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慈濟基金會應邀出席「全球合作暨訓練架構(GCTF)國際研習營」,執行長顏博文以「角色、使命與挑戰」為題發表演說,分享慈濟以人道和慈悲精神為出發的,防災和救災的實踐經驗。
該研習營由外交部、國科會、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與美國在臺協會及多國駐臺代表機構共同主辦。顏博文執行長表示,當前世界正面臨「氣候變遷」、「衝突變遷」與「文明變遷」三項劇變。唯有以慈悲為本的行動,方能緩解人間苦難。

慈濟六十年援助經驗 引領六安行動方針
自1966年證嚴上人創辦慈濟以來,秉持「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從一個關懷貧病的小型組織,發展為擁有全球68國志工、超過六百個據點的國際型NGO,援助足跡已遍布全球136個國家。
1999年921地震,上人親臨災區,曾感嘆地說:「如今悲痛、心碎都沒有用,唯一需要的是——堅強!」上人堅定地帶領志工團隊,以行動安撫受創的心靈,從應急到重建,腳步不停,形塑出慈濟特有的「三安」援助模式──安身、安心、安生,並擴展為「六安」:安學、安居、安養山林,讓援助更貼近生活需求,走入社區脈動。

以人道慈悲精神為核心 運用科技實踐創新永續
慈濟的援助不僅止於物資,更著眼長遠。2013年菲律賓海燕風災後,慈濟在災區推動以工代賑,所給付的代賑金遠高於當地平均工資,雖引來質疑,卻以尊重與信任為出發點,成就了災民自立的力量。重建信心,讓受災者成為新一代助人者。
顏執行長表示,慈濟的三階段賑災:應急階段,提供熱食與物資援助;中期階段,搭建簡易屋、重建家園校舍;長期階段,深耕社區重建,同時強調與政府及在地居民合作,實踐「教富濟貧、濟貧教富」的雙向教育。
面對日益嚴峻的全球挑戰,慈濟近年積極發展「慈悲科技」,例如,包括行動廚房、淨水系統、室內庇護系統、即食香積飯等,將科技結合人道關懷,體現慈濟對環境與生命的雙重關懷。
慈濟未來將聚焦ESG永續轉型(淨零排放與潔淨能源)、數位轉型(導入AI與慈悲科技)、人文轉型(透過教育建立社會善循環)三大方向,以慈悲行動串聯全球夥伴合作,共同邁向一個更有韌性、共善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