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伸閱讀標籤: 人文
  • 報導地點: 花蓮

「我們要看的不是成功,而是成功背後的努力。」由蕭菊貞導演執導,首部刻劃臺灣半導體發展史的紀錄片電影《造山者——世紀的賭注》,1025日在花蓮靜思堂包場公播,開播前蕭菊貞導演分享,這部記錄片不只是臺灣科技發展的故事,更是人與時代共同築起的奇蹟。

 

蕭菊貞導演表示,臺灣科技產業的先驅者肩負國家使命,遠赴海外取回半導體製造的技術火種,開創臺灣半導體產業的契機,這段歷史能忘記。(攝影:陳灝麟)

 

從無到有赴美取回火種 只許成功無退路

 

慈濟基金會執行長顏博文、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慈濟醫護同仁、教育志業體教授、慈濟志業體同仁與花蓮地區民眾齊聚,見證這一群造山者,如何在六○年代飄搖變動的時代下,靠著「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信念,默默為這座島嶼奠基傲立於全球的護國神山。

 

導演蕭菊貞在2019年參加科技界前輩胡定華的追思會,深受與會者分享的臺灣半導體故事觸動。他們肩負國家使命,遠赴海外取回半導體製造的技術火種,那分革命情感與奮鬥精神,不僅開創了臺灣半導體產業的契機,也揭示了臺灣的島嶼命運與生存挑戰。蕭導坦言,拍攝這部紀錄片的初衷:「這段歷史不能忘記!」

 

隨著記錄片的播出,觀影者跟著歷史時空推進,看見了這群科技人遠赴海外取回火種,傳承一代又一代,一步步扎根臺灣半導體產業,他們從零開始,遇到失敗、挫折也不放棄的精神,而這也正是造山者的精神。

 

臺灣土地面積不到全球陸地面積的萬分之二,卻掌握著AI與先進製程晶片的關鍵技術,台積電生產的晶片不僅牽動全球戰略與商業競爭,也讓臺灣在國際局勢中扮演前所未有的重要角色。

 

顏博文執行長代表致贈結緣品,感謝蕭導拍攝這麼優質的紀錄片,見證臺灣的努力與韌力。(攝影:陳灝麟)

 

小小晶片看見臺灣實力 成護國神山

 

映後,蕭導再次提出,「我希望它是每個臺灣人的必修課,因為它讓我們,也讓世界有機會從一個小小的晶片來認識台灣——台灣的韌性、台灣的努力和台灣的奮鬥。」

 

對於卸下聯電的執行長職位,投入慈濟基金會擔起執行長重任的顏博文而言,紀錄片裡的造山者述說的故事,令他感受甚深:「半導體產業是我們臺灣的驕傲,但是又很悲壯。」顏執行長表示,「因為他們當時的堅持,才能奠下臺灣在半導體技術上領先全球的基礎。」

 

記錄片中,台積電創辦人張宗謀直言:「臺灣是地緣政治的兵家必爭之地。」臺積電的晶圓代工獨霸全球,讓臺灣的地位不容被忽略,也因此被比喻為臺灣的「護國神山」。

 

也曾經是科技人的顏博文執行長,觀後感受甚深:「半導體產業是我們臺灣的驕傲,但是又很悲壯。」他表示,「因為他們當時的堅持,才能奠下臺灣在半導體技術上領先全球的基礎。」(攝影:陳灝麟)

 

創造溫暖感染全世界 造下一座山

 

映後分享中,有位曾在工研院上班的民眾分享,造山者這部影片,做出了溫暖和感染力,也是「造山者」在做的事,他認為是「文化」的力量,讓人感到溫暖。

 

「看《造山者》我們要學的就是what next?」他提出,慈濟也是臺灣的護國神山,他說:「慈濟能讓被幫助的人,變成幫助別人的人。因為有這樣的感染力,所以當我們在臺灣造第一座出,就能造第二座、第三座山;如果我們幫非洲,非洲自己會造山,幫中南美洲,中南美洲會自己造山。就像蕭導所講:『希望我們這一輩的人有機會能夠影響全世界,將來全世界都會敬佩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