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伸閱讀標籤: 慈善
  • 報導地點: 花蓮

樺加沙風災造成花蓮縣光復鄉嚴重災情,馬太鞍堰塞湖溢流更讓當地受創嚴重。災後首日(九月二十四日),花蓮慈濟醫院立即在光復鄉設置臨時醫療站,隔日進一步整合醫護與行政團隊,進駐光復糖廠,連續十天設置大型醫療站,每天診治超過兩百位以上的居民與救災志工。

 

隨著災情推進,九月二十六日與二十七日又陸續加開第二、第三醫療站,分別位於中正路與仁愛路,專責處理清理過程中常見的外傷與縫合需求。二十八日,更因得知大同村居民受困無法就醫,醫療團隊組成巡迴醫療隊,徒步進入村內活動中心,讓醫療服務不間斷。

 

災區人力吃緊時,越野車車友群即時協助運送醫療物資,為醫護人員爭取寶貴時間,也讓傷患獲得及時救治。(圖:花蓮慈院)

 

「加開醫療站不是因為人手很多,而是現場真的需要,剛好我們經驗比較多。」花蓮慈院院長林欣榮說。醫護人力在花蓮本就不易招募,能快速成立醫療隊,關鍵在於多年來累積的救災與偏鄉義診經驗,團隊分工清楚、反應迅速。

 

帶隊進駐的資深顧問許文林則形容,醫療隊的默契令人感動,「災區人人都有事做,但在我們團隊裡,事事有人做。」從臨床醫療、護理照護,到行政協調與物資調度,都有專責人員承接,避免任何環節斷線。

 

除了固定醫療站,醫護人員更不時背起藥品與醫材,徒步前往行動不便的長者家中診治。有位高齡八十多歲的居民,因傷口感染無法自行前往醫療站,醫師與護理師組隊前往,當場完成清創與換藥,讓家屬不禁紅了眼眶。

 

因應災區清理進度,花蓮慈院第三醫療站外傷患者眾多,骨科劉冠麟醫師在團隊支援下,為救災人員進行傷口縫合。(圖:花蓮慈院)

 

醫療物資運送同樣挑戰重重。醫院車輛常因道路阻斷或壅塞無法進入,醫療隊便靠人力或借助越野車友支援,將藥物與器材送到需要的地方。「就算多繞一段路,我們也希望讓鄉親盡快安心。」一位醫護人員笑著說。

 

截至九月二十八日,光復糖廠的第一醫療站已完成三天二十四小時不間斷的急診服務,隨後改為每日早九點至晚九點;第二與第三醫療站則開放至下午四點。雖然辛苦,醫療隊員一致表示,只要居民需要,他們就會持續守護在第一線。

這場突如其來的風災,讓許多光復鄉民眾受困與受傷,但同時也見證了醫護人員無私的付出。無論是在醫療站緊急縫合的志工,還是家中迎來醫療隊的長者,背後都凝聚著一句樸實的信念——「災難來時,有人站在你身邊。」

 

花蓮慈院機動巡迴醫療隊前往大同村,在交通受阻的情況下,為已經五天沒吃高血壓、糖尿病藥物的村長提供醫療診治。(圖:花蓮慈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