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慈善組織,不是起源於臺北或高雄,而是在花蓮這個偏僻小鎮?」7月16日晚間,華中師範大學社會學院教授李鎮邦在靜思精舍舉行的慈濟研究系列講座中,拋出這個發人深省的問題。
李教授以新書《慈濟的興起——全球佛教運動的塑造過程》(The Rise of Tzu Chi: The Making of a Global Buddhist Movement)為基礎,從社會學角度解析慈濟的發展密碼。他指出,慈濟在一九七九年募款額年平均成長率達四十八點七百分比,遠超過同年代全國經濟成長率的十三百分比,堪稱「另一個臺灣奇蹟」。

後山的地理優勢與社會網絡
慈濟創立於花蓮,看似資源匱乏,卻暗藏優勢。花蓮在一九六○至一九七○年代服務業比例高達七成,居民更容易參與慈善活動;當地佛教寺廟較少,為新興佛教組織提供發展空間;地方報《更生日報》延續至今,象徵穩定的社會網絡。證嚴上人當年在臺東與花蓮之間反覆考量,最終因地理與人脈因素選擇花蓮落腳。
李教授研究早期的一百廿二位慈濟委員,發現慈濟自創立以來就不是「富人運動」,而是跨階層、多元網絡的團體。上人要求委員深入貧困家庭,親手掃廁所、做家事,這些「草根個案工作」與現代社工理念不謀而合,為慈濟奠定了接地氣的基礎。
一九七九年,慈濟已是全臺第二大慈善組織,但仍推動花蓮慈濟醫院的建院運動。李教授稱此為「關鍵事件」(critical event),象徵慈濟從地方性走向全球性。不同於其他建院計畫,慈濟採用眾籌模式,甚至說服臺大醫學院將慈濟服務等同於海外醫療任務,展現了組織的學習力與談判能力。

堅守初心 以愛與智慧創造更多善
與談中,慈濟大學林建德教授指出,慈濟以「戒為制度、愛為管理」,展現東方哲學的「聖格領導」特色。他期待這本側重早期慈善與醫療的新書作為「第一部曲」,未來有第二、三部曲,觸及教育與人文,展現上人創辦志業「四大一體,四大合一」的理念。回顧過去並展望未來,慈濟基金會副執行長何日生教授指出,慈濟能不斷壯大,靠的是宗教情懷與「邊界模糊」策略,歡迎不同背景的人參與,同時清楚守護核心信念。他強調,任何規則的背後都要有愛和信念,避免組織在成長過程中失去溫度,如此方能擁抱多元,化解差異,讓每位進入慈濟的人,都能以歡喜的心,共同創造更大的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