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捨離」概念最早源自佛家,二月九日在關渡靜思堂的人文講堂,來自日本的山下英子,暌違五年後再度來到臺灣,也是唯一一場公開演講。演講的主題是「斷捨離的生活實踐」,當天的氣溫只有九度,仍然吸引了四百多人冒著寒冷來到現場聆聽。

山下英子開場以中文「大家好」問候,分享斷捨離的核心理念——即是時間、空間與人的關係,其本質是「不執著」。她指出,整理空間與穿著衣服的道理一樣,人被衣服的空間包圍,若衣服過緊、過髒、過鬆、過舊或過時,身心靈都會受到影響。許多人誤解整理空間只是清理物品,實際上應關注的是環境、生活空間等,都會影響人的情緒與能量。

現代人容易察覺不足,卻忽略過剩的壓力,導致物品囤積、整理後又復亂,形成惡性循環。山下英子發現,許多物品早已失去價值,卻因為「未來可能用到」而無法割捨,反而忽略了當下的需求。她強調,自信的人不會執著於過去,也不會對未來感到不安,而是平靜地生活在當下,用「減法哲學」會讓人更輕鬆自在。
生活空間中的雜物過多,往往帶來壓迫感,使人無法真正放鬆。許多人將整理誤解為收納,結果只是讓家裡變得更加擁擠,陷入「加法人生」的困境。空間應該為自己服務,而非被物品所占據。透過持續訓練「選擇力」,留下真正重要的物品,才能讓生活更簡單、自在,每一天都擁有愉悅的心情。
演講中,有觀眾提出在斷捨離過程中的困難,比如孩子的書籍太多、如何平衡療癒小物與斷捨離等問題,山下英子以簡單的心法一語道破了這些盲點。更多精彩內容可以在大愛臺或YouTube頻道搜尋【人文講堂】找到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