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故事

- 細節
- 作者 潘俞臻
- 分類: 社區故事
- 點擊數: 77
- 報導地點: 臺北
「送給你小心心,送你花一朵,你在我生命中,太多的感動,你是我的天使,一路指引我……」溫馨的歌聲,孩子們可愛的手語,〈聽我說謝謝妳〉這首歌,是2025年慈濟內湖區兒童快樂生活營,在親子相見歡時,孩子要送 給父母親的。

大愛包小愛 給孩子的一封信
2025年7月27日是慈濟內湖區兒童快樂營的第二天,這一天孩子們的父母親也都前來參與活動。「大愛包小愛,溫情滿人間」活動,是讓父母親寫一封信給孩子,父母很專注地寫信給孩子,有的甚至發揮創意,畫出美麗的花朵與可愛的小動物,要送給自己的寶貝,表達深深的愛與祝福。親子關係溝通很重要,要打造屬於親子間的密碼,也提醒父母要多看孩子的優點。

爸爸夏穎祥有兩個孩子參加這次的夏令營,他在寫給孩子的一封信時表示,小兒子今年要升國小四年級,自從他在去年接觸了羽球,才知道他有這方面的天份,在跟孩子的媽媽討論後,決定全力支持他,他在信中寫著:「你非常棒,個性隨和,是個開心果,開朗的個性,是有目共睹的,也希望你在學校的成績能更加努力,永遠愛你的爸爸。」
媽媽鄭乃慈的孩子游承諺,是第二次參來加夏令營,緣起於孩子的姊姊在青春期有一些情緒上的變化,所以媽媽送她來上親子成長班,姊姊一路上到小學畢業,後來弟弟也一起進來上。鄭乃慈說:「來慈濟薰陶過後,姊姊的情緒變得比較穩定,也懂得照顧弟弟,去年還回來當志工。」並覺得這次夏令營的課程內容很豐富,很有教育意義,而且可以促進親子之間的關係。

環保教育 從小養成
為加強孩子們的環保意識,營隊以分組拼圖的遊戲方式,用生動的圖案及文字,讓孩子學習如何環保分類。此外,讓孩子留下自己的環保小宣言,每一組分別將宣言寫在卡片上,並上臺分享。
即將升小學三年級的施姵岑分享,她覺得來到這個營隊,讓她學到要環保、少用塑膠,而且回去會跟家人講,要做資源回收。

孩子們的肯定 最大的鼓勵
為期兩天,在充滿著歡笑與寓教於樂的課程活動中,孩子們收穫滿滿,紛紛表達下次還要再來參加的意願。即將升小學三年級的徐歷研說:「這個夏令營非常的棒,因為有很多的闖關等活動,尤其是認識植物,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芳香萬壽菊,最喜歡的活動就是傳乒乓球,覺得自己還學到美勞,全組發揮想像力做了一個太陽旗子。」

國小五年級的洪喆揚說:「這是一個很好玩的營隊,還有供應午餐和點心,我學到如何分辨植物,還學會用甜菊加薄荷來製作口香糖,還教我們怎麼搓愛玉,很開心,希望下次能再來參加。」
雖然是童言童語,卻是對志工團隊最大的鼓勵。青年團隊的主持與帶領,以及慈濟志工們在幕前、幕後的付出,讓孩子的暑假有了一個亮點,更能學習到許多不同的知識與體驗,孩子說:「下次還要再來。」就是最大的肯定。

親子相見歡 溫情滿溢
每年兒童夏令營活動的最高潮,就是親子的相見歡了,今年也不例外,孩子除了表演〈聽我說謝謝妳〉手語歌,送給父母外,在營隊的首日就特別製作了一張卡片,要送給父母表達感謝與愛意;父母也將親手寫的一封信,以及用乖乖製作的獎狀,送給自己的孩子,場面溫馨而感人。
為期兩天的「2025內湖暑期兒童快樂生活營」,在志工們帶領孩子們唱〈地球的孩子〉,以及由各組親子代表上台分享感言中,和人人有獎的頒獎典禮之後,畫下了休止符,父母與孩子們都帶著滿滿的歡樂與祝福,踏上了歸途,並且期待明年再相見。


- 細節
- 作者 潘俞臻
- 分類: 社區故事
- 點擊數: 94
- 報導地點: 新北
「媽媽,妳看這是我,我的好朋友在這裡。」2025年7月5日上午九點三十分,當臺北新店靜思堂二樓感恩廳後側的大門敞開,一群早已在門外久候多時的臺北大愛幼兒園家長們,即被孩子們帶去擺放畢業紀念冊的長桌旁。
孩子們細數著畢冊裡的照片,嘴裡眼裡盡是自己滿滿的三年回憶。看著寶貝們童言童語、分享自己在幼兒園成長和學習的點滴,家長欣慰地加入討論。接著,前面螢光幕播放出畢業生的成長影片,吸引著家長的目光。大家陸續來到專屬的座位區就座,等待著畢業典禮的序幕。

年紀小志氣高 未來可期
大喜班畢業生隨著老師張毓心,到音控區整理儀容並別上一副小麥克風。這是音控「師姑師伯」的巧思,也是對畢業生們的尊重與信任,因為有了自己專屬的麥克風,孩子們可以大方與自在的在臺上展現自己,清楚介紹姓名和大聲說出自己的志向,也是此次畢業典禮的特色之一。長期在慈濟人文教育薰陶下的大愛幼兒園孩子,即使只有六歲,卻能沉穩的等待,沒有人玩弄麥克風或隨意發出聲音,很值得讚賞。
經過了幾次彩排,孩子熟練的跟著毓心老師,走到別具意義的拱門位置(智慧門和慈悲門)和自己的爸媽手牽手,等待司儀唱名後,邁開自信的腳步,走向前臺。每位畢業生皆大方的自我介紹,並說出長大後想做什麼工作貢獻社會。
像是棋鋐用清楚宏亮的聲音說自己想成為棒球選手、天真可愛的羽璿說要當老闆、聰明伶俐的艾菲要成為醫生、富有正義感的杰希想成為警察等等。小小畢業生們透過麥克風,自信勇敢地說出自己的志向,年紀雖小,志氣卻很高,未來棟樑和「英豪」可期。

教育是溫柔的修行
臺北慈濟醫院副院長徐榮源有五個孫子,他在繁忙的醫院工作中,也義不容辭前來祝福和鼓勵畢業生。重視教育的徐副院長認為,養兒育女是生命中最溫柔的修行。他的孫子曾就讀大愛幼兒園,一直到現在,孫子們每每在用餐前,自然而然地唱頌〈感恩歌〉,因這個習慣早已內化在他們心中,成為生活的一部分,這就是教育的力量。
「愛是世上最厲害的超能力,期望父母成為孩子的光。」徐副院長藉由「園丁與木匠」為譬喻,提醒家長:「我們要像園丁澆灌植物,讓花朵自在開花,而不成為木匠,希望將對方雕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好的教育是父母全心的陪伴,培養孩子們有好情緒,讓他們在「感恩、尊重、愛」的環境成長。
徐副院長告訴孩子,自己在慈濟學習證嚴上人所教導的慈悲與智慧,他勉勵孩子要懂得感恩與付出,「有感恩心,一切的事物皆可圓滿、圓融。」被暱稱為「副院長阿公」的徐副,感恩在場的孩子們:「感恩孩子們在和同學吵架時,願意說對不起;感恩孩子們,全然接受老師的教導;感恩孩子們,讓父母因你們的可愛而開心。」他的殷殷叮嚀與教育真諦傳承,令在座家長和孩子受用匪淺 。

孩子敬獻感恩茶 爸媽有話要說
父母在等待孩子們敬奉「感恩茶」的奉茶儀式前,專注的看著螢幕上的表演。這是由畢業生錄製的〈感恩有你〉人文音樂劇,這齣戲劇是由張毓心老師引導十位畢業生,一起從角色、劇本內容和道具等發想和創作而成的。
毓心老師表示,大部分的內容是由孩子們決定,而道具和圖案等也大都是他們自己製作。故事內容以「感恩」為基礎,加上「同理、合作、照顧和慷慨」四個面向,結合所產出的作品,蘊含「利他」的元素。平常孩子們所學,也是以感恩、尊重、愛為主軸,難怪大家都演繹得很自然順暢。

人文音樂劇結束,孩子們依序手端瓷杯,走到父母身旁,恭敬的獻上一杯「感恩茶」。人文的教養,讓單純的小葉紅茶,不只是茶湯,而是涵蓋著孩子們對父母的孝道,且充滿「愛與情」的底蘊。孩子的懂事,也要感謝老師辛勤的教導。

感恩和感動的時光飛逝,已經來到畢業生家長致詞了。畢業生林艾菲的媽媽胡宇慧,是臺北慈濟醫院急診室醫師,她感性地訴說著孩子一路成長的感動和祝福。她以〈快樂的朋友〉這首歌曲期勉畢業生:「嘿!我們快樂的朋友,我們有天真的赤子心, 還有駱駝的耐力,更有獅子的勇猛心。信心、毅力加上勇氣,衝破難關不怕艱辛,樂觀進取承擔責任,追求理想迎向光明……」她祝福孩子們帶著信心、毅力加上勇氣,迎向小一新生活。
另外一組畢業生家長,是楊書清同學的爸媽楊漢文和張宏淑。身為慈二代的他們,非常認同慈濟的大愛理念,為了要讓從胎裡素的書清和姊姊,能有茹素的學習環境,每天不辭辛勞往返住家到新店和工作地點,幾乎要開上六十公里的距離,如此有毅力的堅持了六年。楊爸爸認為孩子們在良善的環境成長,是非常幸福的事情;本身是公立幼兒園老師的楊媽媽覺得,與其讓孩子學習很多才藝,不如讓他們學習正向的品德教育,「培養同理心、利他心的人文品格,更勝於其他的能力。」

慈悲與智慧同行 勇敢迎向新旅程
靜思精舍德旭師父和德守師父,特地前來為畢業生撥穗和頒發畢業證書。德守師父提到,能在靜思堂裡的大愛幼兒園讀書,能在人文教育中學習到慈悲與智慧,懂得知足和感恩,是有福氣的孩子。他期勉畢業生,要將在大愛幼兒園學到的人文素養融入生活中,當個惜食愛物的孩子。證嚴上人說過:「行善、行孝不能等」,他提醒孩子要孝順父母,並希望幼兒園的教育,已將慈悲與愛的種子深植在他們的心中。
臺北大愛幼兒園113學年度的畢業典禮,總共有十位畢業生,但來參加的家長超過三十位,加上許多茶道、花道、農耕隊、生活、香積、音控和文真善美等志工共同來護持,使得參與典禮的人數,是畢業生的好幾倍。這也是大愛幼兒園與眾不同之處——有許多的志工用誠與愛,在呵護著小小的善種子。

畢業生杰希在大愛幼兒園讀了五年,他的外公蕭正義是資深真善美攝影志工,一早就來幫忙協助錄影工作。杰希的媽媽蕭菀頤很認同慈濟,早早就讓孩子就讀幼兒園,接受人文教育的薰陶。杰希平時不僅接受環保與品德教育,也接觸花道、茶道與農耕等課程,還有到慈濟長照中心去陪伴和關懷爺爺奶奶的活動,每天都開心的學習。在媽媽眼中,杰希的性格平穩且成熟懂事,為未來的成長打下良好的基礎。

其實不只杰希,大愛幼兒園培育出來的孩子們,大多具有沉穩又富有愛心的特質。不論是上臺依序有禮,奉茶感謝親敬,還是靜心端坐聽講,有別於同齡的孩子。讓志工們忍不住讚歎:「這些就是慈濟培養出來的人文氣質與靜思能力。」
畢業,不是結束,而是另一個學習旅程的開始。願大愛幼兒園的畢業生們,繼續帶著信心、毅力與勇氣,還有滿滿的愛與感恩,在人生道路上自在前行,開展屬於自己的光明未來。畢業快樂!


- 細節
- 作者 潘俞臻
- 分類: 社區故事
- 點擊數: 60
- 報導地點: 高雄
對許多家庭來說,孩子第一次踏入團體生活,是一項充滿期待與挑戰的全新里程碑,從蹣跚學步的小寶貝,到即將背起小書包的幼兒園,這段過渡不僅對孩子來說是學習與成長的起點,對父母而言,更是一段考驗信任與放手的旅 程,「期待」與「忐忑」交織,構成了每位父母心中最真實的情緒。

為了讓孩子能順利適應幼兒園的生活、也為了讓家長安心了解園所的教育理念與環境,2025年6月21日,高雄大愛幼兒園舉行新生體驗營活動,共有學生三十二人、家長七十人及老師十八人,共一百二十人參與。幼兒園的老師特別規劃了四大主題體驗活動:分別是「開心上學趣」、「愛的橋樑」、「動手吃蔬食 健康跟著走」以及「生活智慧王」,希望透過這四項活動,孩子可以提前熟悉幼兒園環境,家長也能更加了解教育的方式與目標,從而建立親師之間的信任關係,讓孩子的學習之路起步就充滿愛與安全感。

開心上學趣 快樂迎接每一天
老師透過自編故事,讓家長及孩子了解上學會遇到的事情,應如何決定,所以故事內容與上學相關。王冠芬園長分享道,藉由此次活動讓家長對大愛幼兒園的理念還有課程的方向更明確,也透過老師跟孩子的第一次接觸,讓孩子在開學之後不會那麼的陌生,然後建立彼此的一個良善的互動,達到彼此的信任。「在入學的時候能夠開開心心的上學,快樂的在這裡學習成長,也讓家長更對我們更放心,然後更願意陪著我們的孩子一起在有愛友善的大愛幼兒園裡面茁壯成長、學習。」
校方也特別安排校園空間導覽,實地走訪接送動線、安全守則、戶外活動場地等。讓家長理解園所對於「安全」、「尊重」、「獨立」的教育原則,也從中建立接送與日常默契,讓親師間的橋樑更加穩固。

家長葉德緯分享,帶著女兒參加體驗營活動,短短兩個小時的時間雖然說時間不長,但其實老師也帶大家繞了整個校園及教室,也做了一些事情的宣導,也試著讓小朋友可以去做更多的一個融入體驗,所以覺得還蠻不錯的,就整個大愛的環境跟自己想像中的一樣,就是還蠻清幽,然後蠻適合小孩子成長的這樣子。

動手吃蔬食 健康跟著走
飲食是孩子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更是大愛幼兒園生活的重要一環,從小建立正確的飲食觀念,是一份送給孩子一生的禮物。
透過繪本故事,讓孩子認識多樣的蔬菜水果,了解它們的營養價值與來源,也會透過故事或繪本說明蔬食對環境的貢獻,傳遞環保與愛護地球的觀念。同時也會帶領孩子認識餐具擺放、餐後收拾、正確洗手的步驟與衛生習慣,這不僅是生活教育的基礎,也能提升孩子的自理能力與自信心,對家長而言,能看到孩子在學校學會自己用餐、收拾,更是踏實與安心的來源。

一個孩子能否在學校中自在生活,很大一部分取決於他的生活自理能力,穿襪套、擺放鞋子、收好書包與水壺,看似簡單,卻是生活教育中的重要學習。在活動中透過小任務挑戰與互助學習的方式,讓孩子實際練習如何整理個人物品、分類放置、收拾玩具與用具等,也讓家長了解孩子在學校中會面對的日常挑戰與應對方式。
一起迎接 新鮮又溫馨的旅程

家長吳畇葶說:「我家三個寶貝都是讀大愛幼兒園,這邊是一所傳愛的環境,我覺得小朋友在這樣的環境長大是為很好,我們希望孩子在有愛,然後有關懷包容的環境下成長。我們家小朋友其實在慈濟環境下成長,他們都很懂的感恩,也常把謝謝掛在嘴邊,我們覺得這樣的教育是很好的。」
家長林少夫說:「我的寶貝是今年要來就讀小班,他目前它讀福智相關系列的幼幼班,我覺得是佛緣到了,因緣際會認識的大愛幼兒園,我覺得系統蠻完整的,而且環境真的很舒適,很安全、很乾淨,主要是小朋友來這邊上次來體驗的時候,他非常非常喜歡這邊,那我覺得小孩子喜歡是最重要的,而且這邊感覺就很善良充滿愛,這是我最喜歡的地方。」

家長劉威廷說:「我從網路上慢慢評比出來,開始來這邊上幼幼班,我們會選擇大愛兒稚園的原因是在家裡大家都對他很寵愛,我想說來這邊可以學習禮貌,還有感恩這件事情,還有在這邊我覺得環境上面安全,我很放心地把她交給大愛幼兒園,看到老師很有愛心,所以選擇大愛幼兒園。」

家長蕭雅文說:「大兒子現在是讀大愛幼兒園的大班,他以前就是剛進小班的時候其實是很害羞內向的一個小孩,在中班漸漸透過老師的引導變成很開放,變成一個很大方、也很有禮貌的一個孩子,看到兒子的轉變,加上大愛幼兒園是這邊的教育理念,包括在生活作息、人文養成的部分都讓我們很放心,所以今年妹妹即將要升上幼兒園,就讓她一起跟著進來讀娃娃班。」

孩子的第一步學習之路,需要愛的支持與溫柔的引導,透過新生體驗活動,希望孩子能以好奇與喜悅的心情迎接幼兒園生活,也讓家長從陌生到信任,從觀望到參與,與園所攜手打造安心、快樂、有愛的學習環境。每一個孩子都有無限的潛能,而每一次真誠的親師合作,都是成就孩子幸福童年的起點,讓親師們一起牽著小手,走進大愛幼兒園,開啟一段屬於孩子的美好旅程。

- 細節
- 作者 潘俞臻
- 分類: 社區故事
- 點擊數: 66
- 報導地點: 臺南
025年6月21日,臺南市楠西區迎來一場意義非凡的典禮——「大愛福利園區」動土儀式,在臺南市長黃偉哲率領市府團隊,與慈濟基金會林碧玉副總、慈善志業顏博文執行長,眾多民代、建築委員與鄉親共同見證下,與 會代表人員以金鏟象徵性鏟土,祝福工程順利進行正式啟動。
「0121嘉義地震」後,臺南市政府攜手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簽訂災後重建「安居計畫」打造園區,預計2026年完工,期望為災後重建注入新力量,讓受災民眾安身立命、重建生活。

廚坊傳愛 助人無國界
今日(6/21),林碧玉副總風塵僕僕趕赴楠西,途中在玉井地區遇上嚴重塞車,這才得知「2025臺灣芒果季-臺南國際芒果節」正於走馬瀨農場盛大開幕,吸引大批遊客湧入,振興在地經濟。
雖然車流壅塞,為地方熱鬧繁榮感到欣慰,但林碧玉副總此行肩負重要使命,專程代表證嚴上人出席「大愛福利園區」動土典禮,親自恭讀上人祝福信,字字句句蘊含慈悲與堅定,傳遞最真摯的祝福與陪伴,期盼為災後重建注入希望與力量。

動土儀式圓滿禮成後,林碧玉副總特別前往探視志工廖花末家,也是地震災後成立薑湯、熱食供餐的露天廚房位址。現在由慈濟基金會協助,搭建鋼構鐵皮屋,已轉型為功能齊備的「楠西大愛廚坊」。
「楠西大愛廚坊」可以提供來楠西區做訪視、安美專案團隊、營建處人員等等,與志工的膳食,讓志工專心勤務付出、無後顧之憂。過去露天廚房也長期綁粽子,為嘉義大林慈濟醫院義賣素粽,與會眾一起共善。廚坊甫完工,志工眾志成城,為緬甸地震災民接力製作素粽義賣,以實際行動傳遞關懷大愛。「楠西大愛廚坊」不僅是楠西區鄉親的支援中心,更是大愛無國界的希望基地。

林碧玉副總走進廚坊,細細查看每個角落,彎下腰用手機拍下,以不鏽鋼片補丁修補的大鍋子,這口煮粽子的大鍋歷經無數次使用依然堅實耐用,展現惜物惜福、助人為樂的精神,令她深深感佩。
林碧玉副總也看到廚坊旁邊的房子外牆,還有需要整修的部分,隨手拍照紀錄,當場叮嚀團隊持續關心修繕與安全,讓志工能在更好的環境中服務大眾,期許廣邀人間菩薩,一起發揮善的力量。

志工座談 教育愛推動
隨後,林碧玉副總移步慈濟玉井大愛園區聯絡點,與臺南志工共進午餐,品嚐香積團隊用心烹調的美味佳餚,彷彿回到四個月前,當時修繕團隊每天在曾文青年活動中心用餐的溫馨場景。
午餐後,展開一場兩小時的溫馨座談。由資深志工黃惠擔任司儀,介紹在地志工,讓林副總能更快認識每位分享者。林副總親切地與大家話家常,仔細傾聽第一線志工的經驗與需求,真誠鼓勵大家在震後依舊堅守崗位,用愛持續溫暖更多家庭。現場氣氛輕鬆融洽,不時傳出陣陣笑聲與溫暖回應。

「聽說前幾天這裡還下大雨,但今天動土卻風和日麗,微風徐徐吹來,代表每個人為愛付出的心念,一心一志期盼工程早日完工,讓鄉親能安心安住。」林碧玉副總深信,真誠的願力能感動天地,她抬頭望向天空,雲朵層層堆聚,宛如一尊尊守護的菩薩,祥雲湧現,心境與天地相通。
「接到慈濟關懷的電話,就像有靠山了。」同樣是「0121嘉義地震」受災戶的志工許秀玉,感恩地分享當時法親的陪伴帶來的安定力量。今天動土典禮在烈日下列隊歡迎貴賓,她因中暑而感到不好意思,還自嘲「做得還不夠多」。

許秀玉的先生江茂田則感謝玉井課輔班在聯絡點開課,造福偏鄉孩子,漸漸看到良好成效。課輔班也安裝了二手冷氣,讓大學伴在陪伴小學生時擁有舒適環境。
志工嚴聖賢補充,課輔班的孩子由成功大學陳岳男教授帶領,前往成大參觀物理系。孩子們親眼看見液態氮的科普實驗,玫瑰花瓣在超低溫下變得脆如薄冰,一碰即碎,這新奇的體驗讓偏鄉孩子大開眼界,也讓教育帶領他們看見更寬廣的世界,找到翻轉人生的機會。
慈濟課輔班目前和大學、企業合作,交通由「和運租賃公司」協助接送學生。林碧玉副總表示,請當區志工先去了解玉井大愛園區,是否有沒人居住的空屋,再與市政府研商,未來可活化運用,作為大學伴住宿、倉庫或營隊寮房等用途,持續擴展愛的服務範圍。

合和互協 共善熊蓋讚
當場,嚴聖賢拿出從倉庫找到的一幅珍貴海報看板,上頭是2010年8月3日由黃筱哲拍攝的照片,記錄著林碧玉副總當年參與「玉井慈濟大愛園區」入厝的畫面。十五年後,林副總與當年的自己同框,見證慈濟在玉井大愛園區深耕的歷史足跡,格外有意義。
「難得今天大家都在,先請林副總跟我們一起合照。」遠從安平區來的志工王雪吟笑著提議。她說,在災區楠西區應變中心的行政團隊,因為上班的志工,人力輪流駐點,難得同時出現災區現場,大家把握這珍貴的因緣,在歡笑聲中留下彼此合和互協的見證。
「一機在手,希望無窮。」行政團隊邱博義分享,由他設計的修繕資料管理APP,操作簡單,能即時更新正確數據,是災區修繕的重要助力。但近來依賴AI科技,不免有被AI取代的危機意識。不過邱博義談到在社區與年輕人合作的過程,學習如何帶動他們投入,激發更多行動力,為志工團隊注入活力,讓他信心滿滿。
擔任修繕工班窗口的林俊良也向林副總表達感恩:「參加動土典禮讓我想起,工班從投入到3月圓滿完成階段性任務,一路走來全臺工班的支持都讓我們受益良多。未來,我們也將正式成立臺南工班團隊,成為應變中心下的常態組織,繼續累積經驗。」他感恩當時全臺工班的相挺,讓臺南工班學習成長。
「新營!新營!熊蓋讚!(臺語:非常棒)」新營區志工王春分帶領團隊一起呼口號。在爽朗的笑聲中,她分享這三年在社區活動與合作中,逐漸培養出深厚的默契與情誼,也即將擴編組隊。她也跟林副總提出,有臺灣夏威夷之稱的新營聯絡處,期待能擴展聯絡處場地使用空間。
王春分說,即使每次活動都需要投入許多心力,但一群人合和互協、彼此扶持,總能把辛勞的勤務「玩成一片」,做得不累還充滿喜悅。為了廣邀社區志工活絡道場,目前活動已安排至九月了。

駕馭科技 被需要而擔
當區志工陳金柱感恩分享,回想5月19日初次場勘時,大家對動土典禮的具體需求仍摸不清楚,只知道黃偉哲市長非常重視,希望工程盡快啟動。接到任務後,全臺南志工迅速達成共識,「使命必達」成為每個人的目標,也再次展現修繕期間「合和互協」的團隊精神。
他談到準備過程中,典禮前夕突遇傾盆大雨,場地泥濘不堪,志工立刻拍照回報市政府請求協助,工務單位當晚連夜整地鋪設,隔天才有今日這片平整場地可以動土。一場看似逆境的大雨,反而促成場地的改善,成就不可思議的好因緣。
此次由慈濟善化聯絡處三個和氣擔任地主隊,陳金柱特別感恩全區志工齊心承擔,展現臺南區一心一志的信念與行動力。他開心地說,現在這個座談的場地,能讓課輔班的孩子在冬暖夏涼的環境中安心學習,不再「冬天吹冷氣、夏天吹暖氣」。這一切努力都凝聚成一個心願:「請副總轉達上人,臺南志工一定會努力做到最好,請上人放心。」
聽完各區志工分享後,林碧玉副總深深感受到臺南志工的活力與凝聚力,尤其是新營地區展現出的希望與可能。她提到,如今新營已發展成兩個和氣,未來甚至有機會繼續擴展,象徵慈善工作的延伸與進步。
面對當代挑戰,林副總分享自己如何運用AI蒐集莫三比克相關統計數據,證明善用科技可以補足人力與資訊的不足。同時,她也鼓勵年輕志工不要擔心被AI取代,而要主動學習運用工具,創造價值。她說:「AI是要我們去駕馭它,不是被它駕馭。」

林副總強調,慈濟志工的使命不只是慈悲行善,更要接引人心,激發每個人的參與感。許多人願意加入,是因為「感覺自己被需要」;這種「我不做就沒人做」的責任感,就是啟發行動的原動力。她鼓勵資深與年輕志工一起思考:「未來慈善要怎麼做?怎麼更有創意?如何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林副總以自己從二十八歲走入慈濟,因為「被需要」的使命感,到後來承擔醫院建設的歷程為例,提醒大家:「機會是留給願意承擔的人。」未來的慈善之路,要有人帶頭開道,更要讓每一顆心都願意一起同行,這才是永續慈善最珍貴的力量。
她也提到,不同地區有不同需求,像玉井、新營、善化、安平等各區,都可以規劃各自合適的經營方向。只要有團隊,有願力、有創意,就能一步步落實,讓慈善升級再進化。溫馨座談在笑聲與感動中圓滿落幕,眾人一起留下大合照,為這段攜手共行、彼此鼓勵的時光,畫下深刻見證與溫暖的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