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伸閱讀標籤: 醫療
  • 報導地點: 花蓮

入夏以來連日高溫,又有超過九縣市可能達到攝氏36度以上高溫,根據衛福部的資料顯示,今年5月因熱傷害就醫的人次比去年增加六成。花蓮慈濟醫院家庭醫學部主任葉日弌表示,若出現疲勞、頭痛、頭暈、噁心、嘔吐、脫水,甚至意識模糊等症狀,需立即離開高溫的環境,並降低體溫,若仍無法緩解症狀時,應立即到醫院急診。

 

葉日弌主任說,一般人以為只要避免戶外活動就好,但若室內濕度高、空氣不流通,也可能造成危險,尤其當外界溫度高達32度甚至38度時,若是濕度高於60%至70%時,會使得人體的散熱機制受到影響,導致體內無法有效散熱,體感溫度會比實際溫度更高,使熱指數增加。

 

葉日弌主任說,民眾可搭配喝冷水、沖冷水澡、吹冷氣等方式輔助降溫,同時務必定時補充水分,以維持體內水分平衡。若是出現頭暈、疲勞、脫水、意識模糊等不適症狀,可能是熱衰竭和中暑,需立刻補充水分並進行降溫;若無法及時改善,會進一步導致器官損傷,嚴重時可能衰竭、休克危及生命,臨床上中暑的死亡率可超過10%;若無法緩解時,應就醫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