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伸閱讀標籤: 醫療
  • 報導地點: 臺灣

全民健康保險自推動至今已屆滿三十週年,健保制度在促進全民健康平權、強化醫療可近性上發揮深遠影響。為慶祝這一重要里程碑,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與花蓮慈濟醫院於6月13日攜手舉辦「健保30偏鄉數位醫療影像展首映會暨2025國際全人整合照護研討會」,邀請來自全台各地推動全人整合照護計畫(IDS)的醫療團隊齊聚花蓮,並結合國際觀點,共同展望以人為本的整合型照護新未來。

 

活動一早由花蓮慈濟醫院員工以原住民舞曲熱鬧揭開序幕,象徵健保三十年來對偏鄉與部落醫療照護的深耕與關懷。慈濟醫療志業執行長林俊龍表示,慈濟醫療即將邁入第四十年,從早期義診出發,逐步發展醫療、教育與人文事業,一路實踐「全人、全家、全程、全隊、全社區」的五全理念,呼應健保制度以人為中心的核心價值。

衛生福利部健保署與花蓮慈濟醫院合辦2025國際全人整合照護研討會,花蓮慈院各職類員工以熱情的原住民舞蹈慶祝健保30周年,歡迎各地遠道而來的貴賓。(圖:慈濟基金會)

 

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感謝健保三十年來實踐健康平權的精神,讓處於偏遠地區的花蓮慈院能以實際行動落實人本照護。花蓮慈院自參與推動IDS計畫以來,持續肩負照顧偏鄉責任,今年更進一步與秀林鄉攜手推動第二級照護計畫,導入AI智慧篩檢技術,使先進醫療也能深入偏遠地區,實踐預防醫學、縮短城鄉差距的目標。

 

本次研討會也邀請多位國際專家分享不同國家的整合照護經驗。來自美國杜克大學的涂碧桂主任與林倩蓉共同主任,介紹當地PACE「長者全包式服務照護中心」的實務經驗,並分享美國在原住民社區透過跨專業團隊整合所達成的健康改善成果。日本綜合研究所副部長川崎真規則提出,面對少子高齡社會,日本整合照護體系的發展策略值得台灣參考借鏡。來自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的陳泰妏博士,則以「社會處方」為核心,指出透過自然處方、社區參與等方式能有效提升全民健康,是健康體系轉型的重要契機。

 

花蓮慈院緩和醫學中心主任王英偉醫師也在會中分享,指出「社會孤立」對健康的危害,遠超過缺乏運動、抽菸或肥胖等風險因子,因此推動「社會處方」不僅可促進慢性病防治,更是健康促進不可或缺的環節。台灣目前已規劃十項社會處方推動方向,從飲食、運動到情緒支持,皆納入整體照護架構中。

 

健保署署長石崇良在研討會中表示,健保制度將進一步從傳統以疾病為中心的醫療模式,轉向以人為中心、由社區支持的整合照護,應對高齡少子與醫療人力不足等挑戰。透過智慧科技應用,包含遠距醫療、電子處方、虛擬健保卡等工具,提升醫療服務效能與可近性,建構以社區為本、數位支持的全民健康照護網絡,實現健康平權。

 

健保署石崇良署長專題說明全民健保實施台灣全人整合照護政策的方向,強調以人為中心的社區支持與科技輔助,以實現健保的健康平權精神。(圖:慈濟基金會)

 

自1997年花蓮慈濟醫院與秀林鄉開始試辦IDS以來,至今全台已有52個地區推動此計畫。IDS整合照護服務從花蓮秀林拓展至高雄那瑪夏、嘉義大埔、連江北竿等偏遠地區,各醫療機構分享其在地經驗,展現團隊如何跨越困境、貼近民眾需求,落實健保對弱勢與偏鄉照顧的初衷。

 

花蓮慈濟醫院與秀林鄉衛生所的協作更以「從文化出發、以協作為本」為核心,將在地文化理解與整合照護結合,作為示範經驗分享予全台醫療團隊,體現以人為本、尊重多元文化的醫療精神。

 

展望未來,健保制度將結合科技創新與社會關懷,推動「智慧健康」、「全人照護」等政策,透過深化社區連結與系統整合,延長健康餘命、提升生命品質,邁向永續、健康的台灣。