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backend
  1. 你目前位置:  
  2. Home
  3. 社區故事

社區故事

二○二一年,慈濟「花蓮吃播」團隊成立逾一年,「吃播100集特別企劃,以「好想和你在一起V can do it」為主題,在花蓮藍天麗池飯店二樓,邀請蔬食者與非蔬食者一同響應吃素的美好。(慈濟基金會)

從綠色餐桌到旅人心間 花蓮友善蔬食旅宿與大地共呼吸

細節
作者 王藝婷
分類: 社區故事
發佈: 2025年10月17日
點擊數: 19
  • 臺灣
  • 環境永續
  • 綠色家園
  • 蔬食推廣
  • 延伸閱讀標籤: 環保
  • 報導地點: 臺灣

在臺灣東岸,有一座擁抱山海的城市,正悄然開啟一場以「蔬食」與「減碳」為核心的溫柔革命。花蓮,這座臺灣東部美麗的後花園,正用行動告訴世界,永續不只是口號,而是可以落實在每一次呼吸、每一口餐食、以及每一趟旅程中的生活態度。

 

震後重生的堅持 蔬食理念不曾動搖

 

走進東台灣第一家全蔬食飯店餐廳,整潔明亮的空間,提供色香味俱全的健康餐點,藍天麗池飯店揮別○四○三花蓮大地震重現風華,不變的是,對友善蔬食的不變初衷。(圖:慈濟基金會)

 

自二○二一年起,慈濟基金會攜手花蓮縣政府及在地旅宿業者,共同推動「環保蔬食旅店」計畫。二○二三年,藍天麗池飯店等十二家業者,成為首批通過評核的先行者。然而,○四○三一場強震,為這份堅持帶來了嚴峻的考驗。

 

歷經一館拆除、二館重啟的艱辛,藍天麗池飯店的經營者,卻從未動搖過對蔬食與環保的承諾。走進東臺灣第一家全蔬食飯店餐廳,明亮的空間裡,健康餐點的香氣瀰漫,吸引著旅人與在地居民。

 

前來用餐的呂冠辰分享道:「我從小就喜歡吃蔬食,長大後更了解它對健康與環境的好處。吃蔬食,不只是為自己好,也是對地球友善的方式。」這份從災後瓦礫中重新站起的堅持,讓蔬食的滋味,多了一份感動與韌性。

 

讓旅遊成為永續行動 旅人的每一次選擇都很重要

 

 

將健康美味的蔬食,分享給每一位遊客。「友善蔬食旅店」認證標章透過「蔬食友善」與「綠色旅宿」的推廣,讓遊客在花蓮都能參與守護地球的行動。(圖:慈濟基金會)

 

這份善的漣漪,正在花蓮持續擴散。在慈濟與政府的攜手推廣下,至今已有超過三十五家業者通過「友善蔬食旅店」認證,讓旅人從住宿、飲食到體驗,都能輕易地參與守護地球的行動。

 

「蔬食裡有很多創意組合,可以帶來新的味道與感受。」商旅行銷企劃部經理葉蕭筱臻說:「當你吃下去,身體的回饋會讓你覺得更輕盈、更舒服。」在「蔬食不只是吃菜」的理念下,業者們不斷研發創意料理,打破人們對素食的刻板印象。

 

慈濟基金會高專邱國氣表示:「我們希望藉由友善蔬食旅店的推動,讓更多業者一同實踐環境永-續,將愛護地球的理念,深深扎根在花蓮這片土地上。」

 

綠色生活月 永續故事未完待續

 

來花蓮一起體驗友蔬食趣。低碳綠生活從吃早餐開始,除了知名全蔬食飯店的自助餐,還有小吃、咖啡廳等多元選擇。(圖:大愛新聞)

 

如今,花蓮不只是一座觀光城市,更是一座實踐永續的生活實驗場。當旅人踏上這片土地,從選擇一份蔬食早餐開始,到入住一間友善旅宿,每一個微小的選擇,都是對環境最溫柔的支持。在花蓮,旅人感受到的,將不只是風景的壯闊,更是人與自然和諧共好的深刻溫度。

去年剛落成啟用的慈濟瑞穗共修處,為光復救災製作熱騰騰的便當。香積志工們說:「就是希望所有鏟子超人、災民、國軍弟兄都能吃到衛生、美味的便當,沒有後顧之憂。」(圖:慈濟基金會)

後山歲月 一碗湯麵到七千個便當的暖心力量

細節
作者 王藝婷
分類: 社區故事
發佈: 2025年10月03日
點擊數: 186
  • 臺灣
  • 慈濟熱食供餐
  • 社區故事
  • 樺加沙颱風
  • 延伸閱讀標籤: 慈善
  • 報導地點: 花蓮

在瑞穗靜思堂,不論是歲末祝福的湯麵,還是支援災區的上千份便當,背後都凝聚了鄉親與志工們共同的心力。這些溫熱的餐點,不僅填飽了肚子,也拉近了彼此的距離,讓人感受到一個社區最樸實卻堅強的力量。

 

二○二四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瑞穗靜思堂首次舉辦歲末祝福感恩會。自今啟用以來,已成為地方重要的交流據點。從浴佛大典、新芽獎助學金典禮,到偏鄉兒童伴讀班、長照據點、手語班、花道班與讀書會,堂內活動不斷,逐漸串聯起居民彼此的情誼。

 

不只在日常活動,當災難來臨時,這群志工更是第一時間站出來。

 

災區的超級後廚:日夜趕工七千個便當

 

日前花蓮光復鄉因馬太鞍溪堰塞湖潰流,湧入大量泥水,災後清理需要大量人力與物資支援。全台各地自發來到現場的「鏟子超人」在社群掀起熱烈討論,而在他們背後,還有一群默默守住災區廚房的志工。

 

便當的色香味俱全,背後是志工製作餐點的用心。(圖:慈濟基金會)

 

「每天要準備三千多個便當,還有回程一千多份,光碗就要至少六千兩百個。」志工蔡月桂回憶當時,臉上依然帶著疲憊卻堅定的神情。

 

為了趕上需求,花蓮慈濟志工凌晨三、四點起床,載運食材到瑞穗靜思堂。

 

有的居民聽聞消息,直接將家裡的蔬果送到堂口。「這裡的鄉親好可愛,家裡有兩個南瓜就送兩個南瓜,有冬瓜就送冬瓜。」志工呂鳳瑛笑著說。

 

餐飲經驗超過三十年的張子興,也在第一時間加入香積行列。他坦言:「發生水災時,我就打電話問需要幫忙什麼,至少我對餐飲熟悉,可以出點力。」

 

「今天切紅蘿蔔絲、也切高麗菜,平時在家沒有做過這樣的事,覺得很新鮮。」來自林口的王同學(中)在連假與爸媽、阿姨到瑞穗探望長輩,也一同參與協助。(圖:慈濟基金會)


「與你分享」的快樂  暖胃更暖心

 

救災便當不只解決飢餓,更成為傳遞溫情的媒介。網友在社群分享:「今天拿到一個便當,從筷子到餐盒全部可重複使用,雖然都是青菜,但多樣又好吃。」另一人則說:「有炒胡蘿蔔跟素肉燥,一不小心就吃光了。」

 

炒麵、湯麵、鹹粥、熱湯、麵線羹……慈濟行動廚房用食物溫暖人心。(圖:慈濟基金會)

 

還有人回憶起一段感動的小插曲:一位「鏟子超人」將手上的便當轉送給同行的朋友,說自己回到吉安很快就能用餐,反而他要北上比較需要。「能在列車上相遇都是緣分,感謝師姐的便當,希望她吉祥平安!」

 

從廚房切菜聲到飯菜香氣,再到志工間的互相提醒:「太重了會受傷喔!」這些日常對話中,蘊含著彼此守護的心意。正如志工陳莊禾邊炒鍋邊說:「這是要做三杯杏鮑菇,為災區的大眾盡一點心力,大家都是共襄盛舉。」

 

瑞穗靜思堂,不只是新落成的社區空間,更是一個能在平日舉辦文化活動,在災後成為支持後盾的地方。無論是一碗歲末的湯麵,或是災區裡的七千份便當,這份熱騰騰的心意,正在滋養著瑞穗與花蓮人的彼此情誼。

 

香氣撲鼻的便當、清涼的飲品與新鮮水果,從自距離光復火車站約十九公里的慈濟瑞穗共修處出發,送往前線為光復每一位勇士充飽電,再出發。(圖:慈濟基金會)
加入豆粕、糖、鹽、甘草片等食材醃製,鳳梨從新鮮水果變成配菜再成為佐料,對大樹人來說不僅是一道料理,更是在地人集體記憶的古早味,也是在地人的生活技藝。(圖:大愛新聞)

鳳梨化作善緣 酸甜滋味募心募愛

細節
作者 王藝婷
分類: 社區故事
發佈: 2025年9月19日
點擊數: 73
  • 臺灣
  • 蔬食推廣
  • 2025募心募愛
  • 社區故事
  • 延伸閱讀標籤: 慈善
  • 報導地點: 高雄

在高雄大樹,鳳梨不僅是農作物,更是居民生活的共同記憶。當地志工運用新鮮鳳梨,加入豆粕、糖、鹽與甘草片醃製,製成別具風味的「鳳梨醬瓜」。這份酸甜的滋味,不只是地方特產,更承載著一段段愛與感恩的故事。

 

次等果變愛心醬瓜 無名善舉延續溫情

 

800斤香氣濃郁的鳳梨,卻因賣相差成為次等果,果農捐給大樹共修處,製作募心募愛的醬瓜。(圖:大愛新聞)

 

「(鳳梨)皮削一削,有果目,就削乾淨。」慈濟志工蔡美娟耐心示範。800斤香氣濃郁的鳳梨,因外觀不佳被視為次等果,本可能被棄置,卻因果農的捐贈,來到大樹共修處,成為「募心募愛」的好材料。志工康桂芳笑著說:「算是比較次等果,不要丟掉,就來做成鳳梨醬瓜。」

 

這份善緣的起點,來自一位不願曝光的果農。志工吳錦媛分享:「我們有位師姊,她媽媽曾經來長照班上課,後來她就很誠意地把鳳梨捐出來。」母親雖已往生,但她仍以每年捐鳳梨的方式,延續這份情誼。這些鳳梨,見證了她的善念,也溫暖了許多人的心。

 

從果園到共修處 志工巧手化酸甜為大愛

 

香積團隊的獨家配方,讓鳳梨醬瓜成為大樹共修處的特色,成為募心募愛的利器。(圖:大愛新聞)

 

在共修處裡,志工們細心醃製鳳梨醬瓜,果肉與鹽、豆鼓、糖調和出香氣四溢的滋味。連切除的鳳梨心,也被環保站長熊美香珍惜利用:「我都會先(用果汁機)打,打一打,再熬煮過就可以。」這杯酸甜果汁,成了環保志工降火氣、補充能量的小確幸。

 

志工黃淑錦笑說:「有酸酸甜甜的味道。」王美惠也感受到滿滿關懷:「她就是都很照顧我們,怕我們熱,就是讓我們喝這個降火氣。」

 

人親土地親 從產地到餐桌的好滋味

 

感恩的鳳梨,加上志工的用心,讓酸甜滋味成為推動大愛的力量。(圖:大愛新聞)

 

從田間到餐桌,從果農到志工,這些鳳梨經過一雙雙雙手,轉化為滋養人心的美味。酸甜之間,傳遞的是感恩與善意。如今,大樹共修處的鳳梨醬瓜,不僅是地方特色,更是推動蔬食、義賣與社區活動的重要助力。

 

一顆顆鳳梨,從果園走進眾人心田,化作募心募愛的力量。這份簡單卻真摯的滋味,正是大樹在地人最美的生命技藝。

年過八旬仍堅持走在志工與環保的第一線,賴阿柳和蘇進南用一生實踐「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攝影:劉怡君)

銀髮夫妻攜手三十載 守護臺東環保情

細節
作者 王藝婷
分類: 社區故事
發佈: 2025年9月12日
點擊數: 44
  • 臺灣
  • 環境永續
  • 環保志工
  • 社區故事
  • 延伸閱讀標籤: 環保
  • 報導地點: 臺東

在臺東,有一對年過八旬的環保志工夫妻——賴阿柳與蘇進南,他們用超過三十年的默默耕耘,將環保的種子從自家後院撒向整個城市,以最樸實的行動,成為守護這片土地最溫暖而堅定的力量。

 

從自家出發,帶動全城環保風潮

 

今年八十三歲的賴阿柳,是臺東環保教育站的創始元老之一。早在一九八九年,面對外界對臺東環境「髒亂」的批評,她便毅然投入淨灘、淨海行動。她的理念很簡單:「垃圾不落地,環境要整潔。」於是,她從自家開始,鼓勵鄰里將回收物集中,再親自送到據點。

 

這個簡單的模式,竟如漣漪般迅速擴散,短短兩年內,不僅在臺東四十六個里遍地開花,更讓市容煥然一新,獲得環保署的肯定與讚揚。

 

二○一○年,蘇進南和賴阿柳及小孫子同心協力做資源回收留影。早年從自家環保點起步,推廣至全台東,夫妻倆並肩多年,堅持清淨大地的初心。(攝影:陳秋香)

 

賴阿柳不僅是環保的推動者,更是志工團隊的凝聚者。她時常自掏腰包為夥伴們舉辦慶生、聯誼,讓冰冷的回收工作充滿了人情的溫度。許多人因此受到感動,從社區居民轉變為長期的環保志工。

 

在她的影響下,家人也深受薰陶,孩子與孫子在校園推廣環保屢獲佳績,將守護環境的信念,化為最珍貴的家風。

 

從職場到全職,一生懸命為環保

 

與妻子並肩同行的,是八十二歲的蘇進南。早在職場時期,他便是一位環保的先行者。一九九二年,他發現馬蘭榮家有大量可回收資源被丟棄,便主動設置回收點,利用清晨與下班時間,開著自己的車輛奔波收運,不計成本,只為實踐「要讓人人都愛護環境」的單純信念。

 

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發起「環保站.打卡『讚』」,蘇進南與青年學子們一起回收分類。(攝影:李岳青)

 

二○○六年退休後,他更是將所有時間奉獻給志工服務。即便經歷心臟手術與大腸癌化療的考驗,他依然堅守在第一線,一句「做到最後一口氣」,道盡了他對這片土地的深情與承諾。

 

許多一起服務與付出的民眾都還記得,夫妻倆曾與夥伴共同尋覓環保站新址,甚至在九二一地震時遠赴災區協助搭建組合屋。而諸如這些不勝枚舉的善舉及不為人知的付出,都仍是許多人珍藏心中的一道亮麗的人生風景線。

 

慈濟志工舉辦「愛心起菲」義賣園遊會,賴阿柳義賣環保酵素,並提供作法,鼓勵民眾自行製作。(攝影:邱淑麗)

 

如今,賴阿柳與蘇進南依舊在自家後方維持著一個小小的環保點。對他們而言,環保不是口號,而是一輩子的修行。他們用數十年如一日的堅持,不僅守護了家園的潔淨,更為後代立下了最珍貴的榜樣,他們的身影,已成為臺東社區中最動人的風景。

 

從黑髮到白頭,少年時一起做環保的平凡夫妻,老來是志趣相投的一起服務人群的樂齡夥伴。(攝影:劉怡君)

第 1 頁 共 20 頁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Main Menu

  • Home
  • SSO login
  • 登入表單
  • 各據點消息

Login Form

  • 忘記你的密碼?
  • 忘記你的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