷。上一次姊姊爽約了,但這次姊姊不但依約而來,還帶妹妹一起來,姊妹都做得很歡喜,老師也覺得很感動。

 

周老師是「慈濟教師聯誼會」的老師,常常以證嚴上人的〈靜思語〉教導學生,還會定期帶學生關懷萬里仁愛之家的長輩、環保淨灘,也會帶學生參加慈濟的各項活動,不僅是老師,也是學生的導航師。

 

各司其責 傳遞大愛

 

牙科醫師幫長者洗牙時,機器突然故障。精通電路的志工林綿芳,當場立刻檢查、維修。林綿芳今年八十七歲,年輕時在中油公司工作,負責十六噸郵輪上的電機工程。他和負責義診牙科管線的周金元是鄰居,受到周金元的邀請一起將牙科器材改裝成可隨身提著走,如同手提箱大小的工具箱。

 

洗牙機器突然故障,精通電路的志工林綿芳(右一),當場立刻檢查、維修,邊修理還邊跟旁邊的志工余升權、黃逢仁、指導。(攝影:黃碧雲,地點:新北,日期:2024/07/28)

 

林綿芳一開始請周金元把管線擺放在桌面上,並逐一告知各條管線功用後,他就拿起紙板開始構圖,畫好位置圖,利用電、水、空氣的原理,回家慢慢研究完成配置組裝。

 

林綿芳以這項技術組裝了二百多臺工具箱,提供全球人醫會義診使用。他說年紀大了要傳承,也開始將技術傳授給年輕志工余升權、黃逢仁、蔡崇仁。

 

美髮志工洪美雲從義診開始一個接著一個幫鄉親義剪,完全沒有停歇。只見她額頭都是汗水,還是很歡喜付出。看到鄉親們無論男女剪完頭髮,人人露出滿意的笑容,這是洪美雲最大的收穫。現場還提供咖啡、挫冰、各式冷飲、蛋糕甜點,沁涼又消暑氣。

 

志工洪美雲職業是美髮師,長期參加義診幫鄉親義剪。(攝影:黃碧雲,地點:新北,日期:2024/07/28)

 

雙溪義診匯聚醫師、護理師、志工等共聚善念,人人各司其責,奉獻時間和愛心,造福鄉親。現場更多是六、七十歲的志工,關懷長者溫言柔語不遑多讓。義診不只是一份專業的醫療,更是人與人之間傳遞溫情與大愛的展現。

適逢新北市貢寮國際海洋音樂祭,很多鄉親都去做生意,前來看診民眾略少,醫師和護理師仍然一同用心為民眾義診服務。(攝影:柳復中,地點:新北,日期:2024/07/21)

澳底貢寮義診大愛傳承培力

細節
作者 葉臻
分類: 社區故事
發佈: 2024年8月09日
點擊數: 98

碧海藍天,臺灣東北角海岸彎延海濱路,專業醫護人員和慈濟志工們約80人,早上八點前即抵達新北市澳底國小集合,團隊再分六條往診路線,分別前往貢寮海邊和山區義診服務。

 

7月21日,貢寮區義診,醫護人員和慈濟志工們約80人先在澳底國小集合,團隊布達相關訊息,全體祈禱後前往義診。(攝影:柳復中,地點:新北,日期:2024/07/21)

 

健康民生都重要 義診入鄉不計秋

 

第五條線定點往診,設置在位於海岸邊的福隆東興宮。義診前幾天,志工已經先到社區散發傳單,張貼公告通知鄉親,義診服務日期時間等,東興宮也會協助廣播,請有需求的社區大眾前來就診。時值溽暑,從東興宮遠眺福隆海濱人潮絡繹不絕,來看診的鄉親卻寥寥可數,比往日略少。但所有看診程序,掛號、量血氧、血壓、聽診、問診、超音波檢查,樣樣程序仔仔細細進行。

 

內科醫師陳政良帶來自備的筆電、平板電腦和超音波探頭設備,為民眾看診並做腹部超音波檢查,詳細檢查逐一解說。PGY實習醫生王嘉紳也在一旁學習觀摩。護理師莊文美、許育寧隨侍為民眾服務。藥師余貞鈺在醫師看診後,整理藥單並立即上傳資料,給位在澳底國定點的配藥處配藥,再由志工送回東興宮交給民眾,服務貼心又快速。

 

內科醫師陳政良(左一)為鄉民看診,PGY實習醫生王嘉紳在旁學習。學長學弟攜手同行,傳承醫療新知與醫療人文。(攝影:柳復中,地點:新北,日期:2024/07/21)

 

參與貢寮義診已經十多年的志工朱淑芬,娘家和婆家都在貢寮,親自服務回饋鄉親,對來看診的民眾都有印象。她熟悉地和吳女士說:你上次有來看診,有你的資料,找一下就可以看診了。等待過程中,資深志工李阿腰也和吳女士閒聊話家常,初見面就聊得很開心,也陪著吳女士做超音波檢查。看完診,朱淑芬親切的對吳女士說:你可以先回家休息哦,藥配好會送來東興宮,午休後再來拿即可,不必等哦。李阿腰還陪吳女士走回就在隔壁的家,好似老友一般邊走邊聊。

 

志工李阿腰(右)陪同鄉親吳女士(左),緩步前往室內的超音波檢查處進行檢查,雖是初次見面,兩人卻猶如好友般邊走邊聊。(攝影:柳復中,地點:新北,日期:2024/07/21)

 

志工朱淑芬說,今天因為貢寮國際海洋音樂祭,鄉親們要拼經濟,很多人都去做生意,所以來看診的人較少。原來如此,民生經濟也是很重要。陸陸續續還是有幾位民眾前來看診,醫師、護理師們也在看診區和檢查區來回服務。言談間方知,今日前來東興宮的藥師、護理師、志工們,很多人都是在義診隊伍中默默付出十多年、二十多年;就連年輕的陳醫師也參與義診八年了。

 

培育新苗 大樹傳善造福

 

PGY王嘉紳實習醫師分享:來義診收穫很多,今天剛到達時,直覺得這裡好熱,看診環境也不是很好。雖然有這樣的想法,但是想到住在這裡的鄉親,他們的醫療資源也很缺乏,平常沒有辦法像都市人,都有充沛的醫療資源。很感動的是難得有這樣的因緣,可以來義診服務民眾。

 

當年上人也是在花蓮由一個一個竹筒蓋起來醫院,這裡都是一些人間菩薩來照顧疼惜鄉親。跟著內科的學長學習,學長也是很仔細的為所有的民眾做檢查。我們來義診不是為了賺錢,卻像是要來關懷叔叔、阿姨的健康,所做的檢查都是特別仔細,這也是讓我很感動的地方。我想過去我是在都市當醫生,以前都沒有想過類似問題,這也是來義診的收穫。

 

就讀國立臺北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大二的許家榮分享,他也是EMT1緊急救護救援隊。曾參加過三芝義診、0403花蓮支援、慈濟浴佛,都是在救護站,做緊急救護或是幫忙量測血壓、血氧、VITAL SIGNS (生命徵象測量),還有幫忙照顧年長者。

 

目前就讀國立臺北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二年級許家榮(右)同學,也是EMT1緊急救護員,把握因緣學習,為民眾量血氧。(攝影:柳復中,地點:新北,日期:2024/07/21)

 

一開始來參加義診是想累積一些經驗,累積一些慢性病或居家照顧相關的經驗。但是到現場之後,會發現看到更多長者他們自己的故事,會看見社會的另外一面。覺得平常是在外面做緊急救護,到這邊是一個相對比較安靜緩和的環境,可以在醫師、還有護理師的陪同之下,學到許多慢性病或是內科的一些病理學,這對緊急救護學習還相當有幫助的。

 

仁醫仁心大愛傳承 中西合用為民服務

 

年輕又為民眾設想周到的陳政良醫師分享,今天我們來福隆的東興宮義診,其實我們來澳底和貢寮義診是長期性的服務,以往都會有中醫的醫師來東興宮幫民眾義診。我想在福隆東興宫附近的民眾,也是很信任我們的中醫,所以盡管我們今天只有西醫,還是有很多民眾會過來想要看中醫,看能不能針灸,民眾是比較希望有中醫同時來看診。

 

善用尖端設備,協助民眾維護健康,內科醫師陳政良(中)和PGY實習醫生王嘉紳(右)一同為民眾做腹部超音波檢查。(攝影:柳復中,地點:新北,日期:2024/07/21)

 

這是我第二次來東興宮,也是第二次帶著超音波探頭來,也有民眾在之前曾經做過檢查,這次想要再來做追蹤,自己也是很開心可以服務福隆地區。在這裡跟往診比較不同的是,民眾會很高興的自己前來。跟我們去到鄉親的家中,看他們會有比較不一樣的感受。

 

今天也有PGY的住院醫師跟著我們來看診,僅管我自己也是住院醫師,但是我們互動的方式跟交流也是很多的,也是有些義診的經驗和知識可以與他分享。我想,義診除了為民眾服務之外,我自己可以接觸到不同的主治醫師,與不同科別的主治醫師學習不同的知識跟經驗。所以,很感謝蘇銘堯醫師,在假日帶著我們到環保站,去為環保志工做腹部超音波時,給我非常多的指導,讓我可以應用在義診,來服務更多的民眾。

 

學問、技能、佛法的學習不只在學校、課堂、道場,是在各個角落不斷學習和實踐。

接受能登町大森凡世町長的感謝狀後,全體歡喜合影。(左起為陳思道、能登町長、許麗香、沼田青寶、修田好勝)(攝影:不詳,地點:日本,日期:2024/07/26)

慈濟咖啡屋圓滿任務能登町長致贈感謝狀

細節
作者 葉臻
分類: 社區故事
發佈: 2024年7月31日
點擊數: 988

2024年1月1日下午能登半島的7.6級驚天一震,地動山搖後引發海嘯和大火,石川縣首當其衝,災情慘重。根據日本消防廳災害對策本部的統計,截至7月18日,連同七十位「災害關連死」的往生者有二百九十九人, 房屋全壞者八千三百多戶,半壞者超過二萬一千三百戶,全縣有八萬五千間房屋受損,當地居民蒙受家毀人亡之震殤。

 

來自臺灣的愛 溫暖鄉親身與心

 

時逢證嚴上人行腳,仍於第一時間電話關懷日本慈濟志工與災情。因能登半島三面環海,通往當地的唯一道路隆起坍塌,災後日本政府婉拒各國援助,擔心影響救災。日本分會同仁和慈濟志工聯繫上僑居當地的石川縣臺灣交流策進協會理事長陳文筆,他同時也是七尾病院的診療部長,經他協助下,災後第五天(1/5),勘災團隊終於踏上災區。

 

第二天,除了勘查七尾市的災況,因陳文筆醫師與公立穴水綜合病院院長島中公志是好朋友,在他引薦下,團隊也前去穴水町勘災。時值隆冬,天寒地凍,接洽後決定先從提供熱食做起,讓只有簡單食物果腹的災民,有餐熱騰騰的飯來安頓身心。

 

1月12日,十四位日本慈濟志工分從東京、大阪進駐當地。隔日(1/13),即於穴水町冥王星交流會館啟動中餐的熱食發放。後應島中公志院長之請,將該院等其他避難所亦納入熱食提供,14日起,志工分兵二路,同步提供熱食,每日約需準備四、五百份。29日,志工圓滿第一階段的熱食供應,與鄉親相約再見。

 

奇妙小空間 發揮大功能

 

2月16日,在四位「以工代賑」的當地婦女坂下絹子、池崎京子、鍛治Toyoko及新田Michiyo的協助下,第二階段的熱食發放再度啟動。同時開張的還有提供淨斯烏龍茶、熱可可和熱咖啡的「慈濟咖啡屋」,在穴水綜合病院為鄉親服務。

 

36331
穴水綜合病院復健科的護理人員來幫同事帶咖啡,聽到還有茶跟熱可可可以選擇,非常開心與驚訝。他們也幫忙宣傳,請病患要來咖啡屋坐坐。(攝影:陳文絲,地點:日本,日期:2024/02/16)

 

日本分會行政主任陳思道指出,成立慈濟咖啡屋的發想,來自於志工想到,除了熱食外,還能有一個地方讓鄉親能夠坐下來談談心,彼此交流互動;志工特意準備小冊子,讓來此的鄉親留下心聲與感想。

 

原本志工們擔心會不會有人願意留言?沒想到第一頁就圖文並茂,還有人寫下「謝謝你們的咖啡茶跟可可,還有溫暖的笑容。」島中公志院長也留言:「感謝大家一直為我們提供充滿愛心的熱食,讓我們變得更有元氣。」溫馨回饋令志工們大受鼓舞。

 

36330
慈濟咖啡屋的留言小冊子,讓來此的鄉親留下心聲與感想。原本志工們還擔心會不會有人願意留言,沒想到第一頁就圖文並茂。(攝影:陳文絲,地點:日本,日期:2024/02/16)

 

茶香和咖啡香果真吸引許多醫護、病友、災民、鄉親和救災人員前來駐足,成了許多人舒緩身心和小憩的好所在。淨斯烏龍茶獲得好評,鄉親們再三續杯,發揮膚慰人心的作用,讓志工很開心。復健科的護理人員本來要幫同事取咖啡,聽到還有茶跟熱可可可以選擇,非常開心與驚訝。他們還幫忙宣傳,請病患要來咖啡屋坐坐。

 

志工發現這裡還是「人間菩薩招生」的好據點,志工把握因緣向來客介紹慈濟,相談甚歡時,邀請他們加入志工行列,讓服務鄉親的隊伍更加浩蕩長。

 

「我來跟你們說再見,因為我明天要搬入組合屋了!」因病院樓上是臨時避難所,有鄉親要離開前,特地來向志工道別。縱使不免有悲歡離合的情愁,但更多的是溫馨的真情在彼此內心流動。

 

多謝慈濟 提供心靈療癒

 

隨著從五月到七月的四梯次見舞金發放圓滿,慈濟咖啡屋也要功成身退,於7月25日畫下句點。雖是最後一天,仍有許多人來咖啡屋致意,互相約定再見面,大家深信會再見面,因這分不可思議的緣分,是不會輕易散掉的。

 

26日,當日本分會許麗香執行長、志工沼田青寶和陳思道蒞臨穴水綜合病院時,發現島中公志院長率領醫護人院集合在一樓大廳,要向他們致感恩之意。

 

36336
穴水綜合病院醫護同仁送上鮮花及感謝狀,給日本分會許麗香執行長及分會行政主任陳思道。(攝影:不詳,地點:日本,日期:2024/07/26)

 

他們送上鮮花、感謝卡和「多謝慈濟」的小扇子,藉此表達對所有慈濟志工的感恩。島中院長代表說出鄉親們的心聲:「非常感恩慈濟在我們最辛苦最需要的時候,持續提供熱食;慈濟咖啡屋提供好喝的靜思茶以及熱可可、咖啡,更是我們最大的心靈療癒。」

 

36335
紙上寫滿感謝慈濟和志工的話,還附上親手做的小花。(攝影:許麗香,地點:日本,日期:2024/07/26)

 

「どうも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非常感謝)!」醫護人員和鄉親感恩的聲音,在醫院大廳迴盪。鄉親脇本女士感動表示,「一直以來真的非常感謝、衷心感謝,雖然找不到除了感謝以外的話語,也說不出來,真的比地震還要大。我收到很貴重的東西,謝謝,再見啦!」

 

36334
「多謝慈濟。」穴水綜合病院醫護同仁送給志工寫滿感謝話語的扇子。(攝影者:許麗香,地點:日本,日期:2024/07/26)

 

因緣殊勝 共結來緣

 

7月26日中午,許麗香、沼田青寶和陳思道三人前往能登町役所,補發放見舞金給先前因為有不得已的狀況,無法如期前來領取的鄉親。鄉親不停道歉,說他們給志工造成麻煩,又向志工道感恩。其實志工心裡懷著更多的不忍,因為地震發生超過七個月,如今終於能交到有需要的鄉親手上,希望見舞金能給他們帶來堅持下去的力量。

 

團隊今天主要是來拜會能登町長大森凡世。隊伍中還有一位本地鄉親修田勝好先生,他是聯合國認定為世界重要農業遺產「白畝千枚田」的農民之一,感動慈濟前來援助和關懷,除了拿出儲蓄的零錢要幫助「0403花蓮地震」的受災民眾,還出力成為志工,幫忙發放的引導。

 

他依約來到町役所旁的圖書館大廳,用親切的燦爛笑容打招呼。他難得脫下做農事的工作服,穿上了西裝,志工故意調侃了他一下。

 

一行人走上町長辦公樓層,所有辦公人員都站起來跟大家答禮,反讓志工們有點不好意思,「慈濟人所做的都是本分事,何德何能承受這麼親切有禮的接待!」受寵若驚之餘,也未能夠幫到能登鄉親感到欣慰。

 

能登町山下課長用心的安排流程,先給大家送上一杯冰涼好喝的茶水,接著先由大森凡世町長表達對慈濟的感恩,他表示除了慈濟人的見舞金給了老人家實質的幫助,慈濟人溫暖的笑容跟真誠的關懷,讓大家很難忘懷,希望能登町與慈濟的交流能夠持續到永遠。

 

「感恩能登町給予慈濟人機會,讓我們感受到能登人的善良親切,讓我們有機會跟許多的鄉親結下很深的緣。我們也期待以後還有機會,來跟大家喝喝茶、聊聊天,到時也請町長協助我們。」許麗香執行長代表證嚴上人,和全球慈濟人,感恩能與能登結下好因好緣,她歡迎町長到花蓮本會走走,親自來感受慈濟團體的美善。

 

頒贈儀式簡單誠懇,大森凡世町長念出要頒發的感謝狀上的文字,由許麗香執行長代表接受,雙方恭敬行禮。禮成後,全體歡喜合影,留下值得紀念的一刻。

 

36337
能登町長大森凡世頒發感謝狀,由許麗香執行長代表接受,雙方恭敬行禮。(攝影:陳思道,地點:日本,日期:2024/07/26)

 

雖然相識就是這一、二百天的時間,但純樸的能登鄉親已經將慈濟人當作是老朋友,一向予人拘謹保守印象的日本鄉親,用他們的真心和熱情,向志工表達感恩。能登優美的山海跟花蓮很相像,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在志工心目中的,能登最美的風景也是這群堅毅有韌性的能登鄉親。期待再次溫馨相會,就在不遠的秋天、在歲歲年年。

 

36329
設在穴水綜合病院的慈濟咖啡屋於7月25日圓滿任務,島中公志院長率醫護同仁向志工致謝。(攝影:不詳,地點:
日本,日期:2024/07/26)
士林、北投及淡水等地的慈誠委員培訓學員及隊輔,早上八點抵達慈濟內湖環保教育園區展開半日的參訪活動。(攝影:洪玉生,地點:臺北,日期:2024/06/23)

前進內湖培訓學員學環保

細節
作者 葉臻
分類: 社區故事
發佈: 2024年7月31日
點擊數: 77

連日的高溫,把整個大地烤得像個大火爐般,對於地球暖化的事實,大家越來越有感。2024年6月23日,一百二十五位士林、北投及淡水等地的培訓慈誠委員及工作人員,頂著熱情的大太陽來到慈濟內湖環保站,透過分站影片及解說,他們進一步了解地球暖化的原因及因應辦法,希望能一起合力拯救地球,清除地球上的垃圾。

 

親手實作 體悟珍惜物命

 

「這是一部能走進校園,並以生活館為概念所打造的慈濟行動環保教育車。」走到活動環保車這一站,志工郭璟德詳細解說著:「環保教育車全省巡迴,主要是以走進校園為主軸,全省共有三臺,預計今年再打造第四臺,展示內容不太相同。」郭景德強調:「希望走入校園宣導淨零排放,讓孩子們對節能減碳有初步的概念。」

 

身為小學老師的學員何翊寧表示,這臺「環保教育車」讓她很有感觸:「其實小朋友都非常單純,只要給予正確的觀念,從小養成,就會往對的方向走。藉由環保教育車,可以讓小朋友們知道可以怎麼樣來愛地球,為地球盡一份力。」

 

學員們在環保體驗區聽完站主的說明,知道很多回收的物品皆可回收再利用,瞭解到證嚴上人珍惜物命、延續物命的心,都認真仔細動手去做。

 

十八歲學員 十分鐘就好

 

剛滿十八歲的學員吳品俙,第一次操作拆寶特瓶環的機器,覺得很特別:「之前在別的環保站都是用手拆,很容易到處噴飛,有機器操作真的很方便!」

 

品俙從小跟著委員媽媽在園區裡到處跑,對環保站當然不陌生。她每次到環保站看到許多年長的環保志工不管天氣多熱,都能耐著性子做一整天,又想到精舍師父也都沒有冷氣吹,因此品俙在每次想開冷氣前都會先想想他們,然後告訴自己要多忍耐:「真的受不了就開一下下,十分鐘就好!」

 

因為多了一份體恤,她原本想等大學畢業再培訓受證,但因2023年擔任《無量義法髓頌》經藏演繹拍照志工,在旁幾乎全程參與的她大受感動:「看到師公上人一路走來那麼辛苦,我還年輕有時間可以等,可是師公上人年紀大了……所以我決定趕快把握因緣,希望能盡自己一點小小的心力!」

 

28947
學員吳品俙(右)第一次操作拆寶特瓶環的機器,覺得很特別:「有機器真的很方便!」(攝影:洪玉生,地點:臺北,日期:2024/06/23)

 

而對環保分類不陌生的還有平時有在做環保的學員陳意晴,她感覺到,每次做環保都可以讓自己心裡的垃圾暫時先放下。她說:「今天跟大家一起來內湖學習新的知識,並帶著好多好多的心靈寶藏回家。」

 

學員江孟修則深刻體悟到證嚴上人所說「清淨在源頭」的意思。他訝異於志工們不是一直那麼努力在做環保嗎?這天竟然看到的數據是寶特瓶數量一年比一年多……他說:「地球發燒的議題刻不容緩,它已慢慢影響的我們的日常生活,真的要從我們每個人自身做起!」

 

28941

 

學員江孟修(左)透過參訪了解地球發燒的議題刻不容緩,因為它已慢慢影響大家的日常生活,真的要從每個人自身做起!(攝影:林世欽,地點:臺北,日期:2024/06/23)

 

了解過程 愛更完美

 

「大愛感恩一條龍」此區化腐朽為神奇,將回收寶特瓶從去瓶蓋、清洗、消毒、抽絲……至完成愛心毛毯等過程清楚呈現,等於是真正工廠線的縮小版本。學員們用心聆聽,好奇地摸摸抽出來的絲線:「好柔軟啊!」「比我想像中還細耶!」

 

站主表示,大地如母,這些灰色如大地的賑災毛毯,貼身蓋在災民身上,就好像母親在慈悲膚慰孩子般,希望收到的人都能感受到身心的溫暖。

 

28940

 

「大愛感恩一條龍」此區將回收寶特瓶至完成愛心毛毯等過程清楚呈現,等於是真正工廠線的縮小版本。(攝影:洪玉生,地點:臺北,日期:2024/06/23)

 

來到巧藝坊,成箱成箱的毛毯整齊堆放在架上,站主說:「為了因應緊急災難的需求,我們隨時都要有相當數量的庫存;這邊一天可製作近三千條毛毯,截至目前,已經有超過一百二十萬條毛毯送往全球各地。」

 

在這裡,學員們還了解到,原來紗是利用透明寶特瓶的白色和奈米碳混和染色,奈米碳可自然分解,不污染地球。秉持著環保五R的概念,巧藝坊的志工們充分利用剩餘布料,製成各式各樣的工藝品,學員們大開眼界,讚歎志工們的巧思巧手。

 

其中,曾參與慈濟日本分會的冬令發放的學員黃晟育,當時認為只是送暖送愛,透過這天的參訪才明白毛毯的製作過程,讓愛更完美。他在慈青時學會攝影、活動企劃、與人交流對談,雖曾在日本參加培訓,但返臺後重新歸零,再次參與培訓課程。他說:「環保站做環保、做垃圾分類等等,集合累積每個人一點點的付出,身為慈濟人,我非常願意去做。」

 

28944

 

學員黃晟育(右二)曾參與日本分會的冬令發放,當時只是送暖送愛,透過參訪才明白毛毯的製作過程,讓愛更完美。(攝影:林世欽,地點:臺北,日期:2024/06/23)

 

落實環保 每個人的責任

 

任職於慈濟人文志業的學員何承勳覺得今天收穫很多,他了解到寶特瓶如何製作成毛毯,也更清楚要如何控制自我慾望和消費習慣,多做對地球有益的事;與何承勳是同事的學員李旻佑,因為長期報導環保志工的身影,所以非常感動和感謝環保志工對大地的付出。

 

28943

 

學員何承勳(左二)覺得收穫很多,並更清楚要如何控制自我慾望和消費習慣,多做對地球有益的事。(攝影:林世欽,地點:臺北,日期:2024/06/23)

 

大家一早出門,在高溫下及實際體驗中感受到「地球發燒」的嚴重性!是學校職工的學員林畇言說:「今天最大的感觸是環保一定要落實在生活中,剛聽師兄說因為天氣太熱,在印度那邊車子開一開輪胎還會著火……氣候變遷跟大家都有關係,環保真的要落實在每個人的身上,否則有一天這些問題都會回到我們自己身上。」

 

就如林畇言希望參訪過程中所認識的環保教育車,能開進她任職的校園,讓老師、學生及家長都能學習到環保的知識。因為唯有人人深刻了解到環保議題是每個人必須要落實和實踐的重要使命,地球暖化的速度才有可能減緩。

 

第 18 頁 共 19 頁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Main Menu

  • Home
  • SSO login
  • 登入表單
  • 各據點消息

Login Form

  • 忘記你的密碼?
  • 忘記你的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